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为法国人家庭作褓母的女郎,随着这个家庭迁回法国,也跟着去到白人的国度,结果却像迷失的鸟,被梏锁在封闭的公寓房子里,几近奴工似的日夜做着琐碎的家务,终于在自尊心受到女主人伤害后,割腕自杀,结束一场实质及精神都同样受到剥削的悲剧。
《黑女孩》下载观后评论: The film reveals Diouana's interiority in the rawest way through the rich use of her voiceover and actively offers the audience access to her interworld. Brought from Senegal to south France in hopes of a better life, Diouana finds her dream crumbling into pieces as she experiences domestic imprisonment, spending her life only between the kitchen and her bedroom. “Why am I here?” She asked herself twice, each time more heart-breaking. A cook, a nursery maid, a washerwoman, a slave? As an illiterate person, her inner dialogues are incredibly poetic, powerful, and rich in emotions, almost giving the film a texture of a visual poem or a novel.
在北京万达CBD看的,一些感想:1.世界就是一个广阔的、金字塔般的一层一层的殖民和被殖民体系。片中殖民地作威作福的法国白人其实在自己本国生活条件很一般,窗外就是贫民窟。而女佣,我一直认为她其实在自己本国属于中等以上水平。2.女佣虽然是底层设定,但其实体现的是底层知识分子的价值观。3.一个民族、地区、文化的核心保卫力量永远是男性,看看她的男朋友,一开始就对法国殖民者保持警惕,而女主角则是一开始充满对殖民者不切实际的幻想,竟然以为去法国是旅游的?4.想起知乎帽子姐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主义就是殖民主义,矛盾的解决办法只有一种就是对外转移。我们的农村和劳动力大省和被殖民有什么不同?安徽小保姆和黑女孩有什么本质区别?如果没有非洲殖民地,这悲惨命运本来应该属于法国农民。所以,入关!我们也需要自己的非洲。
非洲电影人对于法国新浪潮的“拿来主义”和“借力打力”:第一人称的意识流絮语、类似《精疲力尽》的车内副驾驶镜头、类似《四百击》的少年与铁网......联系六十年代第三世界的后殖民背景,塞姆班如此执导的一个主要意图大概是,通过对于前宗主国之“文化霸权”的反叛,再度夺回“民族记忆”与“现代话语”的主体地位。换言之,现代个体的自我独白(monologue)不仅发生在西方社会,亦会被所谓”中心”之外的“黑女孩”说出。另外,一个不动声色的反讽设置在于,法国公寓的室内场景可谓十分单调,唯一的墙面装饰竟是来自塞内加尔的面具,这不仅隐喻了现代西方遭遇精神虚无的空缺状况,而且点明宗主国之于殖民地的“拿来主义”,其实质则是文化掠夺。影片结尾貌似呼应了“宣言”开篇:一个幽灵,非洲大陆的幽灵,追逐着欧洲人,不停游荡。
故事本身很简单,手法有些反转,但显然不够有深度和说服力。隔着文化和时间的我,很难理解为什么工作对 Diouana 来说难耐到这种程度,是因为在达喀尔还有更底层的黑人男佣完成做饭这种粗活吗?那双鞋对她来说意味平等和尊严吗?呈现的互动也很难用压迫和被压迫的视角去看,反而偶尔替女主人闹心。很多符号和细节尤其让我费解,比如出现四次的那座有铁丝网的桥,地势是怎么回事?一头是村子,另一头未呈现的是象征外面的世界吗?Diouana 对那个偶遇的男人到底是什么样的感情?为什么他俩一起看的那本书,过了那么久,法国男主人在翻看?(露背那张照片太吸引眼球了)另外两个孩子又去了哪里? //印象里是看过的第一部以黑人为绝对主角的黑白电影,被 Diouana 反着光的漂亮小腿惊艳到了// 20220821 @MOMA
“非洲电影之父”乌斯曼·塞姆班的剧情长片。在情节设置上,蛮稚嫩的,设计痕迹过于明显,尤其拉扯代表非洲身份象征的面具,女雇主与仆人转圈的桥段,有点略尬。但作为非洲电影先声,影史成就,不可被抹杀。非洲女孩原生活的故土,被法国殖民文化侵染,有着中产阶级的审美趣味与格调,但这与她的出身,形成巨大反差和错位,这也导致她个人性格上缺陷,进而导致悲惨命运结局的发生,即“自杀结束这一切”。她也有先进性一面,逃离即一种主动性出击。情感共情上,影片戏剧设置并没有太令我移情于非佣,反而同情“无辜”法式中产家庭。内核与《寄生虫》是一致的。主题呈现上,是主仆关系。相比《冷酷祭奠》等展现主仆关系身份,阶级落差,与阶层对位影片来说,本片触达高度,相当受限。作品学生气质浓厚,剧作技法不成熟,令影片透露着一种滑稽之感。
#Cine Lumiere# #Classics# 殖民,物化,隐喻,父权并行,短短不到1小时却足以把故事说的清清楚楚了。片中大量使用内心独白,“失语”状态下的女主在片中的台词是非常少的,这种状态直至结尾的爆发,也让这我在这黑白电影中看到那鲜红。电影的镜头也极其克制与冷酷,大量的手持和摇增加画面的真实感和被凝视感,让观众可以以被压迫者的角度感受这个故事。非常喜欢高潮部分的处理,带有极强的象征性,当所有的一切化作报纸上的一则新闻,就让观众与事件产生了极大的距离感,这似乎就是作者的表达,一条生命在殖民者看来就是那报纸的一则新闻,亦或者是那可以令自己“降低罪恶感”的赔偿金。
1. 殖民主义非常重要的文本,整个叙事不是建立在一个日常的逻辑,而是一个历史的逻辑。主人公抱着对西方社会的浪漫想象与自己的故土彻底决裂,却只发现了白人世界的无聊与颓废。她的自杀既是无路可走的选择,也是对白人世界的一次有限的反抗。2. 现代服饰与女仆的殖民时代身份构成对抗,西方继续通过一个围裙施加控制。但一间厨房无法锁住一个年轻充满活力的身体。3. 面具显然是导演精心设计的语言,它曾是一种西方视角下的文化图腾,因此作为礼物赠与西方;但当不平等的本质暴露之时,他成为殖民主义的幽灵,成为无法沟通的屏障。4. 女仆的身份与亲情关系。
影史补片。凯莉·莱卡特的影史十佳,非洲的第一部长片电影。从视听以及导演处理上,显然受到了布列松的影响,而故事更像是新现实主义的东西。去除掉后殖民的语境,这个故事就显得相当单薄,看到有人说到,这不是女仆本质的工作吗?但,从来如此,便是对的吗?在很多层面上,这些事件都不足以让女仆死去,没有非死不可的理由。不过考虑到非洲电影当时的发展,有初步反应女性意识觉醒就难能可贵了。以及,有一处很喜欢的设计,黑人女仆死后,下一秒切到了法国海滩,白人们沐浴在阳光下,报纸上黑人女仆死去的信息只占一小角。
几天前看完一直没组织好语言,强行记录一下试试。影像无疑非常优美,给人很大震撼。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可能会觉得立足殖民剥削之痛的表达稍显单一,但也恰是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会尝到一些不太确定是否有意为之的滋味,比如:被幽禁奴役的女人们的惶恐和无章法挣扎以致互害;小小的死神;被置于异乡的平行异化对照;“我不知道这事”男主人,“我雇佣她不是为了自己煮咖啡”女主人,“我是来照顾小孩的不是来给你们做饭的”女佣,一种往空中踏高一步假装自己不会踩进琐碎庸凡泥淖里的逃避姿态;没有人愿意煮饭。
2022北影节第10场,20220814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刚开始气质高昂衣着精致的黑人淑女被白人司机开车接到公寓,我还以为是非洲贵族女孩到法国旅行…跟悲惨结局形成鲜明对比。导演用独白的手法表现女主纠结痛苦的内心,要说女主人虐待她还不至于…更多的也许是她自身的心理落差所致:在非洲时从贫民窟到了法国人别墅当保姆,不用做佣人的活,只用带孩子,好像光鲜亮丽高人一等了,到法国之后环境陌生房子也小得干佣人的活…但又不想另寻出路。结尾白人去村子送钱和面具驱赶挺棒
12thBJIFF#01|资料馆 非洲新浪潮代表作,就影片本身而言看罢没太多感觉,果然还是作为影史补片来看的意义更大些。一个小时的片长在前半个小时都铺满了很聒噪的非洲本土乐器演奏的配乐,其存在感就如黑人女佣耳坠上那闪耀夺目的大钻石/小雏菊,在模仿左岸派呢喃自语的叙事路径上还算咿呀学步,黑人女佣受剥削、殖民问题以及种族歧视都有所涉及。后半个小时以极简干脆的对白交代对于女佣反抗意识觉醒到自杀的过程,结尾的立意还是正向上扬的。
非洲早期电影,具有很强的政治映射,黑女仆在电影里具有雇佣和殖民的双重身份,法国人的形象有些虚伪,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但是你要说他们有多坏,这些欺压的行为是否就是导致女仆自杀的必然原因,那倒也不尽然。黑人在工作上是比较懒散,我们国家的很多家政工作者的处境并不比她好,也没几个自杀的,当然换个角度看,也可以说是我们中国人对于欺压行为的忍受阈值更高。电影本身并不算太出色,抱着对非洲的猎奇心理来看还是挺有价值的
电影前10分钟我一直在揣摩女孩的身份,那个年代,一个打扮靓丽的黑女孩出现在满是白人的轮船上,哪怕进了公寓的门前一秒,我还是没能觉得女孩仅仅是个女仆。她明明是一个自我意识特别强且热爱生活的女孩,当然这也直接导致了她最后的抑郁……黑女孩一直强调女主人的欺骗,因为女主人从来没告诉她她是来当奴隶和牲畜的。在黑白电影里通过耳饰、项链、浅色的裙子清楚地勾勒出黑女孩的形体,把黑女孩拍得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