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关于无尽 罗伊·安德森
无尽之中,我们被一个女人温柔的声音引导着整个世界。那是一种神话般的声音,一首 给我们讲述了人类生活和奋斗的永恒故事:& ;我看到一
无尽之中,我们被一个女人温柔的声音引导着整个世界。那是一种神话般的声音,一首Scheherazade给我们讲述了人类生活和奋斗的永恒故事:“我看到一个孩子在雨下走着去参加生日聚会……”“我看到一个还没有找到爱的男孩……”“我看到一个不再信任银行的男人……”我们从一系列显而易见的琐碎瞬间,看到男人和生活的平凡和宏伟,这些琐碎的时刻反映了生活的辉煌:一个女孩第一次握住一个心爱的男孩的手;一个父亲在倾盆大雨中系住他女儿的鞋带;一个年轻的女人等待她的ap。点睛之笔——但也包括人类残忍表现在平庸中的时刻——一个人拖着十字架;一个残废的战争老兵坐在路边;一个父亲把死去的儿子抱在怀里——就像生命的号角一样,关于永无尽头,向我们展示了祢的宝贵和美丽。R存在,唤醒我们希望保持这永恒的宝藏并传递它。
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 (提名)罗伊·安德森 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 最佳导演罗伊·安德森 第32届欧洲电影奖最佳视觉效果
《关于无尽》下载观后评论:
与其说是电影史的发展,不如说是绘画的延续。安德森的每一个场景都像一副可以解释过去又解释未来的画,人在极具规范属性的透视构图和配色中,以微动的形式刻画出人的境遇,而非情节。安德森的去叙事化,体现出一种后现代的去中心化的特征,去中心化一方面面临人类居无所依的窘境(海德格尔所说人类失去的家园)——体现出价值多元却陷于信仰虚空的境地,毋宁说,还面临被资本主义异化规训的风险,使得价值多元只是表象,内在则是一种深深的资本主义桎梏。电影所延申出来的担忧和导演的广告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反讽式互文。叙事似乎发生在庸常的日常生活当中,但在画面的变化中,积累着荒诞和超现实,直到电影中的人物也达到一种奔溃的边缘,凝聚成一种张力,但这种张力却是通过一种解构式的/颇为可爱的方式释放出来。

7.9/10 显然罗伊安德森的影像风格已基本定型,剧场化的风格(画外音旁白,直面观众的叙述者,无效后被统一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背景的门/通道进出新的事件)较寒枝或许更为明显,此次增加的黑幕转场增强了此类效果。但,除牧师外部分段落过于松散,每一个片段为一个语句,但是累计起来似乎缺少文法。依旧指向历史(纳粹),但更偏于宗教(十字架),给予了其剧场化的风格新的角度:教堂化,人物自我告解自我阐述,温柔的天外音作为上帝视角的观察者(是否和观众等身仍需质疑),在此角度下,许多段乱可被视作moralise性质,从艺术史的方向上反驳了其文法缺失(中世纪的片段性非叙事圆板画)

熟悉的白面小丑与低饱和的极简画面,人们形同一个个冷漠孤寂的木偶,周遭宛若荒诞无情的剧场,没有温度,只有哀鸣。打开2倍速都嫌慢,没有故事,没有情节,只是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的片段甚至仅仅是标点。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发生了无数的事,却又好像都无意义般的存在,这便是我们,我们所处的当下,也是我们的永恒?战争,信仰,爱情,嫉妒,悔恨,噩梦······埋葬在废墟里,或许我们建立的情感能凌驾于这粗粝的现实、通往无限,忘掉所有的痛苦,忘掉所有的爱恨情仇,就这样飘浮着,如同幽灵一般。

东欧性冷淡风、莫兰迪配色、天道轮回的压抑实在是爱了爱了。上帝角度的叙事,大丧于无形,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一整个片看下来太网抑云了很难不抑郁,几分钟的片段完成了情感的过渡,从看起来很幸福、看起来很惨到谁看都惨,是情绪的能量轮回。有人在应该快乐的时候开心不起来,或者在不应该开心的时候显得很开心都是有着不愿说明或者说了对方也无法理解的原因的。一个人孤独的狂欢、一群人的孤单,谁又能理解谁。画面太美,构图精妙,希特勒那段美得像个油画

飞在城市上空的恋人,俯瞰日常生活里那些不为人注意的小意外,鞋跟断了、生日宴会路上下雨了、走错餐厅了,汽车熄火了;也有大一些的历史性意外,背负十字架的男人,西伯利亚的战俘,纳粹末年的地堡。依然是泛白的奥托迪克斯式面庞,组成了老勃鲁盖尔式的平庸人类群像。罗伊安德森重复着自己的美学风格,却没留下闪亮记忆的单个场景,画外音的新鲜加入,也似替勉强算主人公的那个 失去信仰的神父,赋予一个不再存在的上帝视角。
可能是最近发生的事情,我在电影中看到的是无尽的孤独、忧郁、失落、伤心、无助、恐惧和生活带给人们无尽的痛苦。导演在短短几分钟一幕里,就能用构图、色彩准确迅速地将这些情感传达给观众,十分厉害。电影中,父亲在雨中为女儿系鞋带,参加他人生日庆典的一幕,让我想起了在我小学一年级某个周末下午,那天倾盆大雨,妈妈陪我学完二胡,骑着车子带着我,淋着雨,匆忙赶回家的情形。年度私人最佳之一。最近实在是太痛苦了。
恹恹的,闷闷的,所有情绪包括痛苦与快乐都被直线坚硬的构图、没有明度的色彩、疏离的表演压到最低。但是影片止步于情绪的流露,却没有情绪的来源。即使前中后穿插了多段战争的场景,但因为对战争的描绘完全是景观性的,所以终究无法将这种弥漫人间的恹与闷归结于战争。就像贯穿影片前中后的神父,他在失去信仰后质问上帝为什么抛弃了他,但他没有质问自己为什么抛弃了上帝——他和整部影片一样的问题,都是避重就轻。
无处不是冷漠与疏离,无处不是孤独与苦恼,无处不是呼喊与空茫,无处不是无尽,无处不是无有意义。因为活着而感到高兴,这恐怕就是无尽存在的某种立足点,“我失去了信仰”,“我”看着人群却不停重复窗外的雪景“我觉得美”,“我后悔”,“我不知道我想要什么”… 冷淡的画面,漠然的对话,无穷无尽的发问与沉默,大雨瓢泼,无所遮蔽。
点了一杯红酒去看电影,电影里他们也在喝酒。就像电影所言,只要存在,联系就已经发生,就是无尽。看小语种电影的感觉总是很奇妙,视听不堪一击又举足轻重,在有限的时空中依稀捕捉到陌生语言微妙的结构,讶异于某些语调,熟悉了个别单词,又在剧终之后忘记,直到某个不确定的将来的黑暗中,由另一部电影的第一句话,唤醒再睡去。
忽然想起一段话:(关于能量,关于挥霍)“有机体的存活,受地球表面的能量运作所决定。通常,一个有机体接受的能量都超过维持生命所需。这种过剩的能量如果无法转而供给另外的有机体成长,或者,也不能在一己的成长中被完全吸收,它就必然会流失,丝毫也不能累积。不论愿不愿意,它都必然或似辉煌或如灾难般地被挥霍殆尽。”
《关于无尽》,苍白的灰色调,话很少的对白,上帝视角一样的画外女声讲述着她看到的一幕一幕又一幕。这种电影真的一猜就觉得是瑞典或者哪个北欧国家拍的——看完电影一看豆瓣条目,可不就是瑞典电影嘛。……而且居然是《寒枝静雀》的导演,好的吧,风格确实很像。要告诉我是《寒枝静雀》导演拍的我估计就不会想看了吧?
有覺得不夠好的地方,但已經很喜歡了。這電影太歐洲了,也只有歐洲能拍。在一個秩序已經建設完全的社會,每個人情緒有時的突然迸發就會走向一種虛無的黑色幽默中,無人慰藉,無人安撫。去生日派對途中的大雨、妻子出軌、過失殺人、因為戰爭失去孩子的父母,等等等等構成了這個關於受傷和失落的無窮無盡的故事。
成年世界里的崩溃来得容易又突然,也许只是因为书桌上爬上一只蚂蚁,可那些时刻只能自己哭泣,小孩子还能投向长辈的怀抱,大人只能回到自己的住处才能哭。整部片子流淌的都是情绪,女人在站台以为无人来接而独自坐在椅子上那段真的记忆深刻,你永远不知道在等待的时间里人的思绪经历了怎样的过山车。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