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欧最初是待在一支巡回表演的马戏团,那是它从小到大唯一的归属,后来它被迫离开,跋涉在波兰和意大利交界的乡间时又逃走,既遭受到残酷的状况,也遭遇到温暖的情况,而在这一路当中,它观察到人性的愚蠢和胜利。在伊欧的旅途中,它同时受到各种人物的帮助和阻碍,包括年轻的意大利牧师 (洛伦佐·祖佐洛 饰) 、女伯爵 (伊莎贝尔·于佩尔 饰) 及喧闹的波兰足球队等。
第9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国际影片(提名)
第75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
第35届欧洲电影奖欧洲大学电影奖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
《驴叫》下载观后评论: 不得不说,这驴子的演技都足够吊打内娱这帮所谓的青年演员了。比较新鲜的观感便是视点多数在驴身上,沉浸感特别足,从动物的视角观察人类世界发生的荒诞也较有新意,特别是足球赛那一幕,它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因为什么会被对方的球员殴打,那一刻它想的是那个轻声呼唤它的驯兽师,令人心疼极了,最残忍的莫过于你在有些人眼里是值得小心翼翼呵护的珍宝,而在有些人眼中却是命如草芥。另一大视觉特征便是冰冷的工业元素,不管是巨大的金属垃圾场,还是那由密密麻麻方格组成的兽笼,甚至是后来那围得高度流水线一般的牧场,都似乎隐喻着后工业时代导致的种种人际疏离、冷漠。以及片中的男性角色几乎被塑造成全员恶人,充斥着有毒的男子气概,唯独最后久未归乡的意大利人(赌徒?神父?)反而成了对EO最善良的。导演通过一只驴也刻画出一幅复杂的人类群像。
如果一只驴想在人类社会去做一件他想做的事会发生什么?踏上寻“亲”之旅的EO作为一个没有能力应付种种意外情况的公路冒险故事主人公,貌似一直走在自己选定的命运之路上,却不得不被动接受他作为驴在人类社会中既定的位置。选择或被选择,受害者或施暴者,拯救或被拯救,勇敢或胆怯,坚定或迷茫,确定的只有不确定性。Am I saving you or stealing you?无论是哪个答案,作为主人公的EO却一直是故事的他者。如果我们正视并接受他们与我们不同的事实,如果我们承认我们将永远无法认知他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我们该如何更好地和他们分享这个世界或许才是那个最值得思考的问题。PS.最喜欢的镜头是EO看水族箱。
#BFI #Newreleases 总感觉这部电影的内核有点儿像《幸福的拉扎罗》,圣徒化的驴子,最后替世人“赎罪”。以驴子的视角俯看众生,人类社会始终是比动物社会残酷的,以这种反差制造的错位感挺有趣,会发现人类更像动物。视觉上构图还蛮喜欢的,低角度仰拍效果很好,动物的POV也很不错,就是很多时候视角切换不是很喜欢,也不喜欢频繁使用的红光,可以理解是用红光对照的是桎梏牢笼,对于驴子是那爱情,对于白马那如同旋转木马般的转盘,对于司机是那欲望。听觉上也比较纠结,细腻的环境音太诱人了,但是配乐参与度太高了,破坏了那种自然美感。
【2.12 BFI】本片的重心并不在叙事上,而是将驴的体验与感情外化为的可视可听的元素。而这些极具冲击力的元素,则可以看作是eo在人类世界承受的暴力与痛苦。如果你被人群、机械、灯光的叫嚣感到不适,这就是eo作为人类世界里的动物,也是影片里的人所感受的。前一秒还在开玩笑,下一秒就被割喉…一切是那么突然且难以承受。导演对人类世界到底是多么绝望啊。绝佳的摄影也非常加分,这部电影是为大银幕而生的。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images in cinema in 2022.
两耳尖尖四腿长,本是演员马戏忙,一朝离了欢乐场,红眼瞧遍人猖狂。请欣赏传统相声新编:《山中奇兽之驴行人间驴眼看天下一头驴促成的公路电影》,同类型电影虽然不多,但往往都是杰作,这部稍微普通了点。一路走一路拼凑着意识形态模块,相比人做线索的好处仅仅体现在不必跟遇到的人发生交流,说走就走,说留多久就留多久,戏剧冲突简单了许多。如果能加上驴的“思考”或者直接反应去做弄人类,让高级动物在低等动物面前,自以为是自作聪明自食恶果,黑色起来,那就好了。
这是一部战马式的“波兰蠢驴”,旁观视角下的“公路旅程”。相较于全片各种喻体的设置和整体的故事情节而言,导演似乎更想完成一种在视听上将驴与人的感官相互共生的观影体验,更像是一种影像艺术的思路,但很遗憾的是资源并不是特别好,所以并没能完全感受到其中在视听上做的设计。而且本身片子也不长,若能在一个更沉浸式的环境中坐上个一两个小时,那么对于导演营造的欧洲缩影,或许就能产生更多的思考
敦煌出土《祭驴文》有云:你将来托生的地方,我想有以下几种:我希望不要生在做官人家里,这样的话,你要经常驮运很重的行李到遥远的长安;你也不要生在将军家中,如果他们骑着你打球,你会累的精疲力尽;你不要生在行脚人家中,会终日受皮鞭毒打;也不要生在和尚庙里,他们会说你是前世造孽才转世为畜生。我希望你就生在平常田舍人家中,他们虽不富有,却会当你是宝贝,把你当做自己的子女一样看待。
视角一直在漂浮,但从未真正定位到驴的身上:驴作为被拍摄的拟人造物与能动的主观体验对象,当互相矛盾的两种身份同时出现,亦即驴的眼睛和摄影机的「眼睛」同时存在时,存在于驴身上的可视性与不可控性便将电影往不同的方向拉扯。比如驴的眼泪想要表达什么?那些毫无意义的闪回与广角是否只是导演作为人类强行烙印于动物脑中的想象?这种无法被证伪的物种傲慢在以怎样的视角影响着社会组织?
是一种介于 我爱波兰电影 和 那些年被戛纳支配的恐惧 之间的体验。看完《女妖》和这个,就觉得小驴是很灵性的动物啊。ta一生最怀念的时光,是动物保护者将ta“解救”出来的马戏团。当然这么说有些投机取巧了,比如假如马戏团里没有真心对ta的姐姐呢?反正解救的人不考虑这些。于阿姨那段加的莫名其妙,美是美但是我不喜欢,本来强烈的沉浸体验突然来个大明星好出戏,有冲奖之嫌…
波兰导演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可真是晦涩,几乎没有台词的剧本,完全靠镜头语言支撑全片。猩红色镜头下是驴的视角,其他反差度极高的是人类视角。驴的视角下人类社会残酷野蛮,不忍直视;人类视角下,一头驴都能如此美轮美奂。因为驴太单纯,所以人间如此不堪;而人类世界如此卑鄙肮脏,驴的世界便成了仙境。驴和人的世界互为镜像,反衬出的是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
年度十佳候选之一。很惊喜,并没想到会是这种视听风格,前半段像柏林,后半段像威尼斯,反正不像是戛纳会喜欢的类型,但最后却是拿下了评审团大奖,可不只是一部简简单单的动物公路片可以概括的,镜头语言大胆且独特,有些许的社会群像,在我个人角度上,这种点到为止要比泛泛而谈更让人舒适,时长控制的刚刚好,再多十分钟可能都会感觉审美疲劳了
似乎人类作为高等生命确实应该反思一下了,我们看起来从来没有试图了解、认知非人类生命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永远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作为审视者、批判者。涌动的红色、畸变的画面、灵动的配乐,无需过多台词,已经感觉自己在驴子的体内窥探着未知,当回到本体,凝望着EO充盈着、湿润着的眼睛,是人们对动保问题最心底深切的思考。
象征主义电影,视觉上很漂亮,无人机摄影、鱼眼镜头、迷幻影像很引人注目,再加上出色的剪辑和音乐,打造了令人陶醉的视听效果。节奏是充满起伏的,思想上是非常严肃的,用体验式的风格去探讨动物的现状、人类对动物的漠视和对生态的瓦解。自然的美丽和人性的悲哀总是会形成一种奇妙的对比,驴真的是最好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