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卓拉是一位独自抚养女儿的年轻母亲,她定期探望已退休的哲学教授父亲,并为了父亲的照护而全力奔走。就在人生紧凑到令人喘不过气的时刻,珊卓拉与许久未见的克莱门特再度相逢,尽管两人彼此吸引,但横跨在新恋情间的复杂关系却让彼此迟疑...... 一段倾心的恋曲,一场电光火石的生命体悟,永恒或许在远方,却也可以是那一个美好的早晨。
第75届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 欧洲电影奖米娅·汉森-洛夫
第35届欧洲电影奖最佳女主角(提名)蕾雅·赛杜
第70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观众选择奖(提名)米娅·汉森-洛夫
《晨光正好》下载观后评论:
《晨光正好》,评分:7.3.米娅-汉森依旧在进行对于女性自身的探索,并将其私人经历贯穿在了影片之中,展现出了在面对生活和死亡时的恐惧,还有关于“我是谁”的摸索。影片围绕珊卓拉的日常生活、关于情人的爱情和她的父亲逐步面临的死亡所展开,以及用自然的状态描绘了法国中产阶级所面临的生活困境和日常中一个个平淡却又私人的瞬间,细腻绵长的镜头将珊卓拉处理着衰老、爱欲的故事缓缓道来,生活琐碎与诗意完成自然交合;以翻译为职业的珊卓拉每天都在爱和死之间运转,在翻译过程中所略过的便是法国最重要的社会问题。米娅-汉森似乎在向观众诉说:尽管衰老和爱的困境时刻萦绕在我们身边,但最终将会晨光正好。但生活化影片的弊端则是内容显得有些轻薄,结尾处的处理过于潦草,似乎是为了故意显得变好而变好,珊卓拉的感情线有点用力不足,影片整体一般

衰老父亲这一形象既作为一种生命体态的残酷尽头,同时也以哲学家/思考者身份的摧毁(失去思考力)指向一种人生意义的空洞和焦虑,永远悬吊于生活走向的正前方,如同无法截停的水流般,推动着女儿的生活轨迹,越是加速滚动,悬吊的空洞感就越发强烈,甚至都来不及作出审视:“我们的生活流向何方?又如何紧拥那些闪过的星火?”这一切都通过剪辑点的微妙处理表达而出,几乎全面取消空镜和远近景的过度镜头,不给女儿任何驻足停留的空间,人物总是接踵而至填满镜框——上一秒此地,下一秒像是时空穿梭般步入他地,衰老父亲-新生爱情-家庭活动,流动不止,一刻不停,不知道应该屈从还是继续坚持,只觉绵延的疲劳和意义的失效。晨光正好的希望并不庸俗,它是我们与生活相处的某一偶然结果,灵魂的智性观念无法解决这一生活经验,唯有留给生活体验

虽然在其他电影里也有过类似情节了,但这个片依然持续影响我的生活观念。蕾雅的父亲,一个哲学教授,一生最大的乐趣是阅读,收藏书籍,临了却是神经衰退,视觉衰退,当被决定送去养老院,那一屋的书籍,收藏的铁皮车模,小刀——那些自己一生钟爱不已的藏品,怎么处理,成了其他人的“累赘”,虽然有女儿蕾雅帮着联系父亲的学生,把藏书分别送人,但这跟藏者本人已经没关系了——如果他还有这方面的知觉的话,甚至是他的痛。这类片持续对我的生活观念影响是:不要执着于物。活在当下,该吃吃该喝喝,能睡睡。也有人跟我探讨过,说收藏这些物件的时候已经快乐过了,不是也很好吗,当然,收藏的过程是快乐的,但以我以往收藏东西的心得,越是积东西有快乐,就越会有:“以后这些东西我看不到了,迟早我会失去它们,别人会怎么处理”的忧虑。这是双刃剑。

蕾雅赛杜是往“国宝级女演员”的方向进化的,不仅仅是红极一时,而会像于佩尔、朱丽叶比诺什那样,年轻的时候演一些立体的角色、年老后演一些更立体的角色,根本不会将自己的颜值当作饭碗,至少所谓偶像包袱是没有的,偶尔对肉体的近景和特写,亦是“如此美好的身材,怎么可以让它沉睡这么久”。在一部真正的电影中,爱情是这样的,“我喜欢你的身体,也许你早已发现了,但我要求的不只是这个,我还喜欢跟你谈话。”蕾雅赛杜跟她自己所选择的角色是一样的口吻,“比起跟父亲在一起,跟他的藏书在一起更接近他,他的藏书更像他。”正如“通过这些书,他的灵魂得以展现”,她便是这样让这部电影成了自己的代表作。剥除了时尚、浮夸、机关算尽的东西,她找到了对记忆、爱和死亡的审视的主题,找到了她自己的哲学与灵魂,让我们不会再“轻浮地对待她”。

近期最喜欢的一部,流了几次泪。女儿的身体在痛苦地成长,父亲的精神在痛苦地衰败。前者意味着获得,后者是一种失去,处于中间地带的女主角则无可避免地要经历生活的混乱。结尾部分三个人依靠着墙看风景,父亲没有出现,女儿、情夫、自己。是交接,也是要和希望与混乱共同走下去的常态。最近刚好读完了《一个女人的故事》,患阿尔茨海默病的母亲写信“亲爱的保莱特,我怎么也不能走出我的黑夜。”电影里的父亲也同样如此,引以为傲的躯体成为禁锢阅读的黑洞。越来越不像“人”,碎片的记忆反倒成为家人与自己的双重折磨。蕾雅演得真好,她身上总有种即将崩溃但饱含生命欲望的气质。本觉得打动我的是父女线,但看到最后才知道,破碎、无奈又迷人的一日又一日组成了生活的面目,而“晨光正好”的拆解与告慰注解了这样复杂而不断前进的时光。

影片中8成的日景戏都应了“晨光正好”,是阳光明媚的巴黎,等这样的连续好天可不容易(笑)。米娅.汉森-洛夫将大量的笔墨用来描绘桑德拉的第二春以构成A故事,这段足够美好的爱情,几乎都是理想生活的片段,一家三口在明媚的巴黎街头漫步,在湖上划船,眺望蒙马特高地,还有完美的床上云雨,美到不真实的A故事与走向人生终章父亲的B故事构成的鲜明落差成为汉森-洛夫的主要表达,那关于看护院的漂流记,灵魂与肉体逐渐分离的父亲,还有“久病无孝子”中孩子无法承受的精神压力,是隐藏在晨光正好、生命正美的桑德拉内心的真实恐惧。就像《伦敦生活》里那句绝妙的台词“我爱你”,“会淡的”,这部电影的双线结构也有种未雨绸缪的苦涩:生活很美好,也会结束的。
片子很侯麦。生活的面影笼罩下来,生出一种无法逃离的迫近,却被处理得这么好。她跳进漩涡,在一种静默中撑开漩涡留下的褶面,沉重的印痕却像呼吐出的一口烟雾,在光线与绿影的空镜头中升起,飘散。就这样跟着她走吧,去公园带孩子,去养老院看望父亲,去中式餐厅见情人,去做同传翻译,去写信,去感受疾病带来的恐惧,去说我爱你。父亲的独白令观众不得不直面疾病带来的失去与未知,明明就在同一间明亮的房间,失序、嘈杂与模糊才是病者的实在世界,这不仅意味着肉体与灵魂的分离,还有灵魂自身的分裂与消解。虽然不喜欢感情线,但那透出的过于浸润的痛让我无法多说什么,女人都是爱的傻瓜。
失明爸爸笔记本上的:漫步在疑难杂症中,退行,退化,恶化;地震,海啸,狡诈爬行的蛇;卡夫卡,“变形记”;人,遭到意外身体状况的囚禁;质问,焦躁,我这是怎么了?我得怎么办?医生,第一次接触医学,我的主治医师好像不懂我的病,他送我去了救济院的专科医生那里;下一步,是心理测试,痛苦的环节;第一次核磁共振,眼科医生,奇怪的视觉感受,结论是:nothing;第二次核磁共振,更新奇,闪烁像片,脊椎叩击,第二次的结论:发现大脑后皮层萎缩一系列症状:柏格森综合症…我的病不是阿尔兹海默,而是属于一种神经衰退以及视神经的疾病/评论里说是法国版春节档,很准确
很清爽的生活电视。印象最深的两个部分:旧书是父亲的灵魂,休养院里的父亲只是肉体;如果父亲已经生病到意识不到自己的处境,对他而言是一种解脱。巴黎的阳光正好,女儿正在生长痛,Sandra有了新的情人,一切都在继续。PS: 在想东亚相似内核的生活电视和欧洲有什么区别,感觉讲故事的语气、布景、状态的差异很有意思,甚至在想如果去到一个新的地方人格会发生怎样的变迁;看的时候总是想起将来的事,一看还真是同一个导演,风格真是一以贯之,好像一阵巴黎的微风,小格局却温声细语。已经进入养老状态的欧洲未来会产出怎么样的电视,关心什么样的主题呢?
内心回荡着:谢谢你Léa Seydoux 在28岁的时候表演蓝色是最温暖的颜色,在38岁的时候在这部电影里:短发、健实、简朴,是一个在生活的中间地带的中年女人。一个女演员在自己的职业生涯里陪一代观众成长,但是一如既往地适合深情不得的台词哈哈哈哈(“我从来没有轻浮地对待过你”,想起来蓝里面的绝美告别)对于法国人写不写实不晓得,但是偶们老钟人人到四十基本不会有这么温柔美好的情人哈。和侯麦比较,少了狡黠,多些柔软。女演员只有依靠女创作者才能表现空间,看看国内院线女性角色几乎空白,话语权争夺战,永远无脑支持女性创作者。
8.5/10 完全是贴近生活的自然笔触,一勾一画间就把人生某个阶段的全貌描摹出来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内容性对称,中间夹了一个永远在路上的“我”和由始至终都纠缠不清的旧情人。于观众而言更是拿起又放下的精神之旅:对另一半的生理需求和心理依恋,在道德和情理边缘的抉择→拿得起;对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父亲,奔走于寻找养老院的时光丝毫不倦怠,妄图以陪伴当作理性和感性的存在寄托,最终还是毅然决然地离开→放得下。晨光只有在画面定格的瞬间称得上正好,除此之外是日常琐碎的一地鸡毛和绝对无法完成的生命自传。#年度佳作#
毫无疑问,帕斯卡尔饰演的老教授才是全片灵魂所在:典型知识分子的尊严,衰病缠身后“体面”的退场,忧惧和亲人分别又吝于表白的拘束感,如何像梦魇般缠绕着同样在低潮中徘徊的女儿,尤其是和前妻社会活动家的姿态相映照,更凸显了隶属于特有人群的高功能焦虑,在看似细腻温吞的日常风景画中,勾出幽暗的一笔。而女主和珀波的爱情线相比下就鸡肋了不少,拉杂的剪辑节奏也有些破坏本应凝练服帖的语感。侯麦可不会反复切场景,来还以影像浮泛的“生活化”。
看完想起李海鹏小说里的一个标题,“生命里那么多的欢乐与悲伤”,在这个故事里,那些喜悦与悲伤无法自抑的瞬间都是平等的,本身并无高下之分。摄影机平视角色及其生活的方式,也让看似平淡的日常有了更丰富的层次,仿佛站在某种时间的交叉点上,生老病死与情欲希望,好的坏的,同时构成了人生。导演擅长以轻快的方式去呈现沉重的人生,展示出一种属于法国电影的别样的洒脱,差不多的主题拿给中国导演来拍可能就要苦大仇深很多,这一点让人特别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