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根据意大利60年代末的真实事件改编。意大利诗人、剧作家和导演奥尔多·布雷班蒂,因与他学生的亲密举动而被起诉入狱。在铺天盖地的指控者、支持者和虚伪的公众的声音中,一位记者孤注一掷,遵从自然与内心,在世俗无法理解与尊重的秘密和欲望之间探求真相。
第79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 (提名)吉安尼·阿梅利奥
第79届威尼斯电影节酷儿狮奖(提名)
第79届威尼斯电影节布赖恩奖吉安尼·阿梅利奥
《蚁王》下载观后评论:
是会因为名字而错过的电影TT幸好看完了,一开始因为主角是记者,那么这就是一个有驯鹿视角讲圣诞老人的故事,前半段觉得坏人是蚁王,到处欺骗男学生,然后哇男同真的好复杂,而且居然还是1960s的故事,感觉即便放在现在也很适配,前后两点好割裂,后半段就有点英雄主义了,虽然没有特别感动但是已经感受到一些似有似无的爱了,主角的故事“男同的爱也是爱,无罪也不可耻”有点一般,看记者打印评论稿有点意思,记者一直说,这是我们的同志他需要帮助,但是主编告诉他“我们写的是党报,我们教育,我们规定,我们不能成为色狼的防御器官(感觉只是一种矫枉过正吧)。在我们的职业,超然也是件好事,它使我们更清醒,你太热了,在你的作品中,你不只是谈论被告,审判,你把其他私人的放进去”对标我给学生会写几篇文章被删得面目全非 感觉挺感触

完全错误的电影,把Braibanti当成Pasolini来拍了,就好像因性取向受到迫害的是一个理型而不是每一个具体的人一样。导演的世界仿佛永远停留在战后而从未进入60年代,要知道60年代意共宣传口是全力声援Braibanti的。注意这不是说明意共比电影中刻画的更好,而是说明导演把事情的重点完全搞错了。B.事件反映出的根本不是传统的、保守的道德如何强大,相反恰恰是它已经在失效了【而依赖它运行的权力体系却没有意识到,所以才呈现出某种貌似疯狂的状态】。这就跟Circeo这种“前所未有”的残忍性犯罪会发生在女性主义的极盛年代一个道理。本片对60年代末意大利政治现实的理解相当于为了表现一个21世纪天主教神父的宗教热情而安排他狂热鼓吹地心说。唯一的亮点是演他男朋友的演员有点像Trintignant。

看完感觉很像意版的《费城故事》,当然内核不再是艾滋病,反而架空了。但是围绕故事文本的还尚且一致,诸如医疗、法律和媒体,在《费城》中充当正义角色的是法律,在本片中换成了媒体,医疗和法律却成为了罪魁祸首,但这里却始终存在这一种永恒正义的角色,那就是文学艺术。另外,本片还指涉着一种存在,即communismus,在充斥着新自由主义的当下,所有回顾历史的电影似乎都秉持着这一思想进行着表达和传播,尤其是此类以同性恋受压迫的历史为文本的影片。但上述这些仅仅存在于西方世界的历史回顾,大陆没有历史,尤其是同性恋群体的历史。回到影片自身,镜头运动感强烈,以致观众理解割裂,但也正好防止观众沉浸于历史性的叙事,避免陷入一种唯历史论的深渊中。

【3.5】是一曲时代悲歌,是一谭污垢死水,只有沉溺的绝望,不见光亮的出口,偏见的屠刀肆无忌惮的挥舞,荒谬的审判坐以待毙的陨落,当凝结历史的画幅从眼前缓缓铺开,当不堪入目的丑恶在心间扣下扳机,残酷的毁灭才落得无数无声揪心的碎片。若爱有罪何处是自由,若情难圆世事皆痛惜,浪漫缱绻的诗文只剩缅怀,愤懑不平的怒火凿开希冀,我们挣脱了罪责的镣铐却依旧没能抵达童话的结点,你成为了得愿的画家,我成为了孤身的蚁王,爱与痛终于清醒的决裂,还以最温情动容的泪别。
故事叙事的编排混乱冗杂,给予情绪的共振断层缺失,尽管拥有各种点的绝妙却无法联结成篇,还好演员的诠释挽救了失衡的表达,此片依然拥有无法小觑的力量……

取材于真实事件,以意大利艺术家阿尔多•布莱
班蒂因同性之爱获罪为主轴,折射了意大利20世纪60年代新旧思想的激荡与碰撞,他和自己的同性爱人埃托里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影片叙事
结构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段是一出“大叔鲜肉
双向奔赴”的恋爱戏码,而以阿尔多被逮捕为转折
点,后半段交代了阿尔多接受庭审以及记者为他
伸张正义奔波的过程。整体上仍然属干比较传统、老套的叙事风格,对于两人感情线的也较为
刻意,也和新人演员莱昂纳多 •马尔特斯的演绎
尤为精彩,他把埃托里恋爱时的意气风发到被家人送去精神病院接受电击治疗后的憔悴拿捏得恰到好处,与意大利影帝路易吉 •洛•卡肖对戏也不
落下风。

全员演技在线,在意大利使馆看的,大使馆的意大利人,人均都会讲中文?!虽然后面好像没有前面那么流畅舒服好嗑了,但整体还是我喜欢的风格,总觉得导师有点像小罗伯特唐尼 休杰克曼,看看人家这年轻演员的演技,学生小受针不戳,还有那个和他跳舞亲了他一下的女生,额头上的青春痘清晰可见,一点都没有美颜,滤镜,或者用粉底盖住的,就是这么青春逼人,哪儿像我们这里20多,30多,40多,50多都能演初中高中的青春恋爱戏,最夸张的就是刘晓庆奶奶,好像60多岁还要演少女,我真的觉得这类冻龄的演员有些可怕,不接受自己的年华老去,执着的强行装嫩,演出来的效果真的是想大叫救命!
两个小时仿佛是连续两次眨眼的间隔。
我懂你阿尔多,我懂你的情感,我懂你每一个表情,我懂你的态度,我也懂你的行为,我在慢慢变成你,即使在我看这部电影之前。
我多次在脑海中幻想我要拍的故事是什么样的,一遍又一遍,过了好长时间,我依然抓不住它,只能看见黑影,甚至没有完整的轮廓,但这个电影让我看到了它的模样。它对我来说,是我的精神之碑,我想送出我所有的赞美,这是独属于我的宝藏。
每次审判都让我思考什么是罪,它来源于哪里,它的作用是什么,它的实质到底是什么。我想我得到了一些答案,但仍然看不见真相。
最近的类似电影有《伟大的自由》,本片相比不太行。不行的原因我觉得有两个,一是电影前后半段割裂严重,不像同一部电影。前面像是爱情电影,后面则全部变成记者试图寻找真相和庭审的故事;二是怎么看老师和学生都不太像真爱,至少一开始不像。不仅没有日久生情,而且感觉老师特别渣,见一个爱一个掰弯一个,喜新厌旧,有新人之后老相好马上抛弃。所以男主的哥哥才会那么憎恨老师。于是,最后把老师判刑了,不仅没有感觉很愤慨,反而有一种渣男终于受到惩罚的感觉。无法共情他们的爱,哪怕加了许多艺术元素,最后的太阳雨也很美。
很像《伟大的自由》,却比后者时间线畅顺得多。平铺直叙中融入情感,将一场无耻的「审判」拓展开来,观感却只有愤怒。当信仰与崇拜被「莫名」抹煞,若彼此相爱亦能成为「罪过」,我们能去责怪什么,我们又怎样辩护怎样反抗怎样脱身?浪漫的「追随者」始终都是悲情,尤其是身处那样一个极度「荒淫无耻」的年代之中,便只能感叹命运的渺小、卑微与不公罢了!真实事件改编,剧本、编排、表演无可挑剔,情感铺垫与发力相得益彰,结局亦感人至深。「我永远不会把你投射到一个不再存在的世界,因为,他们毁掉了它」。佳作!!!
思想剽窃罪可能是最荒诞的罪名,它可以被使用在任何掌握权力的一方在迫害他们想迫害的对象身上,因为对方没有犯罪但却需要站在法庭的被告席上。母亲可以对自己的儿子,保守主义者可以对自由主义者,道貌岸然的骗子可以对真理的忠诚者。法庭上那段,看的悲愤交加却又无可奈何,无可奈何是因为这一切是真实的。电影结束在夕阳下的那场太阳雨处,镜头对着埃托尔的脸部,通过面部展示了内心的情绪。每一次看完一部意大利电影,都会赞叹不已,这就是电影啊这就是艺术啊!!
一种无力的窒息感,从法庭到人生。旧时的法律,可以强迫地扣帽子,当两个人相爱都成为一种犯罪,说是无法理解,其实页是掩盖整个系统的脆弱。一个静默而又坚强的母亲,另一个自以为是又不负责的妈妈,一对灵魂伴侣般的爱人,却要在众目睽睽的法庭上讲述是否有不合适的性行为。什么样的心理素质才可以承受这样不和人性的审判?什么样的社会环境造就了这样不人道的事实?爱情早已凌乱,生命只剩残喘,一个记者的力量有限,命运就此改变,因为这就是一个荒唐至极的审判。
刚在意大利文化剧场看完,话说庭审真是比奥本海默好看多了......
男三号贡献了三段极为精彩的表演,电击浑身抽搐,庭审青筋暴起,还有结尾太阳雨那段丰富的情感表达......
意识形态与权力,共与法,对立却在某一刻形成统一,少数派的权利被消失,政治与宗教千丝万缕的联系,左右间的交锋,以及一些个体的问题,不同原生家庭间对比,Ettore自我意识和原生家庭间的冲突,传记片也可以拍深刻,果然还是要靠同行衬托啊→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