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人之子 布鲁诺·杜蒙
居住在法国北部城镇的弗莱迪( 饰)是一个无所事事的青年,他的母亲靠经营小餐馆为生,母亲的溺爱让弗莱迪根本不去考虑未来。他或者和三五好友骑
居住在法国北部城镇的弗莱迪(David Douche 饰)是一个无所事事的青年,他的母亲靠经营小餐馆为生,母亲的溺爱让弗莱迪根本不去考虑未来。他或者和三五好友骑着摩托车招摇过市,或者和女友玛莉(Marjorie Cottreel 饰)纵情享受与水之欢。在这个平静得近乎无聊的小镇,甚至死亡也无法激起太多涟漪。然而,一些阿拉伯移民却改变了弗莱迪的生活轨迹。张扬倔强的阿拉伯青年卡德(Kader Chaatouf 饰)主动向玛莉搭讪,这引起弗莱迪一伙强烈的不满……
本片荣获1997年英国电影学院萨瑟兰郡奖、1997年戛纳电影节金相机奖特别提及、1997年芝加哥国际电影节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1997年欧洲电影节欧洲年度发现、1997年让维果最佳影片奖、1997年圣保罗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
第50届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导演处女作奖) 特别荣誉奖布鲁诺·杜蒙
《人之子》下载观后评论:
没什么想评价的 太过沉闷 作者与人物的关系也比较可疑 相对而言Andrea Arnold也是拍底层青年就精彩太多。无业的外省青年在Dumont这里究竟是一个概念还是什么。有评论说是动物性 我觉得恰恰匮乏动物性 Japon才是那种赤裸生命的动物性是有生命的欲望与动力的 是一种最基础的神圣力量 而这里什么都没有 没有欲望的爱和性 没有愤怒的报复 一切都像是需要完成的预先设定的程式 人在这里就是过场。唯一能够体现其生命的载体就是摩托,片子从摩托起休息时的漫长而又无目的的等待摩托被撞到导致的死亡结束 摩托似乎取代了本应充满活力的年轻人的力量,另一个将生命化作乏味重复的行为是军乐队以及用强暴对其的摧毁,而进一步剥离这些青年生命意义的则是他们始终无需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开汽车压着海浪在沙滩飞驰的镜头像比较鲜明地显示着四百击的遗产

法国乡村几乎是杜蒙的灵感之源,非常适合表达内向性的议题。与外部世界的隔离让土地上一切荒诞的生存制度都变为日常,虚无主义青年们面对创伤的一致反应几乎都是保持沉默,最后总以更大的痛苦冲淡前一种创伤。这种痛苦的向内转化反过来构成人类天性的残酷,因此我们的祖先并不是基因最为完善、体格最为健康的人,而是最多疾病因而最能承受恶的循环的人。这也就是为什么癫痫青年能够成为混混中“最有主意的人”。阿拉伯青年相比法国青年们表现得更为“正常”,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的“离群”因而作恶能力有限。但是这也在字面意义上限制了他的“生存可能”,一切来得似乎过于顺利,得到玛丽的垂青意味着与一群残酷潜能的实现者之间更为悬殊的冲突,阿拉伯青年抬头看到同一个太阳,似乎隐约感到自己的前途。

①我在看的时候,就觉得男主要么是天才,要么是街边找来的,符合剧情需要的小镇混混,看完一查猜对了,是第二种,就是一流浪汉,后死于火灾;②俗话说人不可貌相,但对于这帮人来讲恰恰相反,一眼便知他们是什么人,如果是我一定躲得远远的,结果那个阿拉伯裔的小青年,非得去惹他女人,下场太真实了;③依稀记得看过类似的英国电影,也是一个小镇痞气十足的小青年,其实全世界的情况都差不多,回头我写一篇长的发公众号里,顺便写一下我见识过的杭城城西弗莱迪。

法国小镇青年的日常生活。想起了国产片,为什么我们的小镇青年就让人觉得俗气呢(我不这样认为啊,因为我就是小镇青年之一)?其实国内国外都差不多,人之子无非如此。哦,不对,这部电影故事背景应该是60-70年代?或者80-90年代?物质比国内的要丰富一点点,尤其是同时代的。毕竟,有了物质基础才会去追求精神享受。比如说恋爱。我们现在不敢谈爱情。国产片功利性太强了,因此拍不出诗意。不论什么题材!

如果不是因为法语,我差点认为这是英国片了。熟悉的厨房洗碗槽。对无所事事的底层青年描述的准确性。而作为底层人士,他们还能从中找出一丝存在感,因为他们的优越感来自于镇上的阿拉伯人。青年人的性与爱定义不明。癫痫男主几次发泄行为,通过提墙,在草丛里自毁式的碰头。对于自身疾病的嫌恶,装作不在意而主观忽略这一存在。这过程里始终是失语的,行为涵盖了所有的表达。

三星半//看到最后突然想到 难道这演员表演指导是学的布列松???镜头的简洁和力量感倒是有些类似 但是什么原因让电影看起来有些沉闷且无趣……//最有可能的是这种沉闷且无趣正是弗莱迪这样小镇青年每天在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如果是这样 那么一切就都说得通了 那些有可能给生活带来快乐的行为都变得机械而了无生趣//恍惚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 看这样的电影最累人

到这个岁数才开始慢慢理解杜蒙的风格,抛弃了一切形式化,没有情节发展,没有惊天的剧情,没有复杂的人物,没有过多的场景构图,甚至没有配乐来烘托,一切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的故事,无所事事的小镇青年,大把时间到处晃荡,从头到尾的现实主义基调。Ps:你要鞭子,给你鞭子,你要欢愉,给你欢愉。到了最后你的生命一片荒芜,杂草欣欣。
无边无际的空虚无聊,语言能力退化到几近丧失,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生猛行为,群体歧视,牛场野合,暴力殴打;摩托车,汽车,甚至警车,全都打火发动不良,至于未曾停留快速奔驰的红色轿车,像是一个自由的野鬼,与这小镇格格不入,ps,字幕有一人名“坤坤”,对应中分青年,不知是否即同名“宽宽”(首部杜蒙进展不太顺利,等看宽宽
片名直译为“耶稣的生活”,中译名“人之子”可与之互参。看到片名之后,观影过程就一直在想本片与宗教有何关系,除了以利沙死而复生的图画、男女野合的伊甸园场景,似乎没有别的指涉了。似乎整部影片都是片名的反题,青春期的凶猛、躁郁、迷茫、无所事事,得不到救赎的人之子,仰望太阳却感受不到光与热。
布鲁诺·杜蒙处女作,视听语言沉稳阴郁。整部电影透露着法国小镇青年的盲目与骚动,几个主角身上各有一种病态的执拗,田边做爱,路边杀人。闭塞环境里的人在后工业化社会进程中被远远甩掉,失去定位的青年们,无所事事,直至最后酿成惨案。
由特写到远景,不断行进的摩托车。电视上播放着苦难的非洲人民。过场用物特写除了人物特写(镜头或静或动)全景一定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定格画面。墙上挂着《拉撒路的复活》。“你这是在浪费时间”“你嘴上这么说,心理可不这么想。”
人活着就是爱恨情仇,电影亦然。最纯粹、简单的人情,让你心脏砰砰跳。生猛又克制的手法,阴郁、潮湿、寒冷的法国北部小镇景观是电影的主题,银灰色天空和哀伤的田野承载了躁动的荷尔蒙、脆弱的感情、偏执的自尊。
布鲁诺杜蒙第一部。觊觎已久想看的导演,被戏称为电影手册的爹,今天终于首观其作。镜头十分简洁有力,冷峻。讨论了青年人体的一种本能和社会性之间的矛盾,题材和形而上的契合,杜蒙不愧是哲学出身。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