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讲述三代同堂的泰雅家庭,哈勇阿公是家族的精神支柱,代表着部落传承的阿公过世后,家族成员各项价值的冲突不断,一场选战,更让家族感情一夕冻结,如同高山上冬季的那一场雪。
《哈勇家》下载观后评论: 入圍??六項 (最佳劇情片/ 導演/ 劇本/女配角/新演員/電影歌曲) 整體看下來,偏向規模更大的溫馨'人生劇展'style [大誤]… 聚焦原住民部落,一家人/一族人,不只是在地/外地的衝突…從'小家'到'大家',主要角色都經歷了自己的'成長儀式'… 最近真的很流行'跨語言',片中有一段'族語'x'英文'的對話,紐西蘭女婿進入部落 觀念洗禮??… 整部片很適合作為'外人'瞭解原民文化的文本… 不可否認(也是理所當然的),Tw獎項和補助,越來越強調'在地性'… 對於島上的人們,也在重新思考/定義’我是誰'… ( 看得出盡量'通俗化',但可能片子還是有一定的市場侷限[?],且上映同檔遇[黑豹2]… 但會是評審們/原民們喜歡的溫情家庭故事… ( 221031欣欣秀泰試片 & 22??影人QA場)
几个不同的新年(基督教的圣诞节、“平地人”的春节、日本殖民者的元旦),但大家似乎忘记了原住民们那个真正的秋收后的新年,在这个岛屿上有个地方会下雪,他们传承着一个“GAGA”的习俗,就是规矩和边界意识,他们会在重大喜气的时刻杀猪,会盖一种地基很深的木头房子,这里仿佛与世隔绝,但又在发生着改变,年轻一代的成长是否就意味着传统的流逝呢?拥抱现代文明的代价是否是放弃掉身份的前置?旅行团的走马观花,最后开始杀猪的弟弟(他还会吹奏一种传统的笛子,据说会的不多了)在篝火旁边若有所思,其他年轻人都会离开,或者已经见识过外边的世界了,他也渴望着吧,传统如同那垮掉的屋顶,现在也只留存着一个空壳了,电影并没有将传统与现代作为主题,而是构建着能与观众共情的关于亲情、爱情和责任、道德的普世情节,它们消弭了猎奇的陌生视角
@PREMIERE ELEMENTS #hkaff19【7/10】原住民 选举 家庭,基本预定最佳影片了吧。必须夸群像戏做得很不错,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形象都很突出、立体,各有特色,尽管故事讲得有些散乱,但至少将乡长选举与种族、家庭紧密地串连了起来。此外,个人很喜欢导演的某些伏笔与设计,比如阿公一开始爬上屋顶帮忙修建“传统屋”,而“传统屋”最后倒塌的位置正是阿公修建的位置,除了可以理解为导演在映后谈所说的“阿公的愤怒”之外,也可以看作是阿公那一代的传统的消亡。而频繁出现的杀猪场景,以诺从旁观者逐渐变成操刀者,却是一种传承。有消亡,有传承,才最现实,虽然导演在映后谈没有回答那个关于基督教元素的问题,但我想这便是答案吧,当然了,也必须承认目前影片所呈现的内容来看,宗教有关的内容目的性确实不太明确。
非常喜歡!開場的夢跟降雪的那天一樣的美。全片像高山的山泉水般清澈透亮流下,而後又變成了阿公房間的火堆,在心裡留下暖乎乎的印記。讓人非常欣賞的是,電影沒有落入俗套,與其去訴說『原住民』家庭的故事,導演反而用細膩的手法來講述一個原住民『家庭』的故事。一個家庭要面對的困難以及成長,像一場積了很久才下的雪,一切都在黑夜中、在空中輕輕地、不完美的化解。不完美才是完美。私心好喜歡以諾和阿公。這一對不禁讓我想起《戀戀風塵》裡的阿公和阿遠。當哈勇阿公站在菜園時,好像《戀戀風塵》阿公跟阿遠在菜園的結尾,好感動。以諾的輪廓也好像阿遠。私心希望張均祖(以諾)可以拿今年的最佳新演員!他在片中的表演真的好讓人印象深刻!幽默、可愛、還無比真摯。
長期耕耘原住民題材的陳潔瑤,在"不一樣的月光、"只要我長大"。於"哈勇家"達到了個人目前的高峰。堪比張作驥全盛時期的"當愛來的時候"。溫暖卻不煽情,有著輕巧幽默。細膩描繪了一個泰雅族家庭在當今社會面臨的困境與重新凝聚。被現代文化(以及漢人文化)所拉扯改變的不只是家庭,還有部落,甚至是價值觀。她拍的並不是常見簡化/二元對比,而是更加複雜的處境。裡面引入"選舉"在原住民部落的探討亦是一大亮點。片中大部分是非職業演員,但調度出上佳的群戲!其中飾演家族重心的祖母(林詹珍妹)與搞笑擔當少年以諾(張祖鈞)尤為搶眼。
英文片名“GAGA”,泰雅語的“規範”,才點出了電影的主題,家庭的規範、選舉的規範、語言的規範,試圖打破卻終究難以打破,真摯又淳樸的情感,還是將家人們串聯在一起。完成度相當高,劇本尤其精彩,故事集中在哈勇一家人身上,訴說的其實都是對泰雅族、對原住民、對那一片土地的愛戀,家庭中的幾條矛盾線都寫得非常生動,幾場聚會將爆發、轉折、和解點撥得行雲流水,收放得宜,尤其是烤火房的一場戲拍得舉重若輕,而那一場雪則簡直是電影之神的眷顧。《賽德克·巴萊》後最好的原住民電影,至少是近五年最好的華語家庭片,甚至陳潔瑤好多場群戲的處理都讓我想起了楊德昌,誇張一點,可以稱其為原住民版《一一》。
看了片和映後覺得我和導演就是極與極:導演相信神明,相信宗族,相信故鄉,相信家人,總之一個「GAGA」傳統構成的人,而我沒信神明沒信宗教,沒有宗族意識,更不信血濃於水,是以來現代規則來規訓自身和觀望社會。選戰被她視為外界對泰雅族大家庭的威脅,如果是這樣我只能祝願她信封的天神能保佑她免受人性惡劣的傷害。以諾這個角色是繼承了泰雅的精神和文化,最喜歡是阿莉騎車帶以諾和Andy那場戲。導演厲害的是除了薰全員初次演戲,靠口頭講戲就可以這麼自然。薰這個媳婦大概是當年村花現在村婦,孩子都那麼大了我好難接受。
剧本真的很强!!父辈的离世,乡长的竞选,外来的「女婿」,亲情的羁绊。现代文明同原住民文化的相互拉扯,神形兼备,互为依托;兼具宗教信仰与政治讽刺的乡民构成,啼笑皆非中又蕴含万千世俗哲理。家庭线处理极为出色,温暖纯粹血浓于水的母子情兄弟情纵贯全片;几经风霜伤痕累累却依旧埙篪相和难以割舍,毋需刻意煽情便能感人至深。结局又是杀猪,主角换作了执刀少年。果然团圆围炉便是幸福的终极奥义,无声胜有声。陈洁瑶导演以犀利的画面感搭配宜兰的美景烘托,构成了一幕精妙生动的人间烟火。
节奏的混乱,掩盖不了原住民眼中的光。在现代性的不断入侵下,属于部落的gaga正在逐渐流失。代表部落文化的哈勇爷爷逝去;阿莉在新西兰怀孕;而当巴尚决定剪掉长发参与竞选的时候,他就已经不再是那个他所宣传的“为泰雅着想的好男人”了。当然,传统本身也并非全是好事情,一次次的宰猪换来的是村内的闲话,怀孕的阿莉也不得打掉孩子。至于真正的gaga最终是否会传承下去,在传承的过程中又有多少得以保留?金马奖上努力学习泰雅语的导演,可能已经揭示了部分答案。
【7】缺点蛮多的,但还是喜欢。可能会是当下弯弯村土类型片的创作思路。简单,干净,灵动的原住民电影。看的时候会想起《阿尔卡拉斯》,因为要的设计的少,所以才简单,才纯粹。是真正盘活了这片泰雅土地的哈勇家,冲突矛盾的瓦解不尴尬与水到渠成。能在原住民语境中加入现代文化与古村落文化差异和若干亲情支线合成已属不易,割裂是肉眼可见的。积极健康的镜头和人物处理关系,有没有设计,到底爱不爱泰雅原住民,爱不爱这片土地,相机是不会撒谎的。
@高先。第一次看台湾原住民泰雅族题材的影片,讲得是家庭传统与现代发展,少数民族与主流社会之间的矛盾,与不久前看的《旷野歌声》有异曲同工之妙。嘴上说着要尊重泰雅族Gaga传统的人们,行的全是背弃传统的肮脏龌龊之事;参加选举是想要反抗政客的虚伪,却不得不踏入他们制定的贿选规则当中。原住民无法融入主流,却又挡不住现代化对传统的冲击,只有在一次次欺骗,反抗与绝望中,才明白Gaga注重的从来都不是形式,而是那颗不曾屈服的内心。
3.5 / 真誠的少數族裔敘事值得一再肯定。然而,試圖參與政黨政治來改變命運落得失敗收場,竟會得出「野心太大了」的結論,如若Gaga表示某種天理和規則,面對倫理的失效偏安一隅是不是有效的出路?這種近乎小確幸的心態是否迎合了平地人對於原住民「田園牧歌式」、「純樸天真」的想像?想尋求和解和融合是可以理解的,但絕不能向強盜屈服。訴說由政治傾軋導致的家庭危機,即使不必像足立正生那樣激進,是枝裕和也不會是最佳答案。
对岸原住民的当代生存一窥。结尾以诺和买鞭炮的小孩那段吐槽真是把原住民近代史简而概之了:孩子们惦记着闽客主体的平地人(即汉族人)的农历新年可以收红包,以诺反驳说,泰雅族真正的新年是秋后的小米丰年祭,但每年也很重视圣诞(体感传教士在台湾山区的影响较大陆西南的少民地区更甚),还有一月一日公历新年,是日殖时代的影响遗留。ps:开头就有南岛语系万变不离其宗之lima出现,狂喜(bu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