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Chris Langham 导演:Chris Durlacher 语言:英语 地区: 英国 编剧: 类型:剧情 / 纪录片 上映时间:2003-06-14 别名: 用户标签:纪录片,乔治•奥威尔,BBC,英国,GeorgeOrwell,经典纪录片,Documentary,ChrisDurlacher 片长: imdb编号:tt0396031
George Orwell - A Life in Pictures "SOMEBODY HAD a huge amount of fun making George Orwell: A Life in Pictures (BBC Two, Sunday) — the producer-director Chris Durlacher to be precise. In my college teaching days, we would get our media students to try to mimic the photographic or film styles of the past. They were useful and usually popular exercises.
This biography turned out to be the Media Studies exercise to end them all. The narrator Barbara Flynn explained that there are no moving images of George Orwell nor surviving recordings of his voice. Given that we have wax cylinders of Tennyson croaking his way through The Charge of the Light Brigade, this is disappointing."
《乔治·奥维尔:影像人生》下载观后评论: 活的太明白了。这种人是不会安于到大学里面接受那种过时的,且同学之间建立起对社会其它阶层高高在上的优越感的教育。在最后他说出来:他觉得自己有能力面对《1984》呈现的现实,书中的描绘最终只是一种戏仿,像《1984》所描绘的事情是会发生的,这正是当今世界前进的方向,在我们的世界里,除了恐惧、愤怒、狂喜和自卑,将没有任何情感,性的本能将被根除,高潮会被废止,人们只能对党尽忠。但是,始终记住,对权利的沉醉永远存在。胜利带来的激动,践踏无助的敌人所带来的快感,每时每刻都存在着。如果你想想象未来的图景,就想象用靴子踩在人脸上的感觉吧,永远踩着的感觉。这个噩梦般的情景所表达的寓意很简单,别让它成为现实,这取决于你们所有的人。
应该不算纪录片 因为完全不是自然素材 也没有像细细的蓝线那样把摆拍的素材标志出来 算非虚构影像吧 看完让我挺感慨的 英国算是地球上最没有可能搞极权的国家了 奥威尔一直担心的权威主义连影子都没有出现 就这样《1984》在英国二战结束依然能成为畅销书目 看得出来英国社会对权威主义是很警惕的 倒是素来有文革传统的red empire从来不担心极权 今天我们都能切身感受到 以前能说的话不能说了 能发表的文章不能发表了 我想问下culture revolution还远吗?
"我曾经目睹过一场绞刑,那是雨季一个湿漉漉的早晨,苍白的阳光越过高墙,照进监狱院子。囚犯是个身材瘦小,留着浓密胡子的男人,他被绑住双臂,行动笨拙,但却相当沉稳。尽管他的肩膀被狱卒押着,但为了避开路上的水坑,他还是往旁边挪了一小步。奇怪的是,在这之前,我从未意识到处死一个健康且神志清醒的意味着什么。直到看见这个囚犯为避开水坑往旁边挪步时,我才明白处死一个人,意味着什么。"
#观影手记# 2037 纪录片拍成这样算作一种极致了吧,那些非奥威尔文字言语的文本也是极佳。给了四星的兄弟们啊,你们心目中的五星纪录片得是什么样啊?!ps感激所有交了电视税的英国民众。和梵高真有几分相似,中产阶级出身的背景下关切底层民众,而他们最密切接触的又都是矿工。一直鄙夷一门心思拿版税遗产的第二任老婆,敢情这正是奥威尔本意?这图啥啊?!
几个吃饭的时间慢慢看完了。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篇宏大的故事,只是有些人的特别好看。很不容易。 ||(03/02/2019)中午整理衣服听了一下他的《动物农庄》,然后知道这个纪录片,看了一部分,很受震撼。这个世界真的是有数不尽的层面和故事;忍不住思考作为基督徒(作为基督肢体的教会),我们在世上的使命是什么。现今的我们真的是太肤浅了...
“在我们的世界中,除了恐惧、愤怒、狂喜和自卑外,没有任何情感,性的本能将被根除,高潮会被废止……但是,始终记住,对权力的沉醉永远存在、胜利带来的激动、践踏无助的敌人所带来的快感,每时每刻都存在着。如果你想知道未来的图景,那就想象一只皮靴,踩在人脸上的感觉吧,永远地踩着……”——49s奥威尔在采访中谈论他的新书《1984》时说到。
很全面地对奥威尔一生经历做了梳理以及每部作品诞生的时代背景。越成长越发现,人的思想和成就往往都源于过去的经历。经历造就人生。他有跳进阴沟里生活的勇气,因此才能感知到阴沟里人的生活,并且为他们去争取仰望星空的权利。作为乱世里能有对社会和国家自我认知判断的人,乔治奥威尔是我开眼审视社会的启蒙者。
奥威尔曾经是BBC的员工,BBC既珍惜他又害怕他。他录下的各种资料早已经被BBC删除可现在又不遗余力的重演复原。“作家都是自负和懒惰的人。”生于所谓下层中产阶级的奥威尔很关心下层人士—却不是在象牙塔里的干净眼泪,他的一辈子,他的书写,混合着煤矿的灰尘,不加糖的茶,穿过脖子的弹孔。
(7/10)感谢晚安翻译此片。奥威尔终其一生都是个社会主义左派,无数次幻想在欧洲搞无产革命,甚至埋怨英国人没有趁着二战起来革命。但奥威尔是个人立场的社会主义者,他厌恶一切形式的极权,不管这种极权是右派(纳粹),还是左派(苏联),《一九八四》正是他这种心态的写照,或者说是地图炮……
说8岁去寄宿学校的时候即视感没有办法忽视,其实感觉书记要是造型起来会和GO很像?西班牙内战那里泡茶为什么好好笑你是OCD么英国人真是够了。然后就是差点因为意外身亡。还都是巨蟹。最后那里简直就是穿越时空的阿桑奇it's depends on you。如果有传记片的话大王不如演起来?
拍得很巧妙的一部人物纪录片,以演员来扮演,所说却皆是奥威尔本人所写,这也是BBC最为擅长之事。乔治·奥威尔以左倾始,前期基本上是个社会主义者。西班牙内战的暴虐,让其惊醒于极权主义的本质,那一套东西与其英伦自由本性,是天生不相容的。因此他对极权的批判亦是最烈最为深刻的。
乔治·奥威尔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他的作品我几乎全都拜读过。这个03年拍的伪纪录片还算是比较还原了他的一生,如果读不下去传记,可以直接看这部,也能对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但肯定没有传记深入。另外再说说演员,我不认为扮演者身上所具备奥威尔那种特点,两个人的气质完全不一样。
利用各种影像资料、访谈、摆拍以及出自其口的原文,梳理奥威尔生平,从童年阴影到战地觉醒,从书店店员到反极权主义战士,他洞悉人类命运行进过程中无法避免的对胜利和鲜血的渴望,他以超越时代的眼光书写绝望荒诞的将来,他曾发出天地悠悠的孤独心声,这醒世寓言恒久不灭到底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