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死之棘》取自《圣经》中格林多的传记,意为罪过。
作家俊夫(岸部一德 饰)与美穗(松坂庆子 饰)的婚姻生活到了第十个年头,危机凸现。俊夫在外有了情人,妻子雇人调查核实,精神受到极大刺激,扬言自杀。俊夫出于对妻子的愧疚,毅然离开情人,决心和妻子儿女找回以往的快乐时光。但事与愿违,美穗由于承受过大的压力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变得不再相信丈夫,时时猜疑,步步紧逼,使俊夫难以固守最后的个人空间。俊夫深知这一切全是自己种下的恶果,也清楚美穗的反常行为缘于极大的痛苦与悲伤,所以即使无法忍受亦坚忍下来。夫妻关系就在互相折磨中渐渐走向边缘……
第43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小栗康平
第14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提名)
第15届报知映画赏最佳女主角松坂庆子
《死之棘》下载观后评论:
勉强两分。开场戏即说明了全片的内容:邋遢的家里到处是争吵的痕迹,精神状态明显有问题的妻子在倾泻着歇斯底里,丈夫既不后退也不解决问题,只是用沉默而强硬的抵御这状况——全片角色就只是些状况,虽然也用回溯的方式展现了这对夫妻因丈夫出轨导致妻子精神崩塌,而丈夫默默坚守这段婚姻至今的来龙去脉,但只是简单交代下事实,从剧本到演员的演绎都不曾涉及、揭示角色的内心嬗变。全片结构就是不断重复的堆积妻子发疯&好转,丈夫哑忍而强硬的应对,有一类创作,是当事人把自己精神状态的负面不加分析、未经编排的扔了出来,本质上是把观众当做自己倾诉的垃圾桶,本片就是这样的情况。作为主场景的家是个明显舞台化的布景,机位也多采取呆板的固定中景,有几个河滩枯船之类的象征镜头。小栗康平的电影,一直在展现他寡淡、悲观、低气压的精神状态

深锁的围墙、牢狱式的藩篱,男人的出轨如沉静水潭下的暗涌,以无声的暴力侵蚀着女人的尊严,一次次的原谅与妥协换来的是变本加厉的抵赖与威胁,婚姻的囚徒在这座有形的监牢中撕扯、呐喊,层出不穷的背叛无所顾忌地反复撕开尚未愈合的伤口,从始至终没有出现一个出轨的画面,每一帧却都写满了彻骨的凉薄与绝望。小栗康平以死一般的克制,冷眼旁观女人的歇斯底里与男人的无动于衷,逼仄窒息的空间下纵深层叠的视觉设计,制造心理压迫与紧张关系的外化,随着晦暗难明的色调趋于鬼魅,跌宕起伏中的怨偶注定将走向同归于尽的疯狂与毁灭。如今看来离婚便可摆脱的泥沼,恰恰是传统社会中女性被迫依附于男性的枷锁,被逼疯的妻子以极端的嘶吼宣泄着内心的忍辱负重,丈夫此刻却显露出受害者般的无辜,一场隐形暴力与显形暴力的对抗切开的是两性对立的肌理。

一部感觉一家四口随时会一起自杀的影片,时刻提防又期待着合理的尸横遍野。对于我个人而言,出轨实在是无聊,无足轻重到无需讨论的地步。但不能这样指摘女主,时代背景下,她个人结婚前二十几年的价值观仅仅是她人生价值观的旁支,主干靠的是以丈夫为中心的家庭。她远远不止是爱他,她爱他,依傍他,养育他,融入他,她靠丈夫确定自己存在的基础和生命的意义,因此出轨不仅是侵犯了爱,爱甚至没那么重要,而是因为自己被毁灭了。对于女主的刻画细致而复杂,不再只是歇斯底里或者痛快的扇巴掌,用近乎精神控制(精神控制貌似是更为残忍的“报复”如果真的能对男的进行精神控制)的强度反复诘问要清楚每一个细节,羡慕“那个女人”,嫉妒“那个女人”,虽然咒骂但在想象中希望成为“那个女人”,在现实中要求把自己当作“那个女人。”

克制与失控仿佛是这部影片的根本节奏,其中绝无宽恕或分离的可能,而只能在无解的关系中可憎地反复沉沦直至真正的死亡。妻子在忍辱负重的正常生活中无声痛呼,而断了婚外情后的丈夫却从“都是我的错”逐渐转变为“你还想怎么样”,以卧轨或上吊胁迫歇斯底里的妻子回归正常状态,死亡之棘埋于无处不在的肉体与精神的暴力之中。在伤痕累累而无法疗愈的现实中时常穿插着风景开阔而明朗的战时小岛的回忆,但家庭生活最终仍是搁浅而无法重新起航的船。全片大部分由固定镜头组成,在构图上使用门框、窗户、栅栏框住画面中的人,将双方隔离的同时制造出囚禁感,同时配合灯光营造逼仄而压抑的空间感,而色彩上的灰暗色调正与阴郁的氛围相合,总体而言客观、平衡却不失力度。

小栗康平完美再现了岛尾敏雄原著风格,“病妻小说”中丈夫另有所爱,妻子走向奔溃,家庭濒临解体,同时参加战时敢死队的经历也让岛尾敏雄作品中面对战后生活的主人公也和混乱、抑郁不安的心理如影随形,小栗康平用无处不在的栅栏和窗帘、隔窗、阴影来包裹人物,人造化的布景和狭窄逼仄的景深都在暗示着“赎罪”主题,男权的被颠覆,“病妻”的本质正在于对日本传统和军国主义的反抗,女性作为受害者的复仇是歇斯底里的,丈夫的救赎却无力回天,哪怕是逃去新天地,曾经的过往却依然困扰着他们,只有夫妻两人都走入精神病院才能终结这恐惧婚姻的战斗,“日本病人”的赎罪之路才刚刚开始

日影总是有描绘“怨偶”的传统,从“爱怨峡”“感官世界”“她不知道”,本片位于后两部之间,嗔痴怨念。此部容量很小,但小栗康平玄之又玄的调调非常奇特,大量山水画远景不停地间离观众心绪,然而主演又是情绪饱胀的演法,逼的人匪夷所思瞠目结舌,拿了当年学院奖最佳男女主。岸部一德当时的竞争对手有“极光下”里的役所广司,表演非常牛逼(我就是想看他怎么输给岸部才来看这片的)。前者一张面瘫脸搞体验派那套,国内观众可能不太了解这位演员,各路片里打酱油,进可演小津安二郎退可山寨安倍晋三,老艺术家。役所广司一套方法派拳法输得不冤。“午夜凶铃”致敬了这片结尾。

片名《死之棘》取自《圣经》中格林多的传记,意为罪过。 作家俊夫(岸部一德 饰)与美穗(松坂庆子 饰)的婚姻生活到了第十个年头,危机凸现。俊夫在外有了情人,妻子雇人调查核实,精神受到极大刺激,扬言自杀。俊夫出于对妻子的愧疚,毅然离开情人,决心和妻子儿女找回以往的快乐时光。但事与愿违,美穗由于承受过大的压力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变得不再相信丈夫,时时猜疑,步步紧逼,使俊夫难以固守最后的个人空间。俊夫深知这一切全是自己种下的恶果,也清楚美穗的反常行为缘于极大的痛苦与悲伤,所以即使无法忍受亦坚忍下来。夫妻关系就在互相折磨中渐渐走向边
本来只是想吃饭时看个配饭电影,谁知就打开了这个字面意义上的痛苦扭曲变态有病电影。某种程度来说这很日本。观众我在现世这个荒诞的世界中甚至对这种精神状态有点理解,理解受不了了嗷嗷大喊争相跑去死携手进精神病院躺着的心情,理解不想活了大家都别想好了这破罐摔坏了再也拾不起来了的心情,甚至让人哭笑不得。90年代的片拍得像60年代,浓浓的昭和阴影,影片里很克制地闪回到战争片段,仿佛一种对照和隐喻,不但暗示男主受到战争后遗症ptsd,整个重重包裹的社会也无处可去ptsd,相当致郁。
拉康那句话咋说的嘞,“爱就是给出你所没有的。”我想到丈夫的承诺,看似是单方面做出的,但其实是需要妻子的配合才能成立(凸显承诺作为语言行为的主体间性),但妻子想要的一定是超出丈夫所能做到的,这种东西即在承诺中(因为丈夫许诺任何事情),但又在承诺外(因为丈夫根本无法满足妻子),这种悖论性显示了承诺这种符号行为的无能。而那个东西就是丈夫对情妇的爱,也是妻子总是想要更多但不可能真的得到的东西。当然这种对情妇的爱也是不存在的,只是为维持走到尽头的婚姻生活建构的东西
上野千鹤子在书里多次盛赞《死之棘》是一部罕见的由男性作家写出的带有女性视角的小说。抱着学习的态度,想找来看看,可惜小说没有中译本,只找到改编电影。没想到讲的是这样一段“畸恋”,一度让我想到波兰斯基的《苦月亮》和布努埃尔的《朦胧的欲望》。这种奇观式的两性关系也许并不适合用来揭示现实生活中的权力结构。不过好在电影较自然地融入了战争的背景,让故事多了一层解读的空间。男女主角演得也很好,看完电影后,两人光着身子抢在对方前面上吊的情景一直在我眼前浮现。
,本片位于后两部之间,嗔痴怨念。此部容量很小,但小栗康平玄之又玄的调调非常奇特,大量山水画远景不停地间离观众心绪,然而主演又是情绪饱胀的演法,逼的人匪夷所思瞠目结舌,拿了当年学院奖最佳男女主。岸部一德当时的竞争对手有“极光下”里的役所广司,表演非常牛逼(我就是想看他怎么输给岸部才来看这片的)。前者一张面瘫脸搞体验派那套,国内观众可能不太了解这位演员,各路片里打酱油,进可演小津安二郎退可山寨安倍晋三,老艺术家。役所广司一套方法派拳法输得不冤。
小说改编。拍摄方法令人窒息的震撼,怀疑效果超过小说,很高级,写实,文学化,重现生活,不是恐怖片,胜似恐怖片,有种诡异的美感,情境、音乐将心理张力最大化,留给天空逼仄的一角。走廊那边直直站立的女人,到底是人还是鬼啊。《午夜凶铃》从中学习不少。这个导演太用镜头扰动人心了。朝崎郁惠做的方言指导。记得以前听她的歌,某个傻子说,这女人声音好沧桑??明明彩色,看完,脑子里的颜色是黑白的。查了下导演小栗康平的资料,天蝎座,果不其然。
你在日记里写的:妻子不健全,是什么意思?女人用对方的出轨过错反复折磨,在别人面前却一副夫贤子孝过度炫耀模样,原谅太难,不如好聚好散,心有芥蒂,很难过坎。男人崩溃嘶吼着跑去卧轨,妻子反过来哄着。两人光着身子争着绳子上吊,用发疯来控制对方,太窒息了,仿佛自杀是他们play的一部分。丈夫送病态的妻子电击,《醉酒的女人》也有类似的情节。一家四口困在船上,没有水却快要沉没。硝烟散尽,如何自渡?在这场惨烈的婚姻战争中,无人生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