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刻画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农村两个少女的故事。在意外怀孕后,Autumn和她的表亲Skylar在家乡遭到了不友好的对待,于是两人启程前往纽约,进行了一场跨越州际之旅。
第7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提名)伊丽莎·希特曼 第7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评审团大奖伊丽莎·希特曼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下载观后评论: 看了还挺难过的。这世界的问题太大了。时至今日,女性大部分的不自由依然源于对身体之处置的不自由,性不自由、生育不自由、不育不自由,各种非议、干涉、剥削甚或残害,这些烂玩意儿是真的像霾一样弥漫在空气中的。有豆友觉得本片在丑化男性,唉,快别这么说吧,这里集中展演的还只是丑的部分,太寻常了,真正恶的都藏在后面呢。主创们想表达显然不是“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这个意思,而是说,嗐,坏东西释放的有毒颗粒污染了所有人的空气【喂】两个小姑娘都很好,美丽,且有天赋,尤其Autumn的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时刻,表演颇细腻,几有层次感的,这也是主角与观众共同的、真正的疼痛时刻,比前面自伤自残疼多了。那为啥还打三星呢?可能还是因为那个大箱子,的确设置得太笨重了,编剧没gīng住。
我竟然,非常喜欢。这部几乎像纪录片一样的电影,聚焦在宾夕法尼亚17岁少女跨州来纽约堕胎的三天两夜。但我竟然一点都不觉得闷,而是时刻都被抓住,又紧张又担心,女性能够给予女性完完全全的理解和共情。片子完全隐去,甚至完全不打算交代Autumn痛苦的前史。从我们见到Autumn开始,她就是一个一看就非常不快乐的女孩。片子把那些加害者化作几个选择题,但有Autumn那么坚毅的底色做依托,这样的化约丝毫不减弱揭露和控诉的力量。它不只想讲害未成年少女怀孕堕胎的强迫性性行为/性虐待,它想讲这一整个世界对女孩的威胁。把slut挂在嘴边的继父,柜台后亲手的男人,地铁上的变态,大巴艳遇的男孩。“你将格外地不幸,因为你是女人。”最喜欢表姐一话不说给Autumn化妆,也最为勾手指的那一幕心软。
就这么平平淡淡、轻描淡写的讲述了堕胎的全过程,压抑却久久散不去。就是因为太平淡了,没有跌宕起伏,没有戏剧化情节,才真实的可怕。我不认为这是部宣扬女性可以自我决定生育权的电影,压在秋天身上的痛苦和挣扎,并没有因为堕胎而消失,只是通通吸收到了她心里。这次流亡式的堕胎之旅就像那自己随意穿的鼻钉一样,只是一次粗糙的无力反抗,自我消化的痛苦永远在身体上留下了痕迹。问卷和目睹姐姐两场表达秋天情绪的戏就像用软绵绵的锤子砸在心口,无声但痛。从头到尾男友角色的缺失,和只是听到母亲的声音都可以重新振作起来形成鲜明对比。或许只有当痛苦不需要女性自己默默承受,这段经历不再只是一段深埋在两姐妹心里的秘密时,这层不轻不重但氤氲不散的痛苦才会消失吧。未来还有很长的路啊。
8/10,可能期待值摆地太高,但转念一想她是Eliza Hittman,她不会制造什么戏剧冲突,对比市面上的青春剧情片,你甚至可以说她的情节设计平淡如水。在比《沙滩鼠》影像风格更个性化后切入了更多的社会议题。熟悉地怼在脸上的特写镜头也让习惯了无感麻木的Autumn在点题环节流露出了波澜,在哽咽中猜测她的经历。Eliza Hittman将所有的决定都交给主角,不会做出任何judgement,只是塑造出一个个我们自己都可能否认但又无比真实的青春缩影,留下观众用自己的共情来体会主角的困境和方圆世界。依旧期待她能serve属于她的更多风格化的类型片。
挺女孩电影的,没什么浪漫化的处理,更多的是一种状态。开始觉得是给无知青少年拍的一部科普性质的宣传教育片?跟着女孩去打了一次胎。平铺直叙,很无趣。两个百无聊赖的女孩子,去陌生的城市,干的事情没观光客那么好玩,女朋友还够意思。女主角情感不外露,有时看着很老,有时看着很小。普天下的青少年都差不多,很自然地想起过去的某某某,很写实。到后面女孩的无助绝望和疲惫完全被我get到了。街头男孩出现后的三人戏也挺好看,生活就是莫名其妙的,无需多话。总之女导演会拍成这样吧,男人会觉得难以理解的乏味吧。女孩绝对是需要同性朋友的。
有多少隐晦的伤害,被时间和生活轻描淡写的带过,被埋没在不起波澜的眼底。每一个“从不,很少,有时,总是”的问题,看似避开了“是否”的极端感,却让回答者不得不回答的更细致残忍。每个戳中女主内心的问题,都在一步步击溃她。而最重要的是,另一面看,那些能被列出,能被受害者产生共情的问题,它的背后都代表着这大数据的存在。即便讲求男女平等的现在,周围依然存在很多对女性的不尊重和轻视。被习以为常,被理所当然。不止男女,任何人与事与物,有差异,就有矛盾,而自我是原罪。有些暴力,是强制性的思想灌输,是逼迫性的慢性习惯。
从不妥协,很少冷漠,有时面对,总是温暖。希望所有的女孩子都可以平平安安的成长吧。另外真的很惊喜导演没有刻意煽情,就只是单纯的展示而已。从韩国N号房到最近的鲍毓明性侵案件,太多太多的事情了,都说一场性犯罪是全社会的暴力,我想是的,很多时候并不是女孩子反抗振作就可以解决的,就像即使影片中的奥秋试图重新振作开始新生活也依旧被人骂作荡妇一样。所有的事情是她的选择,作为旁人只能做到尊重二字。男性们也好好反思吧,在性关系中女性真的更容易受到伤害。
一次颇为尴尬的观影,期待它的原因除了场刊评分高,还有塔丽娅•莱德的外貌,但正是这种念头让我无意中融入了影片所呈现的“恶意”氛围之中。晃动的镜头、游离的目光,剥离了安全感和信任感。缺位的关爱把少女推向丛林般的都市,但陌生人所能给予的,只是用最简单机械的问题揭开最深刻难堪的伤疤。即使紧紧扣住对方的手,当局者和旁观者的隔阂也难以消弭。最终女主角在客车上睡去,好像一切只是一场疲惫的旅行,只是途中的所有风景都糟糕透顶,让人不愿回忆、疲于忘记。
平缓寡淡却余味绵长,在无法停止的回想中,看到我们真切的生存现状。作为女性活着,从小到大要遭受多少或大或小或隐或现的侵犯,一个口哨的侵犯,家人冷漠讽刺的侵犯,工作中言语与肢体的侵犯,为了生存不得不主动被侵犯,太多也太平常不过了,痛吗?只是有点不舒服。我们就这样始终带着这种隐秘的,失声的,难以言说更无法吞咽的痛感,有时麻木幼稚,偶尔勇敢抵抗,总是只能彼此关爱,也从未彻底摆脱,就这样,飘摇在人世间。
非常多的moody shot: 用手持,特写,浅景深。故事层面,虚化细节,强调情绪。剧本符合三幕式。30min左右,离家去纽约进入第二幕。情节点1表妹知道此事。72min,男生出现进入第三幕(危机解决),情节点2 两人小吵了一架。本片高潮出现在60min左右,问诊室对话,点题。观感就是略显得单薄,剧本要加什么内容,不是很清楚。但是知道有蛮多过长式的(可能对情绪渲染起作用的)镜头,冲淡了影片。
剧情3 女2神颜1=4剧情前半小时有些拖沓,让我快进的想法。这部与小妇人,伯德小姐一样是这几年来政治正确的电影,本身质量也还不错,烂番茄99也还说的过去。不过其中男角色塑造的不行,开始爆口粗的同学,无能垃圾的父亲,变态的同事和最后的渣男一直都在用男性劣质来衬托女性的无能,美好以及女性的苦难是不行的,女权的建立是在两性平等上建立的,可不是那ex的田园女权。不过粉了塔利亚。莱德
叙事上冷静克制,用手持镜头塑造了现实感,多个大特写更是让观众融入主角那迷惘忧伤的情绪当中。点题那段调度最佳,长镜头尤为凸显演员功力。最大问题还是在于剧本,太平太散,缺乏了探讨话题的深度。无论是未成年堕胎,姐妹情,亦或是纽约男子的性暧昧等等,统统刻画得浅尝辄止,丝毫没有突出的重点。和鸟小姐相比还是距离不少,倒是能在独立电影中看到女性班底的制作团队就显得尤为可贵了。
就其作为一部完整的电影来讲,故事未免有些单薄,更像是一条青春教育片。影片用大量的近景及特写镜头,将人物压迫在狭小逼仄的范围内,在蓝青色调为主的画面中,渲染了两个女孩的无力感。堕胎手术之前的问卷调查,"从不,很少,有时,总是"片名以这样一种有意思的方式演绎出来,这是全片最精彩的一场戏,这不就是一个人心理防线被击溃的过程吗!女主的表演也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