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代后期,出身望族的李彤(潘虹 饰)、黄惠芬(李克纯 饰)、雷芷苓(肖雄 饰)和张嘉行(卢玲 饰)四姐妹远渡重洋,来到美国留学。49年元旦,她们在学校联谊会上,用歌声抒发对祖国亲人的思念和祝福。不久,李彤因家中巨大变故离开三个女友,谁也不知她去了哪里。李彤的男友陈寅(濮存昕 饰)苦等无着,与惠芬和其他一对新人准备结婚。李彤突然出现在了婚宴上,她近乎疯狂的装扮和举止令朋友们惊诧,原来她已和一个已婚男人同居。时光荏苒,李彤后来又和一个南美商人混在一起,并因酒后滋事关进拘留所,保释出来后,她在惠芬女儿莉莉生日后不久,又不知飘向何方去了......
《最后的贵族》下载观后评论:
#资料馆留影.谢晋百年诞辰纪念#放的是胶片版,改编自白先勇先生小说,整体看下来略有遗憾(总觉得差些什么),也看得出谢导的确尽力了。许多人都说潘虹演的不够“洋气”,假如换作林青霞必定成为经典,但我却觉得潘虹的演绎别有一番风味。电影聚焦于“时代家国之殇”前后的比对,太平轮事件改变了一切,家世显赫的“格格”最终沦落风尘孑然一身——其实李彤便是白先勇自己的分身,她的遭遇也寓意着中华文化在世界变局中的日渐式微,作家的作品也无不透出“往事不堪回首”的怀旧之情。“世上的水都是相通的吗?”,无论黄浦江抑或威尼斯,无论昔日故乡或是老上海的繁华,都已是梦幻泡影……世事多浮沉,如同流落异乡的无根浮萍,她注定是最骄傲孤绝的那个人,最终一幕令人想起南唐后主的那首诗,“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在2023年的平安夜前日过了一次1949年的跨年和多次50年代的圣诞节,算是很应景了~资本主义的基建这几十年来真是没有丝毫的变化啊~说回剧情,其实很怀疑李彤当年生日许下希望进入联合国工作的愿望是发自内心希望做个女强人,还是仅仅喜欢周游列国的童年游历那种享受全世界best offering的特权生活呢?深刻怀疑是后者,如果是前者,怎么会不知道拿个学历和好好读书的重要性?莎士比亚课程拿A也许很难,但攀登社会高位的难度更是不知道高了多少倍。小时候靠爸妈,长大了靠男人,还不是一个固定的金主,而是一个联合国队男友,真是脑子不够好使啊……很难说李彤的人生悲剧是因为爸妈不幸船难丧生,毕竟前半生给她提供了优渥的教育环境和优秀的基因,够让她过上美国普通中产的生活了,也够她找一个中产阶级丈夫了……

民国末年中产阶级(贵族)北美留学故事,我太爱了,时代的映射,与阶级的滑落。时代灰粒,即便落到权贵家族之上,也是一场灾难。因为内战,家庭悲剧,造成人性的扭曲与变形,甚至是堕落。看的出,白先勇先生《谪仙记》,的确是现当代文学,最杰出作品之一。而这种把两岸关系写尽,大时代背景浓缩进个体故事当中,的确是一代台湾文学作家难以割舍的母题。小说把四个非血缘关系姐妹,即最后的贵族,生动地描绘出国民政府撤台后,所遇到的时境与困顿。反观内地影片,涉台题材基本都是反间谍类型片处理,关心的是政治意识形态,而非个体的命运。谢晋这部片子,大概是被低估了,超越《芙蓉镇》里的政治荒唐和讽刺意味,是另类写实主义的力作。它关系个体命运,在时代缝隙里的沉浮,关系个体如何在时代变革当中的沉沦、随心所欲,和一败涂地。

原著作者白先勇自己就来自于“四强”相若的出身群体,也有过美国留洋经历,以李彤为代表的民国权贵二代于49年遭遇的身世冲击,是中国历史因为新旧中国交替而形成的巨大断层,在白先勇笔下难免有物伤其类的同情,遗民泪尽胡尘里,这些在民国时的既得利益群体曾经的骄傲和后来的迷失都是她们背后的那个阶级集团浮沉荣辱的缩影,故国怀乡的失落则是一种昨日黄花的迷惘,“最后”与“贵族”都凸显了这种极致的戏剧张力,但是对于曾经生活在这些贵族阴影下的中国普通人来说,李彤个人的悲剧实则是更大的一个时代徐徐展开的注脚,以及即便作为失去故国的贵族们,终究也是可以有各种选择,可以找到出路的。有意思的是一年之张曼玉和梁家辉拍的《爱在别乡的季节》,是另一个阶层人群类似的迷失纽约的故事,两相对比之下别有异趣。

当然是非常特权阶级立场的,可是那种人生的漂泊感、无意义感不能让今人共鸣吗?每天对着“鱼水和谐”做实验的单身女教授雷芷苓,岁月静好而丈夫心头永远有颗朱砂痣的慧芬,还有那个比李彤更早半个世纪失去“贵族”身份的白俄拉琴老头……他们的人生是否比李彤的更幸福?更有意义?似乎只有张嘉行真的快乐,她的诀窍是不是“和小牌”?一切宏大的华美的厚重的都可以轻松烟消云散。一个时代,一艘巨轮,满清格格,民国小姐,直至“中产精英”……时至今天,唐人街的大部分闽粤饭馆还跟电影里的装潢一样,跟“贵族”没有一毛钱关系的我也无数次在跟朋友们吃早茶的间歇思考,生活的意义究竟何在……电影里一场又一场的生日会,大家开开心心祝孩子“长命百岁”,似乎活着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也许是吧……

86年朱大可批评谢晋引发学术界海啸,3年后谢晋拍出了这部片作为对“谢晋模式”的回应。看起来,谢导确实是对“转型”下了一些努力:女性角色再也不像往常电影那样符合传统道德,而是成为主角在异国他乡寻求自我的存在、本源,时代背景、地域也尽可能跳脱出了建国后,力图摆脱“政治性”矛盾。似乎主人公李彤的身世变迁,在开头结尾有了威尼斯与水这样一个明确的归宿,整个故事就是她在时代变迁下的一个自我的确认。然而这样的尝试也的确让本片显得有些四不像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大不如前,用镜头把故事讲得很明白的能力似乎也丢掉了。不知道白先勇的原著如何,电影本身多少有些不知所云。看来谢导的确是被朱大可等“与现代性格格不入”、“谢晋模式”等批评打得有些乱了阵脚了。对本片可讲的实在不多。

在该片中,谢晋导演没有一般化地片面追求戏剧矛盾,更没有滥用心理结构,随意颠倒时间顺序,而是从生活出发,在有限的艺术空将内容深深开掘下去,从而通过电影镜头的衔接、转换,传达了一种很难言传、只能意会的情绪。既表现了四个人物的生活变迁,为观众凄凉哀忱地谱写了一曲最后贵族的挽歌,同时也在各种世态、人情和这一阶层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的描写中,很有哲理色彩地折射出不少能令人震撼、思考的社会信息,以及那深沉的人世沧桑感。李彤这个人物形象,倾注了导演审视社会历史、审视人生、反思自身精神信仰的主观感受。导演在处理这个逐渐失落了灵魂而又不愿求其次的倔强女性的心态上,带出了不少神来之笔。
“她着实美得惊人。像一轮骤从海里跳出来的太阳,周身一道道的光芒都是扎得人眼睛发疼的。李彤的身材十分高挑,五官轮廓都异常飞扬显突,一双炯炯露光的眼睛,一闪便把人罩住了,她那一头大卷蓬松的乌发,有三分之二掠过左额,堆泻到肩上来,左边平着耳际却插着一枚碎钻镶成的大蜘蛛,蜘蛛的四对足紧紧蟠在鬓发上,一个鼓圆的身子却高高的飞翘起来”-------《谪仙记》潘虹年轻时候有种不输林青霞的美。读完谪仙记再看电影,孤傲不逊和妩媚深情潘虹都演出来了,但是有点儿过于端正,少了一点儿傲慢的神色。看原著这女子世间罕有。也算是上个世纪的遗物了。
#6.0/10.0,小西天1号厅。单纯的彩色故事片,构图、美术、妆造、部分调度比较出彩。剧作上乏善可陈。 对比维斯康蒂的贵族电影,本片的贵族味道就显得拧巴。主人公一代“末代贵族”借家庭之力离开母国在他乡某生活,在母语文化下凝聚成华侨群体,成为他乡的中产者。李彤经历家国之变心性大变远离这群体,似是融入了美国的名利场,但却尝尽炎凉。她的自知不允许她回归这个圈子。 对主人公的塑造上蜻蜓点水,缺乏思维人格塑造,似长安三万里,造成片子浮于记叙而难以深入髓里。 濮存昕、潘虹、朱军年轻时确实吸睛。意外得知林青霞遗憾没能参演。
一个千万宠爱于一身的小公主落入凡间的悲剧故事。最喜欢男女主酒吧对饮畅聊的片段: 潘虹深邃绝美的侧颜加上濮存晰儒雅高贵的气质,一对旧爱眼神拉丝,搭配悠扬的爵士女声,充满了暧昧遗憾的气氛。但本片缺点也很明显,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当年的演员大都气质朴实,几个女演员感觉在硬凹富二代官二代的形象(除了卢燕);另外可能经费紧张的关系,服化道拉胯,特别是开头女主青春少女时期,妆容艳俗发型显老气,后期的造型全靠潘虹的美貌和气场撑着。总之,谢晋导演对于表现资本主义纸醉金迷这一套还是经验略显不足。
世界上的水都是相通的吗?80年代的大陆导演拍这么一部电影,难为谢晋了。最后半小时才真正渐入佳境。故国并不足惜,但父母遇难却彻底改变了李彤的人生,从一个耀眼的存在变成没有身份,没有国家,没有过去(父母)和未来的人。陈寅和惠芬他们其实对于李彤始终有种难以言明的情感,但是任何人都帮不到她,因为人生是自己的。只有在她出生的威尼斯的水中,她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潘虹本身长相老气成熟,前半部分实在不合适,林青霞出演的话,从耀眼的清纯名门之女到沦落风尘的悲剧感也许会更突出。
对时代巨变几无感知的年轻人,突然被毫无防备地丢弃在命运的转折路口,只好在声色犬马中虚掷最好的青春年华,却也让生命至深的悲伤在寂寞夜晚无所遁形。谢晋一直擅长在强情节里挖掘人物情感的细微转变,这个强项同样延续到了《最后的贵族》,但他显然不是拍中国版《豹》的最佳人选,镜头一到宴会、婚礼和舞池中就失却了华彩的调度。视点在李彤和他者之间不时游移,内外部视角的切换时常对叙事造成一种打断,也使得故事的悲剧性没能淋漓尽致地传达,仅有各中情愫丝丝缕缕地纠缠。
至少在1989年的那个年代,这是一部优秀的电影。再想想近十年的一些电影内容,居然套用的是一样的套路,艺术不曾有所创新,停止前进的脚步就是倒退哇。 最喜欢李彤被陈寅从警局里保释出来后梳洗换妆到酒吧里喝酒聊天那一段戏,陈寅坐在车里看到李彤出门的那一幕,应该是想起了往日被众星捧月过生日的李彤吧!两个人在酒吧里从开心热聊到沉默不语,仿佛什么都说了又仿佛什么都还没说够。李彤孤独又高傲的自由灵魂,在最后一刻仍走不出自己的禁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