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关于日本顶级作曲家坂本龙一的纪录片,主要按照2012年到2017年的时间顺序,剪辑了坂本龙一30年前参与《末代皇帝》等电影以及40年前作为YMO乐队成员活动的宝贵片段。Coda在音乐术语中是,Coda是一个乐章最后的段落里强调终止效果的乐段。,正如有着匠人精神的坂本龙一,愿将每部作品都当做生命中的最后一部进行创作。
第42届报知映画赏特别奖史蒂芬·野村·斯奇博
《坂本龙一:终曲》下载观后评论:
这部影片的结构可以说相当优秀,虽然前面序章部分反对重启核试验场看似与内容脱节,但却非常好的做到了首位呼应的效果,并且当《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演奏起来的时候,让人肃然起敬,刚才看似是个白发苍苍的老头,现在的他似乎已经用那动人的音乐征服了世界。同时影片也是反映的一种日本匠人精神的主题,但与宫崎骏有所不同的是,坂本龙一很早就已经开始接受并且融入现代技术的创作,而对应的宫崎骏却还是有些无法适应现代技术的创作。本片主要讲述了坂本龙一的一生与其创作”终曲“的过程,即使他在影片中对人与社会,人的最终生命归属,自然的能量。将其作为创作”终曲“即自己的”圣歌“的方向,可以说在结构与视听方面都很出色的纪录片,开头的特殊视觉画面表达了或癌症的事情,还有是口头禅”好冷啊“的孤独感,可以说这是部自己的音乐盛典与终曲

第一次看到的坂本是《战场上的圣诞快乐》里31岁年轻俊朗的面孔,还看过他的红唇造型,了解到他是YMO乐队成员,以为他是不羁而颠婆传统的电子迷幻乐手。第二次见到就是《终曲》里68岁的样子,震撼不可谓不大,原来他儒雅,从小学习古典乐,是关心社会议题的作派艺术家,甚至有“教授”的别称。联想起乔丹时期公牛队的主教练菲尔,年轻时亦是顶着爆炸头满口垃圾话的暴躁NBA球星,步入不惑之年后整个人的气质变得沉静,迷恋印第安原住民文化和佛教思想,得名“禅师”。这些在反叛与沉静之间180度大转弯的男人,大概是认真思考过要如何过一生的吧。要相信自己的可塑性啊,也许有一天活明白了之后,我也能摆脱累人的愤怒和怨怼情绪(以及教授在大地震赈灾义演上弹的《劳伦斯先生》是最具感染力的版本,小提琴的声音混进来的时候心紧紧揪了一下

果然跟我想象当中,不问世事、沉浸在自己世界里埋头创作的艺术家完全不是一回事。不仅会关注身边的人,而且时刻关心着这个世界,尽可能地为自己所支持的事发声,真是了不起啊。致力于创作出自然的音乐,为了找寻心仪音乐素材,甚至可以横跨南北半球。 不过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坂本龙一先生头上套着水桶站在雨里感受雨声的那一幕,真是很奇妙的体验。在我们的普遍认知里,似乎类似举动只有发生在天真的孩童身上,才能被大众所接受和理解。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纪录片里这一幕也给我一种非常和谐的感受。不存在非正常的和难以理解的,而仅仅是出于热爱,因为想这么做于是就去做了。 我想教授之所以能创作出这么多打动人心的作品,其原因除天赋与努力外,最重要的,就是他有着对于音乐那一份纯粹的、不掺杂质的爱。

我想打六颗星…… 从第3分钟开始。在一个避难所弹《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时,地上竖着几根灯棒,暖黄的光线贴上他后颈和侧颊的温热,坂本先生弹琴时总是弓着背低着头,要蜷缩进琴声里去。华丽的技巧算什么,他有宇宙里数不尽的浪漫和清澈。他说他想要一直不会消逝的声音,infinite的声音,于是他找到了巴赫,找到了管风琴。打圈摩擦玉钵时,找到首尾相连不绝的神韵。他说他开始关注环境问题,思考工业革命,以一种艺术家的方式。巴赫、塔可夫斯基、坂本龙一,历史奇妙的连续性:巴赫奠基了十二平均律,而坂本先生说:“所谓走音,是弦挣扎着回到原来的形态。”在耐人寻味的字句里,以并不流畅的语言朴素地探寻。他果真钓到了世间的声音。决定了,下一部塔可夫斯基,再下一部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
以福岛核污染后坂本先生深入灾区,弹奏一台幸存钢琴开始,好像在和一个幸存者做交流,或者是一台破损的钢琴真的有什么艺术上的价值或灵感。后来通过版本先生数十年来配乐的经历,也慢慢发现真正做艺术的人其实是有一些有趣信仰的,比如北极一定有更清澈的声音、破损的钢琴应该有独特的声音、工业下生产的乐器都会有回归原始的张力等等,这些其实都是优秀艺术家的一种灵性,感知是比理性和科学更快摸到事物本质的。不断的音声实验和品味让人们看到了坂本纯粹、简单的一面,而面对核污染、911等政治社会事件时候的参与热情,却又让人觉得艺术和时代总是纠缠的,艺术永远离开不了这个社会的矛盾。其实现在很多人做艺术过分的技术主义,其实做艺术时浸入式的心态、艺术上的信仰,还有人性关怀,才是更重要的吧?
整个世界充斥着人类的荒谬情绪,表面上伪装成善也好恶也好,揭开面纱后体内都仿佛是空穴来风。就在这样一个人类灾难降临之时,看了这部关于坂本龙一的纪录片。上一次好好用感官去感受世界是什么时候了?令人深思。旁观教授的人生,可知人生中遇到的荒谬难以避免。在这荒谬的世界里,每天都有荒谬的权力竞争、荒谬的暴力野蛮、荒谬的记忆回潮、荒谬的支离破碎。什么都是荒谬的,但是反抗就真的有用吗?教授在许知远采访他时说道,“只是保持反抗,有时是过于简单的,不够有深度的”;“你越反抗,越会被你要反抗的东西同化,所以我们应该远离这种对抗”。教授对人类这一物种的悲观,也似乎就是我的悲观。在这个思绪难以集中的阶段,二话不说,开始播放教授的环境音乐吧。
没想到一开头是福岛311,和B站Up主不得不用海报遮蔽掉的反核示威片段。一个艺术家,前沿专注,却不忘返璞归真、聆听自然;当奏起熟悉的旋律时,弹幕和我,一起潸然。音乐世界里,生于发达社会日本的坂本龙一的电子乐不属于White Magic,不属于Black Magic,他有他的乐队YMO,创造Yellow Magic;但他更是世界的,一起成就了美国米高梅投资、意大利导演、华裔演员的《末代皇帝》。他反战、反核,去到北极呼吁关注气候变化、全球变暖。他得了喉癌,但依旧无法拒绝欣赏的导演邀约配乐,想把人生都献给自己所爱的工作。
森林里的鸟叫和收集各种自然的声音那段真的很戳 然后再配合上缓缓的钢琴声 哇 我又词穷了天啊在工作室这里 (我豆老了以后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原来坂本龙一七十年代就有这么酷的未来感的风格吗《东风》 好绝雨声真好听啊 头上罩着水桶去听雨声我也想试试哇!!像郑裕美欧尼的那种水晶钵?能做出这么浩瀚的声音啊教授对摩弦音的执念让我害怕911他也在现场啊 那段bgm我直接打了个冷战需要暂停一下“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很多的不讲理,各种分歧的存在”为了音乐开始探索人类起源全球变暖等等问题 境界实在是高我意识到我有一半的观影时间张大了嘴巴
需要细细聆听的纪录片,如果着急从里面找到一些理念和情感的话可能会失望,自然平静非常具有日式日常风,没有什么昂扬的激情,所以需要耐心。反对重启核电站、从海啸中浸泡过的钢琴、重演成名曲、被贝托鲁奇当众和莫里康内比较要求修改前奏、身体患癌症接受治疗、对自然与乐器混音的兴趣、在冰河上吊声音、把桶子套在头上听雨声、拍摄911时飞鸟飞过双子大厦猜测鸟的想法,都透露出浓浓的从“人籁”到“天籁”的追求,终章可以说是坂本晚年孜孜不倦的追求写照,平静安详的外表下依然有很强悍的生命力与渴望,需要仔细体会。
从纪录片也可以看出欧美风格和日本风格的纪录片非常不同,本片的意境就大气多了,讲了最近在窜访北京爆红的文艺偶像坂本龙一的近期的日常,一一回顾了坂本作为电影配乐师的历史,从入行到得奖,到一直以来的几个历史高光的时刻,虽然是时间线,但融入的都很巧妙,而前后用坂本从大自然中找灵感,去非洲部落,上北极,看双子塔倒掉等等,最后总结出来这是我听过的最好的流水声这样的玄学。我信你个鬼,这是最干净的水我还信几分了。开头结尾都呼应了核电站的灾难,坂本有一点还是令人信服的,从三岁文艺到了六十好几,挺好的。
【9】1.由一架被海啸淹没的钢琴为楔子,“自然”作为重要主题贯穿全片。“所谓的走音不过是事物挣扎着回归自然形态”。2.坂本谈到自己对科技的态度:顺其自然。而他在科技与自然间一直努力平衡着。他会使用合成器,也欣赏电脑能演奏的速度,但同时热爱着自然的所有声音。3.用心感悟声音的坂本龙一真的太迷人了。戴着一个桶听雨落的声音;在北极圈垂钓起流水的声音——他的音乐治愈力量其实源于自然之音本身。4.爱所有安静的画面,坂本龙一静静地弹着钢琴,窗外白花静静地开着。安静往往最有能量。
7.4分吧。前两个晚上看完的,我前两天特别困!不知道跟这部电影纪录片有没有关系……?就是那种困得迷迷瞪瞪的样子……当然了,看完全片还是有一点感受的。坂本龙一那么帅啊!精神矍铄,好像年轻人一样呢~他操作电脑机器等那么溜,走路也是年轻人的样子,对音乐那么痴迷,上天果然不公平,坂本龙一是外貌和才华集于一身啊!或许这部电影纪录片本身拍得不太好,想表达深奥具象的内涵,貌似没表达出来,无声音乐占了大篇幅,话语不多……Emmm,或许导演水平差点火候?
看完它的时候想起了《乐夏2》里面大张伟讲的一段话,他说在现在这个短视频流行人们听歌只听那么一段的时代,我们能够坐下来一起谈论音乐的感受,已经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了。坂本龙一给我的感觉就是无论时代如何营销它的娱乐至死,他依然不会背叛自己的音乐。能够把水桶顶在头上来倾听自然的声音,能够因为好听的声音发出赞叹,能够努力生活下去为了更好地工作,能够在公众需要他的时候站出来,他已经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偶像,并无愧于大师这个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