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讲述美国电视明星多诺万(基特·哈灵顿饰)偶然与一位远在英国的年轻人结为笔友。随着二人关系被媒体曝光,多诺万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下载观后评论: 深的不说,就说明星和小孩通信这件事。明星肯定是信任小孩,才不管自己是出名前还是出名后,都保持通信。孩子呢,他为了炫耀自己和大明星通信,又是写小作文公之于众,又是把信带到学校,导致最后信被偷走,闹到派出所,搞得人尽皆知。虽然信被偷不是小孩的错,但把信带到学校,就算不被偷走,他也是想证明自己在和大明星通信,而把信给别人看的吧。最后明星为了自己的职业没有承认和孩子通信的是本人?excuse me?这有问题吗?难道为了一个不值得的人放弃自己的工作?没了工作是不是让孩子养他?原来一个虚荣的小孩觉得自己被辜负了、被欺骗了、被伤到了这件事这么值钱啊!是小孩先背叛的明星,为什么反而都去怪明星呢?你是孩子,你心灵脆弱、你不谙世事所以你就无辜了?
这小孩贼恶心,这电影也贼恶心。
要不是多兰导的我估计给4 是他导的..........就扣1吧 听说四小时被剪成两小时 多兰这次舍得剪了 但他的个人风格被磨平了...不再华丽张扬 体感有很多迎合好莱坞大众口味的烂俗桥段和生硬且刻意的冲突 选乐水平也有所下降 波波这部的演技堪称灾难啊灾难 看着尴尬癌都要犯了 当然也有可取之处 镜头感一如既往得好 台词写得还是蛮惊艳的 骂的烂俗桥段有些也蛮能打动我 但对比他的前作我真的无法宽容打分惹
4.0 同性关系与伴随而之的母子关系,同时作品还安给主角一个更为复杂的明星的身份,过于满的内容似乎导致每条线无法更加深入,这是它的缺点。但在我看来此处的留白又正正好。而且我很喜欢它的双线展开,明星和明星的小粉丝通过写信开始与结束的故事,明星生活在娱乐圈的谎言里,小粉丝又向往着明星的生活,他们从未相见,却又像朋友,他们拥有相似的遭遇,混蛋父亲、从未真正关心过自己却又深爱着的母亲、喜欢同性的小秘密、孤独之人。因为孤独所以两人之间的友谊尤为珍贵,这或许是明星的谎言生活里唯一可以吐露真实之处。所以最后的结局也是注定的,最后明星的信让我忍不住流泪,我活在谎言里,希望你能生活在真实下,我们终究会见面,只是现在我要好好睡上一觉,深深地睡上一觉,然后重新来过。
小演员演技惊人,最后一幕竟然还致敬River Phoenix。主线故事本来是有意思的,但各种支线呈现得实在是理解无力,浪费了三个奥斯卡影后,NPC角色Michael Gambon的出现更是尴尬。化用一下记者的台词:"This whole conversation seems out of my world"。主创见过本尊的有导演Xavier Dolan,演员Kit Harington, Natalie Portman, Jacob Tremblay, Susan Sarandon, Thandie Newton, Sarah Gadon, Chris Zylka, Emily Hampshire, Michael Gambon。
我一直是一个导演作者性的鼓吹者,时至今日仍在甘愿为多兰影像中的情绪性买单。这部多兰的首部英文片,其实没有那么多兰。用一个非常通俗的方式讲了一个颇为通俗的故事,事实上就如他擅长的那样,家庭、性向、对人生的怀疑,气氛烘托得相当到位。约翰和鲁伯特交替成为了站在阳光和站在阴影中的人,相比于直接的联系或接触,他们之间的牵绊更像一种隐性的对照。鲁伯特在电视上得知约翰死讯后的那个回眸,哇哦我整个大震撼,需要融汇难以置信、悲愤、疑惑、痛苦、寻求帮助等等复杂的情绪,这个男孩的眼神、表情、肢体都表演得太到位了。顺便吐槽一下,片头Rolling in the deep响起我就绷不住了,都说多兰的电影是大型MV,多兰的歌单什么时候退化成这样了?
影片所讲的内容,既是对导演自身的影射,也像一场笨拙的演讲。多兰,一向很大胆,常常喜欢把每个场景都搞得剑拨弩张,水花四溅。还有影片中喋喋不休的自我辩护,其实很鸡肋:年轻的演员,一边讲述自己的故事,一边感化着听故事的记者,直到最后一幕那个紧紧的拥抱,听完人物曲折的经历,这个记者好像深深地被说服了、被感动了。通过鲁伯特去回顾多诺万的一生,这样的方式并没什么大问题。真正的问题是,这不像一场回顾展,更像是在排列论据,以证明一个结论。小演员,青年:Ben Schnetzer的过分早熟被推向了极致,明星多诺万的魅力也还有待斟酌,或许这里抖掉演员身上固有的标签,摆脱前戏的影子,会更加令人惊喜和钦佩@2020.6.29
看完《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感觉完全看不懂,不知道故事到底要表达什么,重点在哪儿。
人物情绪十分神经质,毫无逻辑的冲突和莫名其妙的感动,完全无法共情。感觉是过于放大那种微妙感,导致整个故事严重失焦,看下来只觉得聒噪、窒息和无聊。
我非常努力的让自己代入进角色,试图去理解导游要所想表达的,到底是主人公与小粉丝之间无法言喻的感情;还是娱乐圈对于明星私人生活的吞噬和道德的扭曲;还是一个明星在名利场中如何认知和拯救自我,获得人生真谛呢?都不是。唯一能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的是约翰、小粉丝各自与母亲的感情,但这与故事主线和片名毫无联系。
其实演员、拍摄都很棒,故事本身也是值得看的,就是故事讲的太烂了,没抓着重点
母亲与儿子之间的复杂情感一直是贯穿导演作品的主题。
约翰和特纳都是孤寂的灵魂,但能成为彼此的挚友确实属于两个人的幸运。
远隔重洋,未见一面,生活和生活的无奈,曾经的挚爱和美好时光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行渐远。而两人的母亲也在这纷繁的变故中默默见证这一切,也默默承担这一切。
母子之间从来都不是对与错可以简单衡量的。穿行在母与子两端的是无条件的爱,相互的不理解,生活的支离破碎,和抱在一起的疗愈。这份情感在电影中表达的无比细腻,凝视许久 便容易回忆从前,回顾自己。
生活纸醉金迷,镁光闪烁,仍能研墨提笔,袒露真心,远跨重洋,递一封书信,去安慰另一个迷茫灵魂,教他向好,忠于自己,这样的浪漫不值得歌颂吗?
唉这部我反而很喜欢,不值得上7吗我哭
可能是因为英语突然听得懂多兰的电影了,情绪也更代的进去,这部的母子关系感觉是对之前电影的圆满version,妈妈读Rubert作文那里我都哭了,一直以来多兰母题的母子关系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和解,后面约翰的信那里我也哭了,很温暖,相信他只是想睡一觉重新开始,但是犯了个错误。虽然多兰先生配乐老是整得像mv,但是开头伴着阿呆的歌我也起鸡皮疙瘩了,结尾的苦甜交响曲简直是神来之笔(就好像之前mommy里的woderwall一样)我真的很喜欢这部诶为什么评论这么两极分化,其实这部作品应该是他转型的开始,结果影评人大失所望还蛮可惜的。
另外好奇劳模姐版本是什么样的
“无法证伪的‘自传’与碎片式闭环的来信,堆起了挣扎的过往与和解的新生”
泽维尔多兰永远是我的心头好,他的母题与我一直以来想创作的方向别无二致,他能“窥见”自己,然后通过镜头极尽释放他的另一个自己,本片延续了他一贯的风格,在虚实之间组成了他的挣扎与渴望,在寄予之中包裹了他对人生更多可能性的想象,我知道他为什么不再想做导演了,他只是一个想做自己的人,十余年的导演生涯让他早就挖出了自己的各式模样,他还有怎样的可能性?他应该有怎样的故事?
他从小就被寄予了太多目光,所以电影的倒叙像是他人生的一叙到底,叙尽时,他好像与这种目光和解了,他本就应该去体验不同的人生啊!
多兰之所以能成为酷儿cinema的代表人物,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的毫无保留。这么一个充满了性幻想(甚至是性乱想)的故事,不仅被他毫不留情的拍出来,还加入了很多虽然看起来笨拙,但同样unapologetically真诚的说教和讨论。焦躁而可怜的母亲,神经质且自毁的儿子。多兰对这对角色组合的重复翻拍,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标志。意识形态从来就是表达的一部分,而且大多数时候是作品和观众发生深刻联结的唯一通路。毕竟90%的人看完电影,能总结出来的也就是一句意识形态了。所以喜欢多兰是不需要理由的。看耽美网剧和看多兰,本质上有点像。谁又比谁高贵呢?
我小时候超级喜欢Natalie的 觉得她好有灵性 又是心理学高材生 太合我胃口了迷的不行不行的 可是这些年她的作品并没有多少让我惊艳的地方 演员本身的资源是一方面 可是剧本 节奏 整个影片下来都是这么平淡 甚至连Natalie的对手戏爆发力都不如那个小孩子 我好失望 怎么可以这么平淡 平庸 怎么可以这么隐忍? Na自己导演的作品和湮灭不是没有闪光点 可是她身上那股子倔强劲 在这部里我确实一点都没看到了 只看到释放的情感 却不能感受到剧情里人物的人生过境 可能角色本身也属于很失意的人物 自己的梦想放诸儿女身上 唉 真的 五味杂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