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锐导演长久允一鸣惊人赢得日舞影展全球剧情片类评审团特别奖、柏林影展新世代单元青少年评审团特别提及的首部剧情长片《爸妈死了,我却不想哭》,描述四名面对父母死亡却无法流出真诚眼泪的青少年,宛如冷血殭尸的他们决定组成乐团,踏上寻找血泪的长征。影片以仿真RPG游戏的趣味模式,让观众和角色一起共同打怪破关。除了年轻世代演员的精彩表现,还吸引永濑正敏、菊地凛子、池松壮亮、佐佐木藏之介一票影帝后助阵,演绎不同世代的代表精神。
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青年单元 最佳影片(提名)长久允 第35届圣丹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世界电影单元剧情片(提名)长久允 第6届豆瓣电影年度榜单评分最高的日本电影(提名)
《我们是小僵尸》下载观后评论: 《我们是小僵尸》:片名曾让我误以为是恐怖喜剧片,实际算儿童音乐片吧?观影时让我又悲伤又欣喜,感觉译作《我们是小丧尸》更符合其苦中作乐(yuè)的故事。看片时联想到的其它作品:把电影拍得像电子游戏闯关→《歪小子斯科特对抗全世界》,奇特怪异的影像风格→《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下妻物语》,父母死了却没哭→《狼的孩子雨和雪》,着装另类的乐队→《早死早投胎之地狱摇滚篇》,四人一起赶去小光父母车祸的地方→《奇迹》……难怪觉得男主二宫庆多有些眼熟,作品列表看到《如父如子》就恍然大悟了;导演长久允原来是《就这样,我们把金鱼放入了泳池》的监督,电影里小光放生斗鱼的情节算是与短片的呼应吧?……8-Bit 风格的配乐挺赞,和两首歌挺喜欢。
看这片感觉就像是在听朋克一样,吵闹鲜活叛逆简单的同时又有着新的花样。以四个死去父母认为没有感情的小孩相遇开始,四个人如同游戏般随意的冒险穿插着不一样的大喜与大悲,他们依旧是用着相同的表情去面对着。导演除了在画面上不断为其注入活力,在剧本上感觉也见缝插针的用戏谑方式表达着许多社会问题。而有些刻意留白之处甚至感觉有些投机取巧了。在画面上也是,电子游戏机、霓虹灯与摇滚乐,胶片相机与黑白照片,超现实的画面与偶尔纪录片似的拍摄手法,让每一章都充满了风格。主角上又大量的用周围与自身对比的手法,表现出主角们没有感情。这种手法甚至用到了最后,本片主角们情感最爆发的地方或许是做着人肉公交冲出母胎的那一瞬间。这种内敛的塑造方式,即使到最后也使他们或许也有情感的说法充满了怀疑与确实之间的不定性。
现实太荒谬了,不值得掉眼泪。为何这种日子会是好天气。讲一下比较不会有罪恶感。听说婴儿会哭是因为有人能依赖。加湿器和烟囱接合。真正的强者能够自己做出选择。得到中华炒锅。便利店开门声被升华为个人精神投射。这是我爱人的方式。爱的颜色是鲜血的红色。大家都被她迷惑变得不正常。这世界已经与我们无关了。只是不在乎现实而已。库斯图里卡地下配乐。古典乐是装清纯的婊子。是死是活感觉不出来。音乐是寻找感情的冒险模式。用力哭吧用力感动吧。酝酿了新的社会暴力。可是我只爱按快门的瞬间。才13岁就尝尽孤独。圣爱之死娱乐至死资本主义的交叉接合关系展现了相当坦诚的自我剖白。可以看到强烈被承认的欲望被爱的欲望。电影提问的意涵超出了少年心理层面,带有现代性悲剧的暗示。
可能会是我今年看过的最喜欢的电影,没有之一。这部甚至到了一个小时才勉强进入“正题”的电影,更像是导演疯狂的花哨的蛮不讲理的炫技作。极其富有想象力甚至有些极端的视觉冲击,8-bit的音乐,像素风cg,电子游戏闯关般的分章。我看完以后对朋友说,这部电影的分镜、剪辑、元素构建、视听感受简直是乱来,甚至有些神荒吊乱,但反而是这些乱七八糟的堆砌到更是构成了长久允镜头下乱七八糟的世界。最有趣的反差倒在于唱着小僵尸的孩子们,反而穿行在僵尸车站。我很喜欢《四重奏》,在插科打诨和日常中一点点讲述着人生。我不太想去讨论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东西,看似像是许多故事空洞的拼凑,倒更是“连中二病年纪还没到的孩子们”最天马行空的癫狂了。
真没想到能这么棒!很后悔去年资料馆放的时候没买票。从“we are little zombies”到“we are zombies but alive”的结尾,说起来是有点儿流俗的丧中捡金子的逻辑,不过完全跳出了那种流俗所带给人的滥情和空口白话之感。一开始会想到《局外人》(大概3分钟之后就知道不是了),到结尾,却又想到。活着是一件荒谬的事情,我承认,我不接受也不拒绝,我旁观,我冷眼,然而在这个荒谬之中,我仍有活着的渴望,那个渴望从不强烈,但是我面对它的时候我一本正经。人生中真正的大魔王,其实对抗起来不需要太用力。
(对中岛类型的女孩还是很中意的)电影无非是从孩子的角度讲述一些内容,偶遭大故,然后看似漫不经心的串联出的一些事件实际上反映着日本社会的必然,这必然来自外界,来自社会发展,来自发展停滞,来自停滞后找不到方向,来自人本身,在我看来导演要提出的问题是:“这一切需要重来”、“这一切怎么重来”以及“还要不要重来”,这部电影像一场梦,纠结点在于要醒来还是不要醒来。对于日本当下出现的问题也做了描述,觉得说明的问题便是:千人千面,逝者如斯,何必理会那些东西,做自己的事最重要。
6分,没了短片的光芒。而且太长,删减四到五十分钟比较好,譬如前段背景的交代、当艺人的一整段。看到一小时左右时已经有导演不知道下一步要干嘛的感觉,这似乎是很多导演的处女作都有的问题:想讲太多,不知如何割舍,导致前后链接不强、割裂。还有一个感触:这是游戏塑造起来的一代人。第一次看到完全以游戏模式设置的电影,那些游戏的背景音、按键音,的确是我童年的记忆。不过我并不喜欢这种方式。另外在金鱼中导演表达的也是“生活无聊无意义”的想法,下一部会有什么其它的想法或思考吗?
确实很特别,其实除了戛纳和奥斯卡以外,圣鹿特丹电影节也贼牛逼。怎么说呢?这部电影其实是一种糅杂,还要混合对各种大师的致敬,它里面的那种游戏元素还有超现实主义,还有红白蓝。独特的摄影角度,魔幻的天空,游戏的主题还有像true man show的演唱会风格。真的很有意思,总体来说,如果你把它当成一种VR游戏来看的话是很有意思的,但是我觉得它又太过于逼人了,就是没有给人留下思考的空隙,这是影片的失败之处。
爸妈死了,本该感到悲伤却掉不出一滴眼泪,四个有着同样经历的孩子组成小僵尸乐队,用“丧”来疗愈自我,方式倒是很rock,前半段呈现的状态很酷很炫丽,后半段加入的东西太多,杂糅又刻意,红白机游戏通关模式、改编的电音和日式英语摇滚歌曲很醒脑,整个片子呈现出的状态与人们固有的慢悠悠拖拖拉拉的僵尸形象形成了对比,片子主题的表达指向了虚无感,突然感觉有点像在听野狼disco……久了上头。哈哈哈哈哈哈
看完之后特别难受。那一瞬间我相信了,令和的开始是悲哀。其实昭和很躁动,平成很失落,但是令和真的很悲哀。前两个时期的孩子们可能还有过纯粹的幸福快乐,现在的小孩懂得太多了,多到丧失了无忧无虑的乐趣。我祈求小孩子不要那么早就失去对世界的希望,虽然片里孩子们通过音乐来排解对生活的不满,但是那只是艺术的表现形式,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这个蜕变。如果快乐可以半永久,请给每个孩子都安排上好吗??
三星半。歌舞的部分有点中岛哲也的意思,但总体比中岛飞得多。视听效果就是一个爆炸物,通过不同的变化(模拟器游戏风格作为框架保证影像不会完全失控)轰炸感官,所以片子当然是好看的,有趣的。可惜后半段的走向还是过于简单正常,也可以说是“舒服”,虽然流畅,但是却丢掉了深入的可能性。倒不是说选择“yes”就一定不好,但是“丧”感和期待中的严肃度在花哨中被消解也是事实。
有不少小亮点,比如人肉车标志、不做无差别恋爱、大自然像素真高、快到字幕表的自嘲,以及洗脑的主题曲…但是长片还是略显导演的捉襟见肘,前面章节再精简点会更好。好在结局扳回来,新生的婴儿,父母伴随哭啼声取下的明亮又耀眼的名字…所以最后看到了记忆里的麻麻脸庞。嘴上说父母皆祸害,心里依旧有感情。虽然没有为父母流泪,接下来的人生仍要加油!
1.切入点很喜欢,其实发挥空间很大。2.影像形式独特,但到最后还是沉溺于对技术的自恋,腻味的讨巧。3.面对生死的“虚无”浮于表面(没有存在的虚无只是呻吟),沉甸甸的东西轻飘飘地飞了,最终还是在“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的局外人开篇打转,进不去也出不来。4.音乐之前听可,现在不喜欢。5.想过再见的人不一定会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