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司汤达综合症 达里奥·阿基多
1817年,法国大作家司汤达来到意大利,在佛罗伦萨终日沉醉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杰作。一天,他到圣十字教堂参观米开朗基罗、伽利略和马基雅维利的陵墓,刚走出教堂大门
1817年,法国大作家司汤达来到意大利,在佛罗伦萨终日沉醉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杰作。一天,他到圣十字教堂参观米开朗基罗、伽利略和马基雅维利的陵墓,刚走出教堂大门,突然感到头脑纷乱,心脏剧烈颤动,每走一步都像要摔倒。医生诊断这是由于频繁欣赏艺术珍品使心理过于激动所至,这种 因强烈的美感而引发的罕见病症从此被称为“司汤达综合症”。
直到今天,佛罗伦萨的医生仍会不时碰到“司汤达综合症”患者,病情严重的甚至要住几天医院。他们多半是狂爱艺术且极具鉴赏力的游客,野心勃勃,要在几天之内扫遍这座文艺复兴中心城市的艺术宝藏,结果却在接踵而来的视觉冲击中不堪重负。但意大利人对“司汤达综合症”有百分之百的免疫力,对他们来说,文艺复兴的辉煌,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从幼年到迟暮,他们的生活里一直流动着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那个天才时代的气息
电影中的女警官,和当年的司汤达一样,被乌菲齐美术馆美不胜收的藏品折磨得当场昏倒。佛罗伦萨警校肯定不设心理测试这一关,否则她无法毕业。而歹徒又怎么知道她有这个毛病?大概是阿金托透露给他的……
《司汤达综合症》下载观后评论:
#BFI #DarioArgentoDoorsIntoDarkness 长评-走入画,走出画。低配冗长版希区柯克作品,呈现出的效果对比于特吕弗的致敬可强太多了,不过看完结尾后我感觉内核也许表达与希区柯克是相反的。女主在片中的警察身份实际是缺失的,更多的是以女性这个身份出现,片中也只有她一个女警,以此为基础展现女性困境,后加之“男性变态身份“展现出来的结尾不可谓不悲哀,尤其是最后的一场戏。片中海量的使用POV镜头,并结合POV音效呈现,大量的使用退拉焦,移动变焦使用惊艳,还有一场旋转镜头印象极深。色彩和光影可能是仅剩的阿基多风格,大量红色的呈现契合影片风格,眼部打光也是异常的熟悉。有场精神状态不稳定的女主脸部跳剪效果非常好!缺点,司汤达综合症做麦格芬效果很差,前后割裂感强,后配音的嘴形对不上。

阿基多将艺术心理学再现为被涂污的女性画像,导演父亲镜头凝视下,注视画作的少女成为被观看的作品。昭彰雄性气质的大卫透过水晶球之眼折射见证奸杀仪式的自我神塑献祭,个体受辱创伤联感为色彩重述的漫长掠夺,迷幻知觉星河潮涌般迎面扑来,深渊灵魂在痛觉地狱触碰狂喜。蓝色药丸与红丝绒,剪发惩罚与金发统治,祂觉醒于色域无垠的纯白净化,性别符号审判日的赢家是邪恶与童真的杰纳斯。血液吮吻既是精神交媾,又在自残的疗愈中代理性主体的权力,女性作为从画布到历史的永恒景观,重回天国必先与魔鬼共舞。意大利博物馆巡游构筑的错觉综合症舞台是美与死天然的悲剧载体,前半隐喻系统与影像结构一气呵成,后段缓慢进展与直白揭秘如钝刀抹杀了艺术光晕。错乱人格的控诉中画面收束为视线近乎怜悯的定格画框,殉道者被抬下十字架,却无法迎来复活日曙光。

司汤达综合征很美,和女主的美貌也十分搭配。然而看完也只记得艾莎阿基多的美丽不可方物,然而作为一部单纯用于在特定场合装B的超冷门电影,也实在是太过难看了。片子有着意大利铅黄电影特有的高贵范儿,却讲了一个最传统和老套的精分故事。尽管用“司汤达综合征”这样罕见的的医学命题包裹了电影的主题,但本质要传达的内核还是十分的乏善可陈。双面女警探什么的实在是淡而无味,一些杀人场面充其量也只能称之为点缀。更不用说电影里不知道为什么特别钟情于五毛特效的CG画面。或许在当时达里奥的这种尝试还能称得上是先锋主义,不过如今看来也已经是太过单纯了。

在Viterbo的一家子过去有什么过节?从父亲的表演中能看出来有很多难以言说的东西,但完全没有给交代。后半段明显乏力,没有前面的冲击感。但细思则发现有不少为结局铺垫的情节,包括那顶为了掩饰“内在人格”而佩戴的假发。创作技法方面,Argento(导演)引进了当时还不完善的3D技术,但是唯一的几段技术场面不知所谓且缺乏冲击力。布景方面就没怎么下心思了,大多是博物馆(Uffici和Viterbo)和女主房间,最后一个谋杀场景稍微好点(巨大的奥古斯都头像确实有点掉san)。

最精彩的是开头女警官在博物馆的一段无声的表演,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熔融成抽象曲线,将司汤达综合征患者吸入画中,与灰蓝深海中脸上长着性器官的鱼兽亲吻。配乐极其出色,愈演愈激烈的鼓点交杂着人物窃窃私语的声音冲击着耳膜,大卫水晶球映射出邪恶的浸润过程,血水唾液交融让恶灵入侵。女警官两次被强奸犯侵犯的过程,头发长短和颜色、行为的变化构成完整的隐喻系统,逐渐被邪恶控制而无法抑制模仿他的语气和手法杀人,形成斯德哥尔摩效应。后半段较为拖沓,不够锋利,艺术色彩大大减弱。

学习了一个高大上的新词,司汤达综合症。认识了一位意大利美女,艾莎阿基多。都说虎父无犬女,没想到专拍恐怖片的达里奥阿基多竟然生出如此如花似玉的标致女儿。一切开始于佛罗伦萨的乌菲齐美术馆,艺术品与邪恶的鬼上身。结局是恐怖片最令人心痛的一种,恶就像病毒滋生蔓延,脸上的伤疤可以去除,内心的毒已被种下,受害者变成了加害者,可怜帅哥马可,最终还是没能逃脱毒手。

7.0(4⃣️),剧本和叙事依然是阿基多的老毛病,非常影响观感,尤其是后半段节奏拖沓又故弄玄虚。但是借司汤达综合征这样一个奇异病症来设计疑案还蛮有意思,借世界名画和艺术品的缤纷华美来代替铅黄美学中的色彩元素,而幻象镜头表达非常有趣,至少阿基多在画面表现上构思未曾输过
开头的镜头真是炫到我了,一出手真就是大师手笔,可是全片看下来依旧是阿基多叙事上一贯的毛病,太拖沓了。所以这个片子依旧是在靠阿基多出色的镜头和莫里康内的配乐在撑。不过另一方面,与诸多艺术品和“司汤达综合征”这么一个罕见的精神病结合起来倒是很有看点。
比较独特的一部阿基多,除了一贯的血腥虐杀与随意的叙事节奏以外,少了flashy的camera movement,而多了一份疯狂的冷静与压抑的迷幻感,感觉就像波兰斯基(许多地方其实很像Repulsion)乃至伯格曼拍了一部剧情拙劣的giallo。
从司汤达综合征这个角度入手真的很新颖……可能是我的个人接受能力太低,总感觉剧情跟不上,有些拖沓无力。女主很漂亮,演技也不错,金发的她似乎斯德哥尔摩了…只不过2020第一部看的电影是这样的,让我多少有点难受……性与暴力真的很难把握尺度问题。
看了几部达里奥阿基多的作品。感觉他就没有几部从头精彩到尾的电影。夜深血红除外 其余如神话,阴风阵阵,地狱都是虎头蛇尾。这部司汤达综合症也是如此。前1个半小时五星。后半个小时影片质量下滑严重。女主心理转变在后半个小时严重交代不足,扣两星。
达里奥·阿基多才华的终点;前后格调反差巨大,幻象、艺术及心理的游离描绘逐渐转换为混乱粗犷的色暴冲击。以司汤达综合症作为剧情切入口进而展现视觉奇观必将独到,但为了迎合主流需求设置精神分裂杀人狂推动情节进展真心乏趣,结尾处理相似《摧花手》。
女主这个奇妙的病症造成了她在故事中的弱势地位,而洞穴内的脱胎换骨也好像画油画一样,用杀手的人格去覆盖自我的原有人格,最后一哭也算是找回了自我。影片的调性总让我联想到克林姆特,夜巡,美杜莎的头颅,搁正常生活中,这种病真是一种甜蜜的烦恼。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