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上海之夜 徐克
故事背景放在抗战时期的上海。吹大喇叭的钟镇涛与逃难女子张艾嘉于十年前一同桥底避难,相约日后再聚,不料他们住在楼上楼下竟互不相识,因为避难当时上海被轰炸停电,他俩
故事背景放在抗战时期的上海。吹大喇叭的钟镇涛与逃难女子张艾嘉于十年前一同桥底避难,相约日后再聚,不料他们住在楼上楼下竟互不相识,因为避难当时上海被轰炸停电,他俩并没有看清对方的相貌。另一方面,乡下来的叶倩文寻亲不着,被好心舞女张艾嘉收留同住...《上海之夜》下载观后评论: 十年后,他还是那个他,从战场上归来,似乎一点都没变,反而比以前豁然通达;十年后,她在上海待了十年,载沉载浮,沦落到舞厅做起了舞女,在一些事情上,她也还是从前的那个她,只不过藏得比别人更好。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停电之夜勾起十年前的心事,两人面对面在黑暗中诉说,惊讶发现站在眼前的这个人——就是自己苦苦思念了十年的人,白天看不清看不见的人,趁着夜色,倒是愈发看得清楚看得明白了,两颗心赤裸裸坦荡荡,一瞬间的感情激荡上来,萦绕心中,久久便不能平静。然而,时间终究过去了十年,对方没什么改变,自己却变了,显然,他从别的女孩子身上抓住了过去的自己,而她也从那个女孩子看到了过去的自己。金鱼想活下去,金鱼活在鱼缸中,鱼缸被打破了,金鱼栖身在杯水中,杯水的天地,容不下一条自由的生命,大家都在寻找依靠。
架空出来的爱情喜剧,套上了大的背景,好让误会和再错过显得更加合理,但为了热闹也损失不少情节的真挚,钟镇涛刚搬进居民楼,俨然是七十二家房客的套路,但纯粹为了喧闹,不见人情,尤其张艾嘉和叶倩文的角色在那里都不对,整个人物充满着被摆弄的感觉,叶倩文后段想要赚钱(她第一天就该出去赚),想组成三人家庭,这一笔很厉害,华语电影到现在也没人敢把三角恋这么去写,这部电影里处理得很正面很阳光,所以叶倩文天降鸿运当上日历皇后更加可爱,但是她本人清纯可人,演技却差到不行,张艾嘉的角色胜在跨度,论表演在她的作品履历里算是不用心的,不过贝壳里洗浴唱歌甚是可爱,张艾嘉也有blingbling的美,但这个片子没有拍出来,大概都觉得她能演,所以要塑造更世故的歌女。
一出战后悲喜剧,小市民舞台式的生活故事绘出了时代的辛酸苦辣。用两周读完中影史,看到影片结尾,眼泪竟不自觉地掉了下来。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说到底不过万家灯火,麻雀乌鸦。而这又是主流书写常常忽视的故事,第一次体会到这段时间的风貌还是在动画片《三毛流浪记》里。作为港片,它同时是香港对上海双城情节的又一例证,值得一提的还有徐克的民族情节呀。或许也可以解读出一个鸠占鹊巢又再度风尘的寓言,时间让我们都一样。我爱张艾嘉,祝董国民先生和舒佩琳小姐幸福平安。p. s. 刚刚无意得知原来这部也借鉴了《马路天使》和《十字街头》,我的时间感是对的?
还不错啦~徐克的电影,故事很完整,一个简单的爱情剧情片,悠闲地在耳边放放不错。双女主都非常美女~好奇Sally当时多少妙龄,凳仔不失为一个好昵称,可爱的性格。我觉得我也像是雪姐,喜欢这样的凳仔陪伴,做姐妹,但也会有一丢丢受不了这个跳跃跳脱的小妹妹。片中的国语歌舞很优秀啊!现在看来简单,但在1984年绝对是一个了不起的好电影!那时生活艰苦,但又可以有快乐精灵(凳仔)陪伴,生活很有情趣,还有意外的惊喜。“我终于胜利回来找你了”鸡皮疙瘩起。
徐克离开新艺城和妻子施南生成立徐克电影工作室,这部是工作室的开山之作。故事以抗战时期的上海为背景,讲述发生在一男二女之间的奇情戏,表现大时代的悲欢离合。三位主演表现都不错,其中叶倩文的表演丰富而夸张,很有喜剧效果。绝大多数镜头都是在香港的摄影棚中拍摄,徐克运用色彩构图及主题音乐,还原了老上海别具韵味的舞台剧,增添了独特的艺术效果。故事情节结合了《马路天使》、《十字街头》、《楼上楼下》、《彗星美人》等电影,向旧时光致敬
徐克的才华在本片中表露无遗,情节是否合理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好看,加上那时的港片恨不得一分钟冷场都没有,一个包袱接着一个包袱,很多桥段设计得非常有趣,比如小偷摸进钟镇涛家,之后一个接着一个,人不断增加,笑料也不断增加,张艾嘉的戏路确实广,对领班说的那句’希望只有一个,给了你,我不就没了‘很有味道,叶倩文不算多漂亮,但很可爱,有观众缘,李丽珍这样的大美女只演了个丫头,片子如果能有一首传世主题曲就更好了。
不值五星,但是私心想给五星,一是爱徐克,二是爱主演钟镇涛张艾嘉叶倩文以及一干尚年轻的配角,三是片中那既伤感又快乐的情绪,既粗糙又浪漫的质感,这是属于香港导演的黄金时刻,徐克总是喜欢浮世绘的,所以他要描绘出一万元两个馒头,桥底下既是浪漫之地,也是孱弱士兵栖息之所,可是香港导演总是能够苦中作乐,所以这部片子格外欢乐。张艾嘉挺灵的,钟镇涛很帅的,叶倩文很美的,配角们都年轻着,真是一个黄金时代。
重看上海之夜。黄沾和徐克第一次合作。在我心里,黄沾加徐克就等于销魂,等于惊艳。只此一家,别无分店。我看他们合作的电影,有一种不枉此生的感觉。徐克的剧本台词、义气侠气、付之一笑,黄沾的配乐、填词。有位朋友说得对,里面已经显露徐克钟情的气质,比如乱世情,比如三人关系,比如战友的江湖再见,比如对政治和社会的讽刺。1984,电影和我同岁。徐克也70岁了。我永远爱徐克。
拍的挺好的一部片子。现在看虽然编排有点年代感,话剧感颇浓,镜头切换很厉害!代入感很强。女二天真的有些讨厌,女一有情有义双商在线,三人感情戏没有争夺而是想让,天真的女二还像组成3人家庭,可是放在片里一点不违和。女一用她的女侠风范感染了女二,在片尾女二也蜕变成了“上海女人”,对着新来的乡下妹问“这里是上海吗?”她笑着祝她好运。看到这里是很感动的。
2.5;过于闹腾了一点,但对默片/好莱坞黄金期的喜剧模式的借鉴也算可圈可点,充分调动肢体语言以达夸张效果,利用人物间的误差/误解制造笑点。全片高光时刻是众人齐聚一室的各种场面调度,利用门窗的遮挡和开关甚至依稀可见雷诺阿的影子。各种历史梗(漫天要价、选美盛会、赴南洋潮、南下香港)一个不落,“打仗都没死,还能死在桥底下吗?”听起来似有所指。
徐克成立“电影工作室”之后的首作,编剧竟然囊括司徒卓汉、陈冠中等一众名笔。然而故事线还是过于浮夸,尤其是钟镇涛所饰演的音乐家董国民,踏踏实实地做其追求音乐不好么,却故意设置了许多打闹喜剧。不过在此片中徐克所戏仿的写实主义得到了很好的显现,将香港设置在上海的文本脉络中,达成了有趣的身份追寻。
2692人评7.6分 拓展成一部电视剧应该会有看头。徐克这回没有太闹腾,较踏实地讲述了一段动人的爱情,并描绘了内战前夕上海的景象:物价上涨,民生凋敝,富豪极奢,抗战功臣们只能在桥底下卖血为生。“鱼在这样的环境中当然会死了”、看客们都节奏一致地摆着头。叶倩文很放得开,真该多演演喜剧。
有一个悲剧的内核,除了主角的爱情故事,还夹杂了时代断面的表现,比如桥底下艰难生活的老战友,努力工作的表叔,还有男主个人的事业等等。喜剧本身的效果也是极佳的,插科打诨无所不包,几个主演各有光彩,叶倩文好可爱,甚至还小的李丽珍也给人留下印象。唯一神烦的是小板凳动不动打翻东西。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