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在生存与毁灭间行走的战争电影。在战争废墟的慷慨悲歌中,年轻的红军战士洪启辰接到军令,必须在48小时内炸毁敌人的弹药库。这是一条赴死的军令,他开始在危机四伏的群山里集结战友,带领伤残的同泽和敌人殊死搏斗。同时洪启辰还经历着战友们对于为何赴死的拷问,和大家相继死去的困境。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任务似乎越来越不可能完成。有人因为信仰而选择坚持,有人忠于使命而毅然牺牲。影片用中国诗性电影美学讲述了中国1935年一次富有革命忠诚的军事行动,将残酷幻化于诗意,共同参与一次具有使命感的向死而生。
第11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 最佳影片奖刘智海
第11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 最佳男主角奖陈韦欣 / 应林坚 / 聂劲权 / 吴嘉辉
第29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受大学生欢迎艺术探索影片
《云霄之上》下载观后评论:
6/10。弥漫的云雾,幽深的山林,谨慎前行的洪队如蛇般蜿蜒,隐藏在狭长的洞窟,周围是零零散散的游击队员和随处飞来升腾烟雾的子弹,他于信念与生存的两端,做出击毙分身的臆想,最终面对白匪士兵的求饶,感受到血雨承载的死亡与重生。视听拿捏最到位的是调度和细致音响,第一个画面从散落着弹壳、泥泞旁手的特写,逐渐拉远到由尸体汇聚的远景,挣扎起身的士兵被一枪打倒,背后敌人牵着狗打扫战场,这种直接聚焦到肉身伤痛、立足于真实质感的现场空间,让人有沉浸感。山里的风、水和蚊虫缭绕的声环境,破屋内火苗散布发出的噼啪声,很融入氛围,营造情绪的色彩在灰白和低饱和度的绿色之间反复调整,像是试图冲破灰色死亡的绿意生命。但看久了容易开小差,原因是冲突太弱,人物来来回回的游走、打枪没有任何叙事,人物内心的成长、抉择都缺乏实在的展现。

导演刘智海本希望在浙江横店影视城利用2500亩的红军长征主题公园拍摄但是横店的景全是假景,都是纸片做的,我后来看到了那些景,我感觉没有任何质感,所以我们就退出了。直接就到1935年红军真正战斗过的地方,我说要到那边拍。在浙江丽水市的龙泉山上,导演带领着摄制组上百名工作人员在海拔2000多米原始森林般的地貌中进行创作,对影片艺术审美的追求可见一斑,虽然丛林之间、迷雾之际的影调看似营造出了一种硝烟四起的感觉,但这种感觉并不像是在一个战场,而是像是一出抗战舞台剧。用力过猛的后期调色,却并没有将参数设定统一,每一个镜头的切换,或明或暗,对比度也拉的高低不一让观众的眼睛刚适应了黑暗、又要重新适应明亮。不知是否是刻意而为,男主角们的逆光镜头,并不能够完全看清战士们的神态,这对于人物的刻画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小成本学院创作,拍摄和制作都很辛苦,成绩也不错,毋庸置疑。风头过后细看,环境如星之彩过境,变异蛇视点和战斗像极了超现实游戏,主角是八路军战士们在路途中不断地进行着存在主义式的危机/冲突任务拷问。团队很明白如何让影像变得有艺术学院的特色,看上去又精致又合适你去进行一次有关物和景的沉思及逃逸,并将“虚无、孤寂、毁灭、重生、信仰”等等大词扔进艺术废话生成器里生成一篇艺术影评发在社交网络上。它的确和主流不一样,但它又像极了每年毕业展上会出现的那批相当雷同毕设作品,提供了一种似乎是微观的或者小切口的视角,但同时也是一次自以为是的艺术投机和题材碰瓷,毫无精气神,以至于看完后下楼怒走n圈并且又拉着R酱重刷了一遍《伊万的童年》后才能够安心入睡。

这两年主旋律里算很不错的,有一定的影像风格和故事内核,学院风格很明显,摄影调度、色调变化、剧情中穿插的各类意向、多处幻觉设置造成的虚实效果等,使人在观影过程中不断想起《1917》、《伊万的童年》等。剧本也算近年同类型里较丰满的,人物有一定的复杂度,各人物间有对比,对于内战有些微反思。但音效差,方言意义不大,区分度不高,配音不行,演员表演僵硬,虽然这个片子也没给演员太多空间。整体模仿和炫技感太强,全靠同行衬托。导演解释男主坚持执行任务是出于他作为唯一读过书的人的自命不凡。 额外吐槽映后:观众想要的是平等交流讨论,而不是听你美院学生轮流抢话筒拍牛头不对马嘴的马屁,想和老师套近乎回学校去干,别浪费全场观众时间。

一个人用鞭子打吊在树上的死去的士兵时,音效挺到位,但似乎打的是空气,有点假啊
是我对“诗性电影美学”有误解吗?不是刻画的严肃的抗战过程场景吗?为啥男主顺着瀑布跳下去,瞬间给我了一种武侠片的感觉……
抗战片用“黑白诗性”是不是会弱化叙事效果?……总感觉二者有一种不相容的怪异感。抗战片用这种色调模式,看的时候,战友和敌人真心地分不清楚啊
“诗性美学”是影片画面形式上、节奏上诗性就可以了吗?
演员的演技也挺奇怪的
明明是抗战,配乐却给人一种悬疑的感觉
不好意思,影片的节奏没有让我感受到这是“生存与毁灭”。

“文人相轻”:这部电影的豆瓣评论可见一斑!大部分的负评来自所谓的美术专业、圈内人或者专业人士!说画面黑暗,这点连我作为圈外业务爱好者都知道与影院放映设备相关,在家里的大屏电视一点都不会看不清;有批色彩灰而分不清敌我的,也有点搞笑,这么明显的对比,是不是对军服尤其典型的德军钢盔过于无知?!又批说方言不好,更搞笑,这点偏偏才是值得鼓励之处,真实之余,更不会显得生硬,作为广州人,最赞成电影的原味,实用方言才有真实感(前提是必须有字幕)…反而这部是最近国产烂片当道中,最有风格的一部认真制作的电影!难得!

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故事核不清晰 要说这是一个传奇故事 事实上他们没遇到太多阻力 最后决战就剩一个也看不出什么逻辑 而且还是一群人 张力远不如《1917》 要说这是群像 人物又过于模糊 人物关系也没有作用 没有深度 要说突出的是价值观 主旋律和反战皆而有之… 就非常卡裆… 很中庸 我知道你想突出影像风格 但这毕竟不是主菜 还是得把剧本做扎实啊… 本片一个比较独到的角度是战争中的恐惧来自于未知 并借用了“蛇”的意象 我觉得是很不错的 比较出彩的一场戏也是他们藏身水中被意外射杀的戏 可惜整体剧本没做好
這是一部在生存與毀滅間行走的戰爭電影。在戰爭廢墟的慷慨悲歌中,年輕的紅軍戰士洪啟辰接到軍令,必須在48小時內炸燬敵人的彈藥庫。這是一條赴死的軍令,他開始在危險四伏的群山裏集結戰友,帶領傷殘的同澤和敵人殊死搏鬥。同時洪啟辰還經歷著戰友們對於為何赴死的拷問,和大家相繼死去的困境。時間一分一秒過去,任務似乎越來越不可能完成。有人因為信仰而選擇堅持,有人忠於使命而毅然犧牲。影片用中国詩性電影美學講述了中國1935年一次富有革命忠誠的軍事行動,將殘酷幻化於詩意,共同參與一次具有使命感的向死而生。
3.5。虽然不喜欢影片的调色,但是整片的镜头、声音都是精心设计,和台词一起推动剧情发展,艺术形式上颇有想法。导演故意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模糊了人物的相貌,不断通过台词加强观众对人物的印象,只在几个镜头中展了正脸,就像经过了历史长河之后,留下的可能只剩名字的那些人。影片最难得的是尽可能地避免了意识形态直白宣讲,甚至通过敌人的台词来体现战争的残酷,那句“都是自己人”几乎可以被“定性”了。正如导演所说,这是一个关于选择的故事。可惜我们离《红军与白军》还有暂时无法逾越的障碍。
这片子disturbing到什么程度 全程每刻都想起李诚儒老师的名言 如鲠在喉 如芒刺背。所谓诗意不是不会讲故事瞎糊弄的遮羞布,豆友提到1917,那和人家相提并论,属于自取其辱了。下次真想拍,先找个真会用斯坦尼康的摄影吧,现在草台班子没法儿看。理解主创的限制和难处,但是这片子太想取巧了,通过所谓的黑白视觉、极简叙事等等、可电影尤其是艺术电影是个很难取巧的活。偶有佳句,但是不成系统。大巧若拙,这个属于幼儿园小孩楞要高考,苦功夫没到位,当然不会看上去很美。
个人评分0/10【F】
一塌糊涂,单就最基本的人物塑造和故事本身就空洞无比,摄影机对着角色随便拍几个黑不溜秋的长镜头,然后一边有气无力一边停顿地念台词。没有一丝情感的人又何来深度可言。基本没有故事重心,全靠没有表达含量的长镜头和劣质的黑白质感去唤起主创自以为是的“影像美学”,最终用“EVA式”的超现实段落去“升华”这个不三不四的战争电影。还自诩什么残酷化为诗意,使命感的向死而生。结果呢,活生生地把残酷战争异化成儿戏又出戏的舞台剧呈现,无语至极。
怎么说呢……影像风格上能够感受到浓烈的匠气,但把美院那一套形式套来这部电影很难被买账,不要碰瓷什么《伊万的童年》《1917》,不要拿那套超现实主义的片段强硬地插进来,整体效果并不好。黑白色调并不等于中国的诗意影像,在形式上的刻意追求使得内容很装,看完电影也分不清每个演员长什么样子,也不要再说什么筛选观众的审美门槛了,讲好故事很难吗?林中的云雾、破雾而出的光束、血雨的几个画面还是可圈可点的,但真的很难评价,别再试图用故弄玄虚的方式讲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