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冬天,地委组织部副部长宋薇(王馥荔 饰)和丈夫、部长吴遥(仲星火 饰)正在对文革期间的冤假错案进行拨乱反正。从天云山赶回的周瑜贞(洪学敏 饰)向宋薇汇报工作,声称在天云山调查期间拜访了一对儿特殊的夫妻:丈夫罗群(石维坚 饰)是个靠赶车维生的老右派,有多部没有发表的著述;妻子冯晴岚(施建岚 饰)是有病在身的小学教员。这对儿夫妻凄凉的境遇令周瑜贞同情,而且她通过了解,知道罗群是当年宋薇在天云山的恋人……原来二十年前宋薇与冯晴岚一起加入考察队驻扎天云山,吴遥和罗群是前后两任政治委员,吴遥暗恋宋薇,于是陷害罗群是反党分子。罗群的遭遇令宋薇吃惊和愤怒,然而在为罗群平反的问题上,吴遥再次出面阻挠……
第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
第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谢晋
第4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
《天云山传奇》下载观后评论:
谢晋导演三部曲已然看完两部。这类题材的电影、文学作品越看越不知道说些什么,只觉胸口沉闷,难以言表。幸而这些作品趁了时代东风而出现,否则大概很难略窥其貌。故事设计很巧妙,既是冤假错案,又是以主角为中心展开的,以至于主角处境尴尬,难以出手。这个设定总感觉在哪里也看过。宋薇的划清界限很好理解,设身处地想想,很难指摘她什么,那她与吴遥成婚又当怎么说呢?一个女人,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自然也要为自己的未来考虑,如果指摘她这一点,又是很不可取,时代洪流下,这样的“卑鄙”“自私”随处可见,造成了诸多悲剧,但这些人又何尝不是受害者呢?吴遥我认为是典型的反面角色,《芙蓉镇》原著里的李国香我认为是塑造得很好的,比电影的好,更比这吴遥好,因为她是另一个角度的受害者,并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作恶。音乐很好听,台词很敢说。

故事结构和牧马人很像,都是属于回忆性的反复穿插。这一点作为故事框架值得研究和借鉴。这种方法能给观众带来期盼和想知道更多信息。看到了那个年代的一些人文风貌,戴眼镜的老师使我印象深刻。她的执着和我们一般的普通底层人民的处境差不多,竟充满着希望,但又因为生活的琐碎而变得无力。看谢晋拍的戏还是得看他怎么处理感情戏。这个是着重之重。其中有一场是戴眼镜的女老师在教室里面昏倒了,然后有个小女孩在那里叫老师的声音,我感觉这里小女孩的声音很是触动内心。重点关注89分钟。的一个回忆,还是被我发现了有美好的回忆全都是笑脸,戴眼镜的老师和小朋友们做游戏。戴眼镜的老师发现米缸没米了。戴眼镜的老师在河边洗衣服,女儿帮她撑伞。97分钟。女主追着想象反1号反馈她的问题。100分钟。看官僚对妻子和开会那场怎么圆滑的演的戏。

是有丰盈和相对纯粹的情感,我一直都相信,可量是越来越少了。那一辈人处在一种极端的社会环境下,物质条件不发达,精神相依、心力相连反而能催生出很多坚固的情感因子,而后人通过镜头下的人物,也能感受到这些情感因子之于国家、民族、个人的特殊意义。谢晋通过这片子也讲到了人类社会永远都会面临的一个问题,那就是“选择”,不是讲适者生存的社达主义,而是聚焦个人生命历程的拐点时刻。“选择”经验的积累不断参与到文化经验的组成中,他没有给出中国人从受教育开始就摆脱不了的“标准答案”,而给出的是,答案是选择的自然走向,任何人做下的选择是整个人类族群里的偶然,但却是一个人自身生命历程的必然,大多放不下的是不愿相信“必然”的存在,寄托“偶然”的重生和精神安慰,期待“偶然”惊喜,恰是人的本性,也恰是远离动物的原始生存经验

科技知识分子的春天。其中很多几乎要翻搅“本质”的追问,时隔四十余年仍可想见对当时观众的巨大冲击。有趣的是,一个新时代的真正来临,同样是以家庭内部的斗争、拆分展开的。从《千万不要忘记》到《天云山传奇》,相似的形式不同的内涵。宋薇,何尝不是一个成功出走的娜拉,“新女性”的议题其实从未断绝。冯晴岚则属“十二月党人的妻子”,同样有丰富的原型以及春天来临之际必然的“死亡”。和《高山下的花环》等一样,谢晋大胆采用了许多实验性的镜头。难得的是暗含逝去的永不可追回的苍凉,最终点破了差一点就要形成的重圆之镜。对吴遥的刻画也尚不至过分刻板,没想到仲星火也可以演反派。没有犯错的宋薇何以“麻木”又如何“觉醒”,与《山路》中的蔡千惠也有同工之妙。于是,影片不但是一次“拨乱反正”,如今来看何尝不透出另外的隐忧…

【9.5/10】“这是一个马车夫的礼物”,很让人很感动的台词。“官大架子大,连说话的真理价值似乎都大,这不是正常现象”,但如今体制内这种现象不也还是很普遍吗?为什么还是没有改变?谢晋导演拍摄的影片是很有深度的,当然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最让我感动的人物是冯晴岚,最让我感动的情节是冯晴岚和罗群的结合,第一次看到晴岚去找挨整的罗群时有被打动到,罗群已经深陷囹圄,但晴岚却没有像宋薇一样和他划清界限,反而还与他亲近照顾他,真的是好可贵。宋薇选择的路是向现实和权威妥协的路,没有太多同情。对吴遥还是很反感,以整人来对付别人,其实和四人帮一类人并无本质差别。初看10分钟的时候,感觉表演有点过力,但是接着看下去却并没有这种感觉了。(02:01:00)

我知道我无法谴责那些在时代面前软弱服从、自欺欺人的人,但当时移世易,这些人又显得如此可悲、可怜,活了大半辈子从来没有主动做过任何一次选择,残存些许良心但从来没勇气去行动,只剩下一副看似光鲜、实则空洞伪善的躯壳。而这又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真实映照。/虽然这是一部有时代感的电影,但导演的功力不容忽视。特别喜欢宋薇婚礼酒席上的一幕,导演刻意放大推杯换盏中玻璃碰撞的清脆明亮声,进而反衬宋薇内心的晦暗彷徨,特别巧妙。/原来山里下起雨来,真的是细雨如烟。/终于知道为什么会有中国人逻辑差的刻板印象了,明明是整个社会根本不讲逻辑,“不能从今天的视角去看,要把他放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下,他就是有罪”,所以不能给他清算,真是好笑啊。

从另外一种视角来叙述文革。在运动到来时,两个女人不同的选择,一种是宋薇自认为“成熟”的做法,一种是冯晴岚看似“傻”的做法。前者有高职位,高的生活水平,但家庭并不和睦,自身也并不幸福。就像她说的: 每当遇到矛盾的时候,自己总是选择退步,并强迫自己往好的方面想。这也是为什么剧中一直在提醒宋薇,一定要自己独立思考问题。 后者选择过苦日子,陪着方时被打成右派的罗群,这样做,需要多强的勇气呀。敢于做当时社会不被理解的事情需要很大的勇气,而这份勇气在多年后会被人记着。 另外吴遥搞政治诡辩真是一把好手,怪不得能当上书记。一个学者说过: 考虑当时人做出的选择一定不要脱离他的社会环境。
该片是一部具有震撼人心的道德力量的影片。这种道德力量建立在对现实生活的勇敢的探索和真实深刻的描写上。影片的创作者们以高度的党性、破冰的胆识和强烈的爱憎,深入中国坎坷艰难、充满风云变幻的二十年中,第一次在银幕上展现了那段惨痛历史的真实画面,第一次在银幕上对它做出了公正的评价,第一次在银幕上展示了被深埋于污蔑、屈辱之中二十年的祖国好儿女的诚实的灵魂。导演完全把握了原作小说是一出生活中的传奇这个特点,严谨而富于变化地运用了电影的独特语言,更为丰富地把这段激动人心的故事搬上了银幕。
患难见真情。宋薇和罗群只是小爱,而晴岚和罗群的结合于无私的大爱。放在这样的时代环境和冤假错案的背景下,我们也无法指摘宋薇的妥协和划清界线的行为,因为于时代洪流而言她也只是个普通人。最伟大的人是晴岚,坚持自我坚守本心,把最好的青春都奉献在了天云山。因为她,才称得上是传奇。(谢晋导演好敢拍也好会拍,不仅有思想深度,还有他对女性角色的刻画。真的太太太好了。
电影切中了重要的历史问题,从这点来讲就值得四颗星。电影有三个明显的问题:1.宋薇背叛罗群,主要是因为她不坚定,而非集体意志的不可抗,至少电影里看不出来那个可怕的隐形力量;2.多年后宋薇坚决为罗群平反,并非因为对历史和人性的反思,并非对真理的追求,而是对罗群的感情以及自我救赎;3.把这些过错完全推给琳飚和死人棒,是因为导演认识不够,还是勇气不足呢?
听说在当时引起强烈轰动,但现在看觉得表演风格扭捏做作。谢晋把一个本可以描绘“右派分子”在错误洪流中坚守自我,不被左右的故事改成了透过一位女性的羞愧回忆来反衬对方的高贵人格,让愧对朋友的人视角变成主角,从本可以更加有所作为的视角变成爱情片,谢晋这次拍得过于流俗,没有突出坚守自我直到胜利平反的“传奇”。6年后,谢晋把视角调转,拍了《芙蓉镇》
刘瑜说的对,政治立场不同不能谈恋爱,更何况是结婚。与其说是知识分子在被扭曲的历史境遇中对祖国的忠诚,不如说是罗群们作为本源的人性美。通过三个女性的视角展开了对罗群的侧面描写,也是典型的谢晋“女性拯救男性”的模式,呈现的是中国传统文人阴柔之美,是谢晋的反思书,为意识形态话语规范打的补丁,民族性格中脆弱的一面。
谢晋反思三部曲里看的第3部,根据不同人的视角讲述晴岚和宋薇两位女性的情感与选择,从而勾勒出罗群这位忠于理想的真正的斗士形象。这种从个人的情感经历对十年浩劫进行批判的方法,无疑是非常高明的,因为即使不是讲反思,也会让人思考爱情到底是选择现实还是选择精神。“党相信你可以战胜自己的感情”多么离谱又合理的时代话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