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连自己的灵魂与自我都无法挽救时,又如何能挽留苟延残喘的婚姻?Bernadine是看管死囚的监狱长,多年来在高度设防监狱中尽忠职守地执行死刑。沉重的工作令她变得麻木,与丈夫的关系也一日比一日疏离。但当她与年轻死囚Anthony建立了感情后,她内心的情感再次被唤醒,迫使她面对复杂与矛盾的道德问题,在对与错之间挣扎和反思。死刑是否合乎道德?行刑者在法律之下获准杀人又是怎样的一回事?琪诺妮楚胡拍出掀动人心、穿透人性的非典型监狱片,更凭本片成为首位获得辛丹斯电影节最高荣誉大奖的黑人女导演。
2019辛丹斯电影节:美国剧情片评审团大奖
第35届圣丹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剧情片池娜叶·楚库 第35届美国独立精神奖最佳影片(提名) 第29届哥谭独立电影奖最佳男演员(提名)阿尔迪斯·霍吉
《宽宥》下载观后评论: 当我们批判一种观点、一种制度或者一种意识形态的时候,我们不是在对其进行摧毁和推倒,而是试图绕过它、超越它重新建立一种新的体系——一种更优化、更完善、更人性的秩序系统——但依然是一种权宜之法。在表演方面极为突出的《宽宥》聚焦的是现代社会里死刑制度,可惜女主角只是一个小小的执法者而非立法者——她的理性和责任不允许她成为《系统破坏者》那样感情至上的小朋友,这就是本片的悖论。指挥官以及她的团队和媒体、家属这些群众一样,都被关在死寂却又暗潮涌动的牢笼里,都在等待着死神的降临,都在亲眼见证着这场末日审判的过程。然而决定脑袋的不是屁股,而是眼界——国家机器碾压有血有肉的个体,这种在各方人员都已尽职尽责的前提下发生的悲剧自然要比死亡本身更令我们思考,与此同时这也让基氏的《杀人短片》和《十诫》重回我们的视野。
三星半。以一个,以夺去生命为职业的一部分,的女典狱长的视角来展现对死刑本身固有的残酷性。这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电影没有试图去讨论法与情,罪与罚的孰是孰非,而是专注于一种声音的表达:主人公至始至终都是一面镜子,她照出的就是“夺去生命”本身的残酷性。而非我们是否有权/是否应该夺去生命的纠葛。开场的死刑镜头和最后一个长镜头都相当精彩。男女主也各自有很亮眼的表演。缺点的话,女主和丈夫婚姻其实是很重要的一面镜子,但他俩这条线一直有点流于表面,尤其是第一场冲突戏,太陡了。(刚刚看了Marriage Story不得不拿来比较)而且女主至始至终也只是面镜子,戏剧化的东西少了一些,曲线没有扬起来。
不敢打分,在《宽宥》前,仿佛任何评价都显得苍白。人道主义似乎并不是一种立场,而是那句让人沮丧的追问,那声从悬崖边传来的回音,对正义的追求在复杂的人性面前往往失语,脆弱不堪的道德秩序也时常处于崩溃的边缘。Woodard饰演的典狱长一直在等待州长对死囚的宽宥,但是宽宥始终都没有到来,在Woods被执行注射死刑的那一刻,她的生命亦已走向终结。死刑在当下或者未来应该继续存在吗?人们给出的肯定抑或是否定的答案不再重要,雄辩与否的正方反方论据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它已经触及到人类社会最深层的困境和痛楚,在“每一例死亡,都是世界的终结”的言说之后,现代人支离破碎的生命都已无法完整。
85/100。其实拍得特别好,能让你全身每一个细胞都有窒息感觉的那种。尽管影片的剧情上有些短板,对于许多人物的具体刻画显得有些浅尝辄止,主题的反应上也有些不太明朗,但导演在对于人物情感的调度和感染力上做到了极致,让人在受到震撼的同时思考影片的深度内容。阿尔法·伍达德贡献了惊为天人的演出,明显应该取代辛西娅·艾利佛成为奥斯卡女主提名中的黑人代表,甚至于男主人公与其他一众配角的表现都让人折服。在看完电影后,你会意识到影片的海报设计相当出色——女主角,但不限于女主角,他们每个人看似坚硬的外表下都是如飞鸟般散乱的内心,都在一次次绝望与悲痛中寻找着宽宥的一道光芒。
对废除死刑的思考是从药家鑫案的讨论中开始的。当然在鼓噪的声浪中最多的就是杀人偿命,天经地义,而不考虑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废除了死刑。中国人应该好好看看这部片子,生活中最终还是需要宽恕,没有宽恕,我们被仇恨包裹,无法走出来,也不可能开始新的生活。有人说,那是因为被害者不是你亲近的人;我说,那是因为嫌犯不是你亲近的人。亲疏关系会改变我们的爱恨程度,而女主那伯丁正是对安东尼有了情感的变化,才体会到了死刑的残酷。导演基本用常规套路拍这样的题材,平稳有余,深刻不足,还没有真正达到震撼人心的程度。
这个档期上映简直是蹭“just mercy”的热度,这样片竟然也能被蹭也是服了…如果把马钱或是维塔利娜瓦雷拉看成一种参考的话,寻找亡夫的旅程和面对死刑都是一种死亡旅程的自我意识/良心重建过程,无非只是没有ad astra那么好命有钱,避开剧情的故事建立了一种如片中隐藏的情感危机一样的摇摇欲坠的结构,甚至开场至片名出现的第一段戏就能看出:惨不忍睹的执行过程,我们已选择对死刑产生了反感,但把白黑种族肤色颠倒,却未见应有的仁慈,又不禁让人怀疑此后良心的动机性….
{★★★★} 杀人者夺去无辜之人的生命,执法者再夺去杀人者的生命--乞求宽宥的是谁,又是谁的罪更容易被恕免?深入死刑、却并不张口评判它的对错,电影至始至终仅在从不同的第三人称视角讲述着同一件事:夺去生命对牵涉其中的人们意味着什么。它近乎肃穆地凝视着死亡,于是死亡为它镀上了哑灰的壳。但壳内有渺茫的光透出,每一个人--典狱长,犯人,家属,律师--都竭尽全力地想要握住那束光。你我当然也是,这是泰山之重。
#从全片的第一分钟起,导演就给Warden这个角色加入了不容其半刻喘息的负担。法务、理性、情感、种族、身份、对体系的挣扎甚至是和爱人之间的紧张…注定就是留给Alfre Woodard充分发挥并且得到了精巧设计的作品。她的面若冰霜,再到痛苦麻木,和最终的崩溃;跟随故事行进的每层,在几乎密闭空间内展开的场景,这些情绪不断被释放,也最终汹涌而出。不仅仅关于她面对的枷锁和灵魂,亦是对观众提出的一次追问。
聚焦死刑问题的《宽宥》实在算不上为这一道德灰色地带提出了什么富有见地的新主意。影片令人信服地证明了,狱卒与死囚都是整个司法体系的囚徒,但这也不算什么惊天动地的认知。种族与性别问题都在这宏观的大俗套之下不幸成为小聪明式的佐味品,女主角的婚姻危机和整出剧里的宗教元素更是命题作文式的套路。我希望有朝一日会有一部真正从理智层面上分析这一道德困境中人性问题的作品,而不是这么依赖于易于操纵的情感。
常见但不会太认识名字的女角,演技一贯的出色,电影主要是关于职责和道德的问题,主体上不见新鲜,但拍摄得非常压抑而克制,亦尽量减少多余的枝节及人物,极其精简地呈现出女角及死刑关系人的争扎及取向,invisible vs visble的论点也有另一层面的意思,唯一问题可能是某些场景较黑,而主角们大多是黑人为主,基本上难以看到全部表情,但整体也值一看
整体非常压抑,女主演技爆炸,但是心路历程让我非常出戏:作为监狱长,非常unprofessional对执行死刑的过程投入巨大的个人感情➡️觉得老公没有亲眼看到自己艰难的工作无法理解自己➡️alone and no one can fix it➡️产生婚姻危机➡️在观看行刑时哭到失神。撇开死刑是否合理合法的探讨,只想说不适合干这个工作就换吧。
电影实在是太沉闷了,即使主题如此。印象中我今年看了三部关于死刑的电影,Just Mercy从律师的角度出发 My Days of Mercy以死刑犯人和受害者家人的视角,而这部电影主要集中在典狱长身上。死刑这一刑罚不仅会影响死刑犯人的家人,受害者的家人,还有执行死刑工作的人员。但是即使死刑有诸多缺陷,就个人而言我认为死刑有存在的必要性。
过于无力的家庭线有如画蛇添足不说,对于自己意在讨论的话题(死刑与死亡,以及行刑者与死囚间的关系种种),导演态度大多数时候都是暧昧的,倒是时刻不忘使劲往角色脸上推特写。同题材或相近题材电影里这一瞬间想起了两部,往近了说肯定远不如《牧人与屠夫》,哪怕是阿尔法·伍达徳足够动人的表演,与主角同处相似道德困境的《死亡医生》一比较,似乎也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