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改编自埃文.威尔斯发表于1993年的同名小说。主人公马克年龄不大但毒瘾很深,和他同住的西蒙、丹尼尔和埃莉森亦属同类。埃莉森的小女儿是她与另外三人中的一个所生。他们不想工作又不想失去失业津贴。马克在舞厅结识黛安,当晚到女孩家里过夜,但第二天早上看到黛安穿上校服才知道她才14岁。马克偷走汤米与丽兹做爱的录像带,丽兹却以为是汤米把带子卖了钱。马克被父母锁在家里戒毒,然后到伦敦谋生。但西蒙接踵而至。因为他受到了通缉。他们倒卖毒品,赚了一大笔钱。当天夜里,马克趁大家熟睡之机携款而逃,不过他把丹尼尔的一份留在了他的衣箱里...... “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前途。选择家庭。选择他妈的大电视。选择洗衣机、汽车、CD播放机和电动开罐器……选择手淫和你星期天早晨遇到的他妈的惊喜。选择坐在沙发里全神贯注看比赛看到头脑麻木,嘴里塞满廉价食物。选择最终腐朽成灰,耻笑你最终的无聊家庭,再没有什么比自私更尴尬,还要在你生出来代替自己的一堆孩子中弄得乱七八糟。选择你的未来。选择生活……但是我干嘛想要做这样的事?”这就是《猜火车》开头马克堪称经典的着名独白。 人生是什么?存在既有道理。是的,我们被活着,然后还要使更多的继续活下去。我们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一成不变,遵礼守道,结婚生子,功成名就。难道真的就这样延续我们的上辈,只是在不停的重复着相同的轨迹吗?于是我们困惑,我们抗争。可到最后发现自己还是被纳入正常人的轨道或者就是成为社会所抛弃的异类。马克和他的伙伴们就是这样的一群异类,聚在肮脏的角落一起吸毒,享受毒品带来的快感。吸毒要钱,没钱就抢,所以片头开始就是马克抢劫奔跑的画面,他看上去那样的开心。 吸毒,酗酒,斗殴,性交……这是贯穿《猜火车》始终的画面。不错,眩目的镜头和不知所云的摇滚乐使人全神投入并激情高涨,可除了这些,导演真正想告诉这个社会的是什么?那些只不过都是些手段,包括后来全英格兰最肮脏的厕所里所运用的超现实手法。《猜火车》全篇其实可以简单归结为马克从堕落走向正常人生的一段经历。导演最终这样的处理是在暗示向这个社会妥协?每次看它总觉得这个地方堵住,可转而想想似乎这样的处理才是最合情理最妥当的结局。毕竟这个社会还是要大同。
《猜火车》下载观后评论: 《亢奋》的老祖宗。前十分钟,马桶海洋世界这恶趣味就吸引了我。前二十分钟,连瘾君子都知道不能和未成年搞,看这觉悟。前四十分钟,生活被搞砸了一切糟透了,躺在地上随着意识遍地飘的状态,都是这鬼样。主角的自述像台词里说的 beautifully fucking illustrated. 完美的禁毒片。Pile misery upon misery. Keep on going, getting up, going out, robbing, stealing, fucking people over, propelling ourselves with longing towards the day that it would all go wrong. 最后倒是证明了,狐朋狗友是比毒品还毒的存在。
苏格兰爱丁堡,雷登(伊万·麦克格雷格 Ewan McGregor 饰)土豆(艾文·布莱纳 Ewen Bremner 饰)和病仔(约翰尼·李·米勒 Jonny Lee Miller 饰)三个青年过着混沌糜烂的生活,他们吸毒、滥交、诈骗无所不作,而在如此肆无忌惮挥霍青春的过程中,毒品成为一切万恶之源。雷登对之亦爱亦恨,试图戒毒却最终重蹈覆辙。在一次纵情狂欢后,他们三个不知谁和少女爱丽森(Susan Vidler 饰)所生的婴儿死去。以此为开端,噩梦真正降临。土豆抢劫时锒铛入狱,雷登吸食毒品过量被送往医院抢救,后被强制戒毒。恐怖的幻觉和心底生气的恐惧迫使他不得不和毒品一刀两断。看似美好的新生活,但往日狐朋狗友贝格比(罗伯特·卡莱尔 Robert Carlyle 饰)等找上门来,给他带来无限的烦恼
这是一部名气大于硬实力的电影,只能说拍的很另类,表面上看讲的一群中二青年离经叛道的吸毒经历,但实质上是用这种叛逆的方式来表达青春与成长的过程。尽管表达方式很独树一帜,但在我心中远远谈不上经典。影片通过讲述了主角三次的戒毒经历,其中充满了性、酗酒、抢劫、迷幻药等元素,加上主角与身边四个猪队友的狗血关系,整体看下来除了有几出戏将吸毒后出现的幻觉的感受用视听语言表现出了艺术高度之外,比如掉入马桶与地面塌陷等,其余的情节都让人觉得很琐碎,严重缺乏电影的商业娱乐性。也许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我对这种用“毒品”来表现青春的方式不能产生共鸣。相比之下,来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青春才能让我感同身受。对于青春而言,我们不能永远年轻,不能永远热泪盈眶,可我们却始终对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怀有乡愁。
爱丁堡顽主。五个狐朋狗友,三个沉迷吸毒,一个暴力,一个现充。开头就是几人吸毒的糜烂场景,人生中各种各样的选择,而为了逃避这些,便沉溺在毒品带来的快感中。暴力狂、现充和家人身边人的不屑,让他想要戒毒开始新生活。只是一开始就不太顺利,总是想着再爽最后一次,苏格兰最脏的厕所那段配上奇幻的钻马桶潜水很有张力。开始好起来了之后三个人又在一次宿醉后闹出各种笑话,社会性死亡后重回毒品怀抱。变本加厉之后是婴儿的死亡、土豆的入狱、现充的沉沦,雷登再次复吸后被强制戒毒,戒毒中幻觉重重。在伦敦开始新生活的他又被几个狐朋狗友找上门,讽刺的是昔日的现充因失恋吸毒而死,而他又被拖入毒品交易,最后携款离开。英伦摇滚配乐加分,奇幻桥段很出彩,第一人称很有丹尼的风格,巧妙的剧情很有趣,汤米的死很耐人寻味。
没有寓言,不是救赎,只是这世界变化快,真要不停搞点新意思。笑了一整个开场。完全是我的style!被这片子的忧郁幽默迷惘等多重气质深深吸引!这种低像素、高饱和度的犯罪题材老电影怎么就可以这么迷人呢?乍一看似乎无限堕落、恐怖、黑暗,但慢慢地看下去发现它其实是一部非常有滋有味有趣的青春片,按这个结局的标准来说,甚至还可以算是励志片。魔幻阴暗洗脑的电子乐、爆炸帅的英伦寸头和苏格兰方言英语、神奇马桶下的海洋世界、真实近乎变态的神经幻觉,发狂搞笑的暴力狂贝比、美得要人命的短发妹妹黛安、呆萌的大眼薯仔……连片尾的人员剪辑都这般艺术,张张黑白剪影照就像古老的海报。最喜欢的三段,钻马桶、三对做爱、迷幻发作。这辈子都会一直看一直看一直看下去吧。
我太喜欢这段太台词了。我知道了原来我爱的是 cult film。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事业,选择家庭,选他妈的大电视机,选洗衣机、汽车、CD播放器、电动开罐器,选择健康、低胆固醇、牙医保险,选择低利息贷款,选择房子,选择朋友,选择休闲服和搭配的行李箱,选择分期付款、三件式的西装,用他妈一系列的布料,选DIY,星期天早上还怀疑自己干啥,选择坐着,看着令头脑麻木,让心灵破碎的猜谜节目,嘴里塞满他妈的垃圾食物,最后整个人腐烂到底,在悲惨的家里生一堆自私的混蛋小孩,反思自己,不过是难堪罢了,选择你的未来,选择生活,但我干嘛要做这样的事?我选择不选择的人生,我选别的,理由呢?没有理由,有海洛因,还需要什么理由?”
鲁文·达里奥讲过一个寓言故事:伊甸园里最美丽的一株玫瑰受到魔鬼的奚落“看看别的有实际功用的生物,你只有美丽,这是不够的……” 从此玫瑰一心想变得有用,便去祈求上帝。上帝答道:“如你所愿,我的孩子”,于是世上有了第一颗卷心菜。“青春这个大园子,有点美丽,有点诱惑,有点危险,就是没有用。但要是拔光了没有用的园中物,全种上能饱腹的卷心菜,伊甸园就变成了无聊的菜园子。” 虽然电影里几个傻叉的青春全都是什么迷情怪状霸王花,但可惜的是,我们大多数人的青春啊,就是个菜园子。(分镜太会玩了,还有好几幕致敬Beatles的唱片封面。看完这片苏格兰口音中毒)
大概是七分的电影,四舍五入,四星。和我本人的生活距离太远,以至于非常隔阂。或许是反映了异国他乡一部分边缘人物的真实生活吧。如果说有什么是可以大概理解和体会的,也只有主角团的游离感,游离于现实,游离于主流价值和期待,我相信每个人体内都潜藏一种不安叛逆的离心力,只是在主角团身上爆发得太过了而已。但与此同时,男主角又时刻处于双重的离心力之下,于整个社会而言,他是stranger;于小团伙而言,他同样是。这就给他的选择带来无限的不确定性。他只能不断摇摆,并且在每次彻底叛逃的尝试中失败。片中用了过多的旁白,令人多少有些昏昏欲睡,其实过犹不及。
就这么直接了当的被拉进叛逆少年的世界,他们吸毒,打劫,动粗,做爱…似乎用尽所有力气与生活对抗。这样的情景离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是与之违背的,但导演没有突出什么观点告诉我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说教,只是纯属的记录这些叛逆少年的生活发生的事情。世界在变,音乐在变…去选择可恶的大彩电、还是选择分期付款、又是选择三件套的西装这个没心没肺的世界依旧存在。再就是后知后觉,生活就是一种否定,但是生活不是数学,没有双重否定变肯定,但是有一个似乎能推敲的规律就是无限接近想要的真理,而所谓的整理不就是人们一直到死想要追寻的吗。
这可能是我看过的最特别的电影,拍摄手法、台词、配乐、故事情节以及展示的内涵都无可挑剔,我喜欢它,我敢说,这将会代替《绿皮书》成为我心中喜欢的电影top1。马克最后的独白给了我启示,在步入高中生活,我不会再重蹈覆辙初中的错误,不会再次度过浑浑噩噩的三年,“我能改 我要改过自新,这是最后一次,从现在起我要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我要大步向前,选择生活,我的前途一片光明。”前阵子看过冰血暴就被他圈粉了,希望我现在喜欢伊万麦克格雷格还不会太晚。
这部片深刻展示吸毒所带来的痛苦和极大瘾性,讲述了几个青年如何在黄赌毒上沉沦和癫狂,可谓是黑色幽默的极致。同时,我也在这部电影看到了戒掉自己的坏习惯而改邪归正是需要多大的意志力和行动力,影片最后男主的背叛可以看到男主的本性难改,因此优秀的女友黛安也必定会离他远去,而男主选择了继续留在深渊之中。整部片看下来可能的确感觉到了青春的味道,年轻时的肆意挥霍,也向观众树立了典型的反面教材。
有点类似《席德与南茜》,糜烂叛逆纵欲的青春,摇摆恍惚挣扎的心理。青春被巨大的虚无包裹,唯有生理刺激和借助毒品才得以窥见活着的形状。影片的混沌气氛营造很棒,镜头呈现酣畅淋漓,特别是毒品麻醉后的幻觉描写,很有想象力。配乐劲道、魔性,多为迷幻色彩浓烈的英式摇滚。如果青春只剩下祭奠,只能说明你已经老了。“病孩”终将长大,终会直面曾经看不起的自己,不知是幸与不幸。
不得不说,对吸毒过程的描述实在是牛逼。我想看这部电影没有人会不提到这一点。每一段都相当迷幻而疯狂。当下年轻人可以看看什么叫彻底的丧文化,丧可不是件好事!脏乱差的画面审美确实很容易让人生理不适……每个人的装扮,化妆都是极尽的丑。场景是脏又乱。但却制造出来迷幻的美好的错觉,这就是导演的功力了。爬厕所那段千万别在吃饭的时候看,我空腹看都快看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