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woman vanishes. Two men take to the road in search of her: they both love her. Why did she leave? Each one of them has his own suspicions, and hides them from the other one who—mysteriously—never truly becomes his rival. Neither is right—but is anyone? This sudden runaway becomes the hidden core of a number of fictions that the film delicately weaves together: the secret of the heart of another woman, lost as well, many years ago; the secret of the life of a village in the countryside, governed by a supernatural incident that nobody seems to perceive; the secret of the plains, which never ceases to spread and devour everything, like the shadows that invade the world after the twilight hour.
第79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奖 最佳影片(提名)劳拉·西塔雷拉
第70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开放电影大奖(提名)劳拉·西塔雷拉
第4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金椰奖 最佳影片奖劳拉·西塔雷拉
《迷雾中的她》下载观后评论: 对未知谜题的永恒探寻&不断超越边界的女性。1.上下两部既断裂又互为镜像。视角大致互换,但奇乔与劳拉的(部分隔空的)对话串起了主干;劳拉从图书馆古旧书海中拼出信件集并织构出的“卡门”故事,恰投射了自己对随性生活与投奔自然的愿想,而徒然等待半生的男人也始终以奇乔的形象呈现出来,后半部竟而化为现实。2.环环相扣、多层嵌套的叙事,故纸堆 想象中的镜像与迷宫,魔幻般的事件和收尾,都是拉美文学的特质,神秘难测又引人入胜。3.男性的自恋令其一叶障目,而劳拉的主动追寻、逃离与浪游恰恰溢出了社会规约与理性逻辑,进入丰盈无边的神性自然。4.配乐动听无比。那首不断复现的作别之歌,亦在歌词与曲调上都彰显出了男子们囿于自我的“鬼打墙”之路。5.不少运动长镜,最后15分钟的画幅变化够妙。6.无解的谜与不露真容的不定形怪物。(9.0/10)
139分钟版。勉强及格。看到下部才知道大胡子跟女主没结婚,这位编导不想拍男人完全可以不拍,不过我觉得从潜意识出发,女编导应该有告诉观众“如果你像女主一样生活,就会有男人死心塌地为你浪费时间”的动机。这部从女主的录音引出她的经历,让上部男人们的找寻失去意义,也扔了上部的情书故事,新开了一个神秘生物和同性伴侣的主线(都跟一个孕妇有关),女主依旧神经质的跟随着孕妇,那个所谓神秘生物到底是什么成了本片最大的谜,性格迟钝的女主这次扬长避短,完全放弃故事的逻辑,让这部变成怪谈氛围,在视听上是可以让人沉浸的,那种无厘头的自由感挺独特。但在精神层面,本片女编导拿出来的女性主义属于后现代味道的消极抵抗,傻瓜专属。这位女编导从意图和手法都是个阿根廷毕赣了。片尾让女主茫然流浪,窜戏到《天涯沦落女》了,可能是个致敬
下部视角转换,接着广播“用耳朵看”的意味翻开故事的B面,逐渐从语言/理性/逻各斯的建构中解脱,像一颗沉默的种子撒入大地(其实broadcast词源就是播种),情节上奇幻事件似乎暗示语言无法把握的客体(变幻不居的食花形象本身是神话的,但强调了“今天变成女人”,应该是一种历史意识),声音上环境声打断配乐,乃至隐入野间后愈发丰盈,直至结尾雁渡寒潭如《刺客聂隐娘》,告别语言,道成自然。潘佩罗小组的小编制真是相当彻底,本片导演就饰演了60年代卡门祖纳,而女主劳拉帕雷德斯与导演共同撰写了剧本(两人在上下部分别流浪潘帕斯平原,有了象征意义),男主演皮耶里是导演的丈夫,其他主创也多为亲友,这种接近家庭作坊的紧密合作控制了拍摄的成本,比如意大利段落就是导演一家度假时拍的,当然可能的问题是小组出品的风格比较雷同
如果上半部以平行嫁接的方式完成了对时空的去实质性,那么下半部分则几乎是上半部分的背面。我们在此搜寻的并非无效的信息,而是真实可信的,它由参与者亲口说出。以同样的方式(那构建地质的方式)经历了不同的空间:一个真实无比的空间,所构建的并非地质,而是律法(因为空间里的一切由于其真实性被强制执行)。我们如此确定幽灵的形成并非来自于其他事物,而是幽灵本身,劳拉之所以是时间上的幽灵是因为她所探寻的是幽灵中的幽灵。以此唯一的方式建立出了小镇的法则:被政治抹杀的城市(试问哪一朵花、哪一间旧房不和技术与资本有关),唯一的出路在于朝圣即远离世界。如果说上半部分在于构造行为本身,那么下半部分便在于构造的法则/权力。正因为权力,事物才失去了他们的身份和名字(未分类的植物、未知的生物),而草木、书信与电能却在制造深渊
典型的南美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电影。上半部分,从男性视角去叙述两个女性的故事,事实上是女性对另一位女性的追寻。Laura借由信件拼凑出来的关于Carmen的故事,和她自己的心路历程越来越相似,两位处在不同时间线的女性,随着越来越多的信件被发现,逐渐交汇,彼此难分。下半部分,男性视角褪去,成为背景,但Laura也并没有完全站到幕前,而是借由录音留言,还原了自己的经历。她的追寻终究落得一场空,而她也最终选择遁入无边的世界,留给观众一个空空的镜头。相比故事本身,导演叙述的方式更让我喜欢,迷雾中的她,是Laura,是Carmen,也是那个从未现身可能是人可能是动物可能是幽灵的“小男孩”,更是未能找到自我的任何人。每个人,究竟是在逃,还是在追寻,也未有定论。有评论说导演应该去导博尔赫斯的作品,也许真能行。
逃离--失踪--消失,迷雾之中的神秘女性的故事从悬疑最终走向了形而上的放逐,幽灵引领着她,投入到未知的世界中,在哪里她发现了人生更多的可能性,神秘的植物与能变幻形态的怪物,乃至两位女人组成的家庭,被打破的传统家庭与世俗价值,当记叙变得慢慢地不可能,电影也终于变为了另一部电影,因为在漫长的剧本创作中,导演和主演也经历着许多生活的改变(成为母亲、经历大流行),她们不断地改动着剧本,让前后两部如此割裂,但在最后我们发现它们还是形成了完美的闭环,谜题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她认识到自我的真正含义,如此地叛逆和决绝的流浪,她最终丢下了一切,但神秘的人会来帮助她,帮助她走向另外的世界,观众无法解释那些故作玄虚的情节和莫名其妙的转折,但这也正是创作者的目的吧,她们要刻画那些超越旁观视角(男性)预测的女性角色
分数实在太低了,所以即使本片不至于完美无瑕,仍觉有义务满星拉分;感觉已经很久很久没有遇到如此有新鲜感的观影体验了,相当纯粹的“好看”的电影,抵达一种超越感官享受的,纯粹的电影叙事所能达到的迷人境界;四个半小时目不转睛,身陷宛如“花衣吹笛手”般的引诱、蛊惑的吸引力,当我以为这又是一部拉美作家擅长的迷宫或是2666里那些消失女人们的残酷背景的故事,实际上打脸打疼——在夏日午睡听的电台的恍惚与梦境的氛围中,你都不知道居然接下来会看到侦探、悬疑、科幻、恐怖等无数类型元素延宕到无远弗届,然而本片的“收束”同样是迷人而令人沉思的,引力之一即如何把劳拉与卡门两道线索交汇与画幅的双重的收束,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在社会中、在家庭中、乃至在我们看的大银幕中,迷雾中突然失去踪迹的女人们成为了一个永恒定格的意象
去昆明的高铁上看的,看完下部才发觉将两部分开评价并不得当,上下部相反的视角或许才是揭开迷雾的关键,几近重合的时间线展现的却是事件的另一面,相比上部以爱情为副线的男性视角,下部引入更多奇幻元素与疑团,以此将视角转向女性对世界的探索,之前的男性视角也变得有讽刺意味,神秘生物的出现脱离先前语言主导的叙事逻辑而转为人物的行动轨迹,表现出与上部不同的活力,大大提高观赏性,中段甚至还有点类型片的感觉。最后的画幅变化豁然开朗,女主来到荒野在一段摇镜后突然消失,与那个奇诡的世界融为一体,似乎没有给出确切谜底,但不存在的答案已然明了,没有什么必然,只是拥抱自由的勇敢。那首民谣多次响起又戛然而止,余韵悠长,回到起点。潘佩罗小组的作品还算不错,在刻意拉长的长篇叙事迷宫中娓娓道来,回环往复,很新奇的观影体验
这是一种包含了身体又包含了心灵的流浪。在上部里,劳拉对于一个六十年代的爱情故事无比痴迷,一堆不太连贯的信件里,一个留下了恋人和孩子的名叫卡门的女性似乎在某个田野里不断漫步;下部里,她追寻一对做着不知道什么具体工作的同性恋人,她们在制作一间屋子、在隐藏着谁,她对她们产生了爱意,即使她们一直对她保持着一段显而易见的安全距离,随后,她们果断地消失;故事最后,劳拉踏上了旅程,就像她曾猜测的卡门所做的那样。让我觉得有意思的在于,劳拉的流浪也行走在故事之间,她并非觉得自己需要在某个故事中奉献全部,她在故事之间游荡、穿梭,当兴起之时,她可以屏蔽掉一切外在的杂音、条例和伦常,全神贯注地钻进那个看似和自己毫无瓜葛的故事里,她的执着并非体现在某个特定的故事里,而是流浪本身必须要行进。
四个多小时,上下两部。神秘的文学性极强的电影,像读小说。开头就是两个男人“寻找劳拉”,渐渐的悬念开始变化,你知道劳拉是找不到的,就好比戈多是等不来的。男人永远猜不对女人为什么失踪,一个答案意味着一个谜团,一条线索意味着一堆可能。秘密无处不在,发现秘密的人也同时发现秘密永远是秘密,不同风格的音乐,圆舞曲、民谣、钢琴……还有长长长长的镜头,情绪在风中伸展绵延,内心戏一波又一波,事情还没发生,事情正在发生,事情已经发生。阿根廷新锐女导演劳拉·奇塔雷拉既是编剧又是导演,用八个篇章八个视角讲述人与人之间的陌生与连接。寻找“迷雾中的她”的她,变成了又一个“迷雾中的她”。“她”就是迷雾。没有结果的故事才迷人,就像这个复杂的世界,没有真相,并且“剧终”从来不是剧终。
真不能相信啥电影节获奖作品,特别是鬼佬的影节奖励也许只是片子本身哗众取宠或者标新立异而已,与时装周T台上那些怪异而夸张的衣饰一样只为了满足评委的怪趣味,所谓专业的视角与评判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毫无地气可言。在经历了上部2个多小时的煎敖后本部依然又臭又长,而剧情向更玄幻的方向发展更加天马行空。女主在本部中放弃了对情书的追寻,但意识流的病症更重更不可理喻,居然生造出个从未谋面的神秘生物和一对莫名其妙的女同伴侣,女主与这些元素的纠缠让剧情更加支离破碎无法直视,我等平民着实无法欣赏高大上导演的文艺手法。对于这种没有结果的故事无法体会到迷人的味道,反而营造出的所谓谜团强调过程重于结果让人困惑或不适应,再深刻的内涵或者主题也没法领会,上下两部4个小时真是如坐针毡。
承接上部的剧情,但展开的方式完全不同。失踪者留下的录音作为唯一主线,随着娓娓道来的讲述不断返回到与上部相同时空下的记忆与线索之中,呈现了另一种视角下的故事面貌。叙述方式上的差异也让人理解了把电影分为上下两部的必要性,如果合并为一部大长片,主干走向的扭曲必然造成强烈的失谐。也正是这种叙述的转换让人突然意识到,之前对于事件再细致的补全,不过是“别人眼中的她”,是来自第三方的拼凑;唯有在不设防的讲述之中,才能看到“她自己眼中的她”,才能知道她的心绪她的情感所属。在漫长的讲述中同样有一桩他人的故事,而这一次的内容是超越现有认知的怪诞。令人疑惑的未来走向,直到最后一切依旧混沌不清。或许“失踪”只是意味着离开了他人的领域,而自己并未偏离出脚下既有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