导演: 张彻 编剧: 张彻 / 倪匡 主演: 狄龙 / 姜大卫 / 陈观泰 / 井莉 / 井淼 类型: 剧情 / 动作 制片国家/地区: 香港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1973-02-24 片长: Hong Kong: 118 分钟 / West Germany: 86 分钟 / USA: 118 分钟 又名: Blood Brothers IMDb链接: tt0069881 刺马的剧情简介 · · · · · · 清朝乱世,草莽中人张汶祥(姜大卫)、黄纵(陈观泰)与马新贻(狄龙)不打不相识,结拜为异姓兄弟,马新贻被推为大哥,张汶祥做了三弟。马新贻的勃勃野心引来黄纵妻子米兰(井莉)的爱慕眼光,但因力求上进的雄心和道德观念的约束,马新贻没接受米兰的爱,到升任两江总督后,马新贻变得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并在道德和感情防线彻底崩溃的情形下占有了米兰,同时设计杀害了粗豪鲁莽一心向他的黄纵。 张汶祥查出二哥的真实死因后,一改平日的跳脱灵动,郑重地约为女人舍弃好兄弟的马新贻出来清账。
《刺马》下载观后评论: 《刺马》这个故事很深刻,讲它深刻,是因为它有一种很入世的批判在里边,结局却是开放的,留给后人评说。故事从马新贻、张文祥、米兰三人身上展现不同的视角,把三个故事叠成了一个,人物身份变复杂,现实感强烈。尤其米兰的视角隐藏在这桩历史奇案中,给人四两拔千斤之感。这部电影讲情义、政治、道德、梦想、现实,在马新贻这个人物身上还触及人性的幽深,但都是浅谈(常识),讲故事为主,就已经神采飞扬,发人深思。马与张最后的决斗要用“惨烈”形容。张死得惊心动魄。核心人物马新贻是值得推敲的,他的欲望和背叛是复杂的、沉重的。//香港动作片的气韵可说独树一帜,现在看稍嫌不足是动作有点呆滞,但不能说它假,电影里的动作不必完全模仿现实的,重要的是认真,有气势,有实感。真要纠缠在电影动作与现实的出入上面,恐怕看A片也很出戏。
打斗与血腥递减,故事与情感加重,乃此片最另类之处。马新贻的处心积虑,张汶祥的重情重义,黄纵的鲁莽狂妄,角色的鲜明在此片达到一定的顶峰,完全有助于编导更好地推进故事发展。值得一提的是米兰这个角色,对于爱的渴望与权力的崇拜,左右真情表露与红颜祸水两个极端,可能是张彻塑造过最出色的女角之一。卖点不再是狄姜,而是人物性格的转变。马新贻作为野心家前后截然不同的观念,狄龙把握得恰到好处。皮笑肉不笑的仇恨,权力与欲望的贪婪,对以往张氏侠义是彻头彻尾的颠覆。与情节本身的悲剧基调相比,动作戏就显得普通许多。对暴力的刻意回避,更加文艺范,正剧化。尤其是结尾,残忍之余有种古典主义美感。喋血街头,义胆群英,投名状,西环的故事某种程度上都是"刺马"的变奏,足以证明此片的影史意义。
编剧:倪匡。本片人物对话是非常讲究的。一开场已经是张文祥刺杀马新贻之后被带到公堂之上,从他回忆的视角来讲述这段关于兄弟情谊的故事。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在武侠片中并不多见。看似是因为一个女人而交恶,可以共患难而不能共富贵的俗套故事,事实上并非如此简单。一个一心想做官的人,先进了强盗窝学了本事,但内心想着是仕途平步青云。强盗们脱了旧衣换上制服就能成为和他一样志向的人吗?“不要再提山寨两个字。我节节高升,不知有多少人在背后妒忌生事,一有风吹草动,爬得越高跌得越重。而我只能往上爬,绝不能跌下来。”“阻住我去路的东西,我都要踢开”。/溪涧旁那场调情戏,看得人血脉贲张。还有张彻导演也太爱zoom in 镜头了吧,看到头晕。
黑泽明《罗生门》、张艺谋《英雄》叙事结构与此类似,陈可辛《投名状》翻拍自此,狄龙因此片扮演反面角色而荣获第11届金马奖最佳演员特别奖。《刺马》情节虽仍显细节不足,但比早期的张彻复杂性增加了。狄龙内敛到位的演技,更是立起了整部电影,像是京戏里的鼓师,掌握着节奏和调性。“大丈夫应该封疆掠土……有这样的志气,才有这样的将来。”从基于三兄弟不牢固友谊的结拜,到内部相残,再到三弟张汶祥(姜大卫扮演)在众官员的笑声中被剖心挖肺死掉,宣告了三个人的全部落幕,可以解读到官场和欲望之吞噬人性、变异人性的可怕性,导演虽并不着力刻画这部分,但这部分仍能使有心人脊背一凉。
我起初觉得此案惟一破解之法就在于当年二嫂应该逃离山寨追随马科举,之后不招安山寨不就得了...?但转念一想,满脑子都是“向上爬”的男人,招安一个山寨扩充兵力可比为了美人放弃招安有诱惑力多了。想不到一直是少侠形象的小龙包演起大哥气场可真足hhh做官前后的神态变化、被刺后抽搐的嘴角...这部打戏一招一式都很好看(忽略工具人对手)山寨练兵时候狄龙的肉体谁看了不说好??二哥不信任张汶祥的理由其实何尝不是和大哥一样“立军功,向上爬”?美人误事只是表象,名利才真是真正的原因。最最后小人得志,好一招渔翁得利、借刀杀人。
多年前看过,补标。从江湖文化的视角还原了刺马案,着重对兄弟之间“义”和不伦之“情”之间矛盾冲突的诠释,可说是本格派。虽然和张彻的不少片子一样,男演员是绝对主角,但片中二嫂一角其实戏份也很关键。人物个性复杂,限于技术条件,布景、打斗都有那个年代的鲜明痕迹。应该说当时正在传统与现代交错之际,运用了现代电影技术,但对故事本身的传统意味还是吃得挺透的——值得附带一提的是,片中的马新贻形象全然是江湖文化视角,既看不出其回民身份,甚至不太能感觉到他早年曾中进士,这可能是受晚清以后侠文化影响所致。
影片开始,姜大卫出场,他狂傲不羁的、带着蔑视之意的、亦正亦邪的笑,引人注目,像一把开启剧情的钥匙。故事的节奏控制得非常好。影片以倒叙和插叙的方式一段一段地讲述,起因、发展、高潮,矛盾逐渐尖锐,兄弟情义慢慢破碎。在层层铺展的情节里,三位结义兄弟的性格也一点点丰满生动。井莉饰演的米兰是不可缺少的关键人物,她是引发悲剧的导火索。我有点感慨,唉,人类的情欲爱欲就这么难控制吗?姜大卫和狄龙的演技都发挥出来了,成功塑造了两位不同类型的硬汉。
三兄弟反目成仇。剧情略显单薄。马新贻,这个人物可以挖掘得更深。但影片没把心理转变的过程表现出来,反而过多地用在展现武打方面,但武打比起之前的武侠片又显得幼稚许多,有很多无用的镜头(尤其是死之前滚下山坡的镜头实在没意义)。没胡子的狄龙正义感爆棚,但蓄上胡子的他气场全出来了,但演技方面还是不够自然灵气。唯一觉得眼神戏精彩的地方竟然是他说“张汶祥,我抓住你了”,真不是腐眼看人基。井莉饰演的马兰倒是很到位,角色的内心世界也表现得很细腻。
对不起,爱情是盲目的,老年人终被狄龙的美貌所迷惑,步上了追星少女的强行5星的后尘(倔强脸)。比起那什么状的,这样的马新贻才有说服力好嘛!年轻的狄龙真是倾国倾城啊!一颦一笑都让屏幕前的老年人有了少女的心动,自古美女爱英雄,太能理解黄夫人的心情了!换作我也不会比她更矜持!狄龙值得抛弃三观!另外,终于发现吴京的莫名其妙笑容演技哪里来的了,姜大卫笑起来是很迷人,但阿尊你为何不分时间场合的抽动嘴角……长得帅就可以为所欲为装油腻吗……
3.5星。这部戏的叙事角度和细节处理都很精巧(相比张彻同期作品),尤其是张汶祥这个角色上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值得玩味之处,短评写不下,有机会写长评。马新贻阴鸷的时候很有说服力,但是保持同一表情的时候有点多,而张汶祥后半部又太苦大仇深像个革命烈士。总之狄姜二人都演得有点过火,显得井莉最自然——当然对于狄龙来说这个角色是极大的突破,证明了他塑造复杂人物的能力。米兰这个角色写得很好,就算出轨也是堂堂正正,干净健康。
是的,我看这部电影的目的不纯,只是为了狄龙。其实这是错误的,人欣赏艺术,要以艺术的眼光,而不是为了欣赏某个人,当你以这样的目的去欣赏一部电影的时候,实际上已经错过了这部电影。所以我看不出来刺马案为什么会发生,直到后来我在查杨乃武与小白菜的资料时看到犀利影评点评的刺马案,我才知道,所谓的奇案,大部分都是政治集团的倾轧,桃色新闻,只是一个噱头或者遮人耳目的东西。
放在今天看也不失为一个好剧本。张彻难得将男女感情拍得这么好。狄龙的马新贻可能是他演过的最有深度的角色,前期白衣翩翩的公子到后期欲望写在脸上的野心家都演绎得非常好。马和张若不是狄姜来演的话肯定不会有这么多遐想,其实片中三弟明显对大哥比较疏离,张是个聪明人,其城府不输马,只是他没有马那样的权力欲。最后一班小人在马的灵前弹冠相庆,无疑是对所谓英雄与权力的最大嘲讽。
(2015)哎哟三人的第一场对手戏,小姜可太灵动了,他真的不是靠说话演戏,完全是靠眉眼动作,一举一动那浑然天成的。龙哥这部肌肉超漂亮,夜间教拳脚以及赤着上身在水边看书那两场戏,啧啧啧啧!怎么能怪二嫂把持不住。年轻人往中年人的转型很赞。PS,大哥受伤后,特别不在意地说,“大丈夫还能一辈子不受伤?”小姜那爱慕仰视的表情,比二嫂还情真意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