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由扬·科马萨执导,讲述20岁的丹尼尔在青年管教所生活时所经历的精神转变。他想要成为一名牧师,但由于他的犯罪记录,这让他的理想变得不可能。而当他被送到一个小镇的木匠工作室工作时,他乔装成一名牧师,并阴差阳错地接管了教区。年轻、有魅力的传教士来到这个刚刚发生过悲剧的社区,社区的重建给了丹尼尔无限机会。
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国际电影长片(提名) 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欧洲电影联盟奖 威尼斯日最佳影片(提名)扬·科马萨
《基督圣体》下载观后评论: 就算是熟读圣经,也未必能听见圣徒内心真实的倾诉。哪怕是终日祷告,也未必能感受罪人眼中凄凉的酸楚。黑袍之下那诚惶诚恐的苍白灵魂,用指引他人的方式,指引自己的路。葬礼之上那亦步亦趋的迷途众生,用原谅他人的方式,原谅自己的苦。心怀怜悯之人所到之处必有神迹显露,要牢记你是神父,不是囚徒。宗教信仰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自我救赎方式之一。通过对神父的告解与自我批判,从而实现内心的解脱。本片中的神父的双重身份非常微妙,既是戴罪之身,又肩负赎罪使命,在聆听告解的过程中,被他人打动,也原谅了自己。而关于上帝是否存在,影片给出了另一条解读:上帝介于在与不在之间,当你开始面对自己的痛苦,耶稣的福祉即刻降临,而当你选择逃避,上帝的窄门顷刻之间便会关闭。假神父却造就了真神迹,这是最令人唏嘘的。男主演技自然灵动,未来可期。
“一个刚从少管所出来的问题少年变成了一名冒牌神父”,一个非常有戏剧性的故事,甚至没想到竟然是改编自真实故事…故事的前半段颇有点喜剧性,尤其是当丹尼尔做冒牌神父时,但进入后半段时,当丹尼尔试图了解那场“事故”时,整个节奏变得紧张起来,甚至用到了些许悬疑片手法,让整个故事更有戏剧性。看到影片最后想到了那句“强者自救,圣者渡人”,司机的骨灰得到了安葬,他的遗孀得到了肯定与允许,但丹尼尔自己却重新陷入了暴力,小镇的年轻一代选择了出走…这不仅仅是关于宗教的电影,更像是一部反宗教电影,这是一个关于救赎和原谅的故事,但靠的不是宗教,而是人性,是人性本身让人们得到了救赎…
被忽视的奥外,然而实则实力强劲,波兰学院派的清冷画风一派稳泰扎实,宗教题材与社会事件的糅合相当妥帖,找寻到一个将两者缝合至同一层面的支点,褪去“古典式”的庄严肃穆,完全以现实笔触去书写所谓「宗教」如何在一个普通人(甚至是一个有犯罪前科的人)生命中占有的绝高位置,如何在一个面临分裂的小镇上以精神感召的形式让人们在破碎中寻到慰藉、宽宥与平静;在完成两条叙事线推进的同时,不忘交代众人前史,以及完成群像之间微妙的关系架构,除了结尾,剧本整体是相当可以的。去奇观化的「圣人」,乃是产生于我们中间的血肉之驱,比宗教更能引渡心灵的是对善的信仰。
“少年”是最先浮现在脑海中的词汇,20岁的年纪其实已经跃进了成年人的世界里,但随着这场“冒牌神父”的扮演之旅演进,却是在一次次与男主眼神的对望里看见了无数次的“真”,这份“真”是不受玷污、不曾侵染的属于少年的“真”。所有的行为都是发自内心的真,在管教所里、在狂欢的派对里、在庄严的教堂里,都是从心底里发出的确信。假冒是误打误撞,却在神父的工作上尽心尽责,为曾受伤害的小镇居民带来真心的祷告和本该昭告的真相。当假戏败露,问题青年回到属于自己真正的地方时,强烈的格格不入感带来难过的情绪,为表面的善恶鸣不平,更为冠冕堂皇的真假痛心。
如果不是优秀的主角人选,那么许多动人的情节就完全不成立。另外个人真的对大部分宗教隐喻的作品很疲劳,纵使这个电影本身就建立在宗教虔诚上。包括看片的时候有那么几个镜头让我体会到了刻意和雕琢,比如圣母圣子像下的做爱,比如尾段少管所牧师的犹豫那里的构图,瞬间让我觉得无聊和庸俗至极。最让我心动的还是Daniel在遗照旁回头,突然掉泪那里。我不想理会什么波兰国情,或者与宗教架构平行的分层内卷的社会,或者有断层的看似虚无但更加开放正义的青少年。那一刻,因为那行泪,因为一瞬间仿佛受难者般的脆弱之美,让作品真正的普世了,这才是打动我的
《基督圣体》是一部富有戏剧性的影片,整部影片试图通过探讨一个男人的生命意义让观众重新理解宗教观念的含义,真实和虚伪的主题贯穿整部影片[32]。男主角丹尼尔的饰演者巴托斯·比莱尼亚用生动细腻的情绪转换和眼神表演展现出主人公的心境状态的转变,他引人注目的表演无疑是该片的核心。虽然影片中并非每一场表演都令观众称赞,但总的来说,演员们都在努力地用自己的表演来向观众叙述这个特殊的故事[33]。导演扬·科马萨的情节设置有着令观众印象深刻的严谨,搭配上影片配乐师的基督教音乐,使得影片显得更加庄严(引用)
6/10。探讨的信仰问题表现为最简单的两极对立:撒旦也会装作光明的天使,行骗的圣徒也会拥抱上帝。结尾主角赤裸着肉体纹身,效仿耶稣像张开双臂,展示着这具耀眼的基督圣体,但最后凝视着摄影机的那双眼神,嗜血、惊恐,象征变革无效的波兰社会中青年们看不到未来希望,只能跌跌撞撞地逃离。抖动的特写和变焦镜头充斥煽动性和欲望的焦灼感,将锯木厂性侵、吸毒纵火和滥交的画面拍得格外消极病态,强烈的作呕感先于观众大脑产生刺激,从而掩饰叙事内核之疲软、人物塑造之贫弱,各种符号表达都晦涩、僵硬、毫不吸引人。
主线肯定是宽恕,从刚进镇子就看到的照片墙,也可以说是一部侦探片啊,一点点接近事实的真相,原来,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真相啊。再就是宗教方面了吧,朦朦胧的感觉,宽恕他人、宽恕自己,不断的问自己,自己离上帝有多远。做导师,确实需要天赋啊,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别人会从这上面理解自己想看到的。回过头来看,赤膊离开教堂,与结尾鲜血淋漓的面孔(这个镜头太震撼了,不由得你 不 目不转睛的盯着他的眼神),是否与教堂里那受难的耶稣像有着某种联系呢。由朋友的忏悔道出主角的经历,有点意思。
典型的宗教救赎片,结尾有点像《幸福的拉扎罗》,两者区别在于:后者通过一个超现实的故事,塑造了一个怜悯众生的圣人,而这部电影则通过一个真实的故事,塑造了一个真正的圣人。He is troubled like us, but he cries over the pain he witnesses and suffers for those who suffer. That is what makes him HIM. (唯一不喜欢的点:角色的面部特写太多了,多到烦!)
曾过失杀人、斗殴磕药、听暴力说唱的问题青年犯机缘巧合做上了神父,他面对着什么呢?他面对着别人的罪孽与忏悔,面对着死者受到的欺辱与不公,面对着潜藏在深处不为人知的真相。“我没有伤害别人”,他说了实话,实则也在说谎,他说神父会因职责而忍住诱惑,他最终还是没忍住。最揪心的,是人们悲痛的心并不清楚罪恶到底来源于哪一方,是前牧师徇私无法做到一视同仁,是神前众人的丑恶。结尾戛然而止,让人还想再看些什么,却又觉得看得足够了。(影片镜头处理很有特点,结尾斗殴硬核得不行。)
这是一个关于你离上帝有多远的预言。男主试图改变命运却又回到少管所。镇民固执地排斥“恶人”,男主被迫回到少管所,这和波的社会的排外性是分不开的。本以为男主会获得新生,但还是迷茫地跌跌撞撞地走着。就像结尾说的这是上帝通过生活中的事情和我们交谈,各种各样的悲剧袭击了我们,但最重要的是永远不要失去信心。现代波兰经济不景气,失业率高,导致波兰青年对未来产生迷茫,所以需要再搬出来宗教自我安慰一下。又是一部宗教洗脑片,这让我想到了某次在教堂被拉着洗脑的经历。
竟然是真实事件改编。一开始想到了2017年的冒牌上尉,但后来剧情的发展更多展现了一个更接地气的“神父”,其实他的做法更接近一个善良的少年的所作所为,与宗教无关。而更加人性化恰恰应该是神应对人类宽恕的吧。一个犯过错的人,我们是否该原谅,是否能原谅,这是个无解的问题,因为一个人的发展谁都不能预料。清冷的天色和这样一个闭塞的小镇真的容易制造出惊悚的白色恐怖气氛。男主角的眼睛特别有神,外貌很有特征,这已具备一名成功演员的潜质。
《冒牌上尉》和《基督圣体》有着十分相似的故事架构,主角同为处于青春期的少年,他们同样面对着困境,也同样因为一件衣服而拥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只不过,《冒牌上尉》中的威利赫罗德获得的是一个象征着权力和欲望的军官身份,而《基督圣体》中的丹尼尔,获得的却是一个象征着拯救与博爱的神父身份,一个可以光明正大的杀人,一个可以光明正大的救人。// 电影中的车祸影射了2010年波兰总统专机失事事件。// 男主有一股亦正亦邪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