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的男孩萨迈与家人一起住在印度的一个偏远村庄。在第一次看电影时,他就完全被吸引住了。萨迈不顾父亲的反对,日复一日地回到电影院看电影。他甚至还和放映员交上了朋友,他用盒饭来交换免费看电影的机会。很快,他就发现,在光影变幻中,故事变成了电影,并最终成就了他的梦想。为了拍摄35毫米的胶片电影,萨迈和他那帮疯狂的朋友竭尽全力地捕捉光影。他们用创新的方案成功制作出了一台电影放映设备。但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他们也不得不放弃一些东西。
第11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 最佳影片奖(提名)宾·纳伦
《最后一场胶片电影放映》下载观后评论:
#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该片是编导根据自己童年真实经历所改编创作的。又是“一封”导演送给电影的“情书”。可以说是印度视野下的《天堂电影院》重释,但又不同于这部经典之作。因为该片是从最原始胶片时代的放电影、看电影、拍电影中那些最本质的事物进行讲述。对于每一位热爱电影的人来说那一幕幕都很触动。但也因此产生了叙事上的问题,那就是关于孩子们如何发现光的戏份有些过多。其实可以以光为铺垫点到为止,多注重在与胶片关系的阐述。能看出来编导想向观众表达自己为何走上电影之路的动力源,但该片故事究竟中心点在哪?如果讲述胶片时代的灭亡,该片太套路化并且见解还不是太独特。如想讲述全面,但情节分配不够有节奏。不过抛去这些问题,整体还是部值得爱电影的人们去看的电影。尤其是画面唯美很享受。

看了简介后,就感觉有点东方电影的《天堂电影院》意思;这样的故事告诉我们甭管本身条件多差和放电影的人搞好关系(尤指送饭)就是免费观影密码/搞这行可不得来点逃课偷钱(开玩笑)。刚好中学时有几个时期对印度影视感兴趣,所以对于里面出现的印度影人--哦这不是谁谁吗的感觉是有的。最后的旁白从印度影人到世界影坛,感触颇深。导演、放映员的角色说电影是讲故事,紧接着来一段歌舞告诉我们印度电影还是得有歌舞(开玩笑)。 不过到后面也不只是讲故事了,也是对胶片电影的情意。色彩很明亮。胶片电影的情怀,影迷共鸣这就让电影有很好的基础了。然后没想到电影的译名这么直接,没的修饰,英语是很简单的仨词啦,中文一展开显而易见的|这么长|。

印度电影独特的纯朴加上演员的真挚,这部片子让我又哭又笑。小男孩的一举一动牵动着我的心,为他落泪为他开心,演技了得。不知不觉眼泪就流了下来,爸爸送孩子去上学干自己热爱的事情,几个小伙子带着五彩斑斓的胶片在大街上骑车,呼应了前面男孩自己在铁轨上放得彩色玻璃片,几个男孩齐心协力自己做出简易版胶片机,为galaxy影院涂上星星和月亮,自己配音使画面内容变得有趣,放映录像带的人蹲在影院门口留下的眼泪让我真的他是真的热爱电影热爱胶卷。当放映机变成了一块块废铁,胶卷变成了彩色的手镯,孩子唯一的希望也没了,他只有抱着书本打发时间了。没看过天堂电影院,我是真的喜欢。希望samay去到另一个城市拍着他爱的电影。

画片拼贴作为一种“剪辑”,土法“拍电影“、做放映机、配音效……这些胶片时代迷影的点子还是灵光的,且与儿童片类型做了不错的结合。从放映机透出的色光,带出“光催生故事,故事造就电影“的金句,并将彩色胶片转换为滤镜,成为一种从电影中习得的观看世界的方式,也足够浪漫。但将胶片转数字直接展现为“电影之死”的仪式,大有把胶片定义为电影唯一存在形态的意思,那请问导演,你这部电影为什么还要用数字拍呢?在台词中强调“故事造就电影”,但本片的故事也讲得散漫,后半段基本上想一出是一出。大量特写的使用,也显得影片过于沉溺于个人视角。单有一些迷影的点子,是撑不起一部长片的。

從小男孩第一次看電影就迷上了光與影開始,試圖追光、捕捉光,和朋友們用極簡樸的方式讓膠卷活了起來,隨著一格格膠卷捲動,他的眼神也不斷放出光采,著實感人。影中呈現了從膠卷跨向數位的時代,看著放映機被敲毀燒熔,底片被撕毀浸蝕,粗暴地破壞令人震驚且心碎,但這卻不是終結,跟著小男孩我們看到了這些東西被轉化成另一種成品,電影並未消逝,而是得以更多元的方式表現出來。有光,有故事,就有電影,就有千千萬萬種人生。不過,必須要說,本片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片中媽媽的好廚藝!每一道都讓人口水直流,尤其是那個菠菜餃,哪裡可以吃的到啊!!!!

我会永远记住光线中飞舞的尘埃,把玩着、试着抓住光的小手,天真、好奇、着迷。片子不复杂,但其中体现出来的对于电影的赤诚与热情令我落泪。我时常觉得,一些艺术创作者,无论年龄几何,阅历何如,身上和眼神里总会有一种赤子的天真气。这部片子的光也很好,感觉有几帧好像虚焦了?然后感觉对母亲的呈现太理想化了,有可能是导演带有自身情感倾向的投射。虽然叫“最后一次”胶片电影放映,但我觉得用来做一个开幕或者起点太好了,旧神已死,新王正立。
“我想研究光 光催生故事 故事就是电影”。中途为电影配音的段落让我想起法国电影资料馆观众在机器故障时一起唱出配乐的场景。乡村图景(美食,狮群,童年生活细节)和胶片时代挽歌的主题有些割裂。带有一些(但不会让人不适)的印式沙文主义风味。结局很大程度上是精彩的,将所有的支线收起来,为工业文明对美的入侵赋予了充满诗意和希望的结局,主旨上轻拿轻放,形式上有用力过猛之嫌。
放低预期看,真的是可以看的,舌尖上的印度加印度版天堂电影院,最后小男孩的转变很突兀,我只能理解为他看到被遗弃的电影放映员因为没有文化就很难找到工作所以想发奋读书了,而他父亲为什么在还有14分钟的时候才告诉他让他去大城市读书,而他的朋友们又都在送他的路上,就真的不是很理解了。从小看电影长大了就要拍电影,能不能不要跟toto学了。
北影节。逃学的男孩爱上了胶片电影,无数次沉醉在放映室小孔偷看影片的体验中,当他琢磨透了手中的散乱胶片条是怎样播放出了电影,并且付诸实践的那一刻他是最快乐和幸福的吧!后面电脑技术取代胶片放映的冲突安排和放大的太刻意了,最后看着胶片融做的首饰,念出一个一个导演的名字时,让我感觉这些印度女性手上戴着的都是各大导演的舍利子。
除开剧情稍微有一点点老套(总体还是一个追梦式的走向),其他都非常符合标题,导演真的好会用光影,印象最深的是孩子们在仓库里,在河边找光,想要把光装在罐子里,还有最后追到回收厂跌进一堆胶片当中的震撼,是能让人落泪的斑驳光影。以及每次妈妈做饭给的俯视镜头太美好了,每一句台词也特别有意义??去年北影节刷到的最喜欢的电影
#BJIFF2021# 03.《最后一场胶片电影放映》(印度/法国.2020),保利天安门,北影节观影第三场。今年唯一一部印度电影,印度版《天堂电影院》。故事发生在古吉拉特邦铁道边的小镇Chalala,我觉得小主人公的爸爸煮奶茶和妈妈烹制各种印度食物的镜头比放胶片电影好看。映后有和导演和制片人线上交流环节。
曾经用火柴盒讲故事,后来用无声胶片讲故事,离开恰拉拉,希望能用电影讲故事。想要认识光,因为光可以创造故事。为了看电影逃学偷钱被父亲毒打,为了放电影偷胶片被关进监狱,直到亲眼看到胶片机被碾压成勺子,胶卷变成花花绿绿的手镯,那些承载着大师力量的影像变成工业制品,冶炼的光让他哭出声音。
《天堂電影院》Last Film Show, 新天堂樂園 大地之歌的怪異混種,2010年印度鄉下男孩迷戀膠片、放映機與光線這些死物,放映師說電影是故事的謊言,男孩卻天啟般地說故事之前是光線,並成為物質死亡轉生的見證者。非常戀物、陰沉、忽略產業脈絡,一場走偏的迷影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