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克正在逃亡。夜里,空旷的街道上弥漫着末日的气息,整个城市似乎都在燃烧。麻醉剂在静脉和空气中打旋。他已经从某个“教士”领导的教派控制中解脱出来,决心掌握自己的命运,现在藏身于一家非法T恤工厂。平克寻找着末路之光,但鬼魂始终在他的周围游荡。这部实验性作品以哥伦比亚麦德林为背景,描绘了一个逃离危险邪教的年轻人的故事。
第7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遇见单元 最佳影片(提名)卡米洛·雷斯特雷波
第68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开放电影大奖(提名)卡米洛·雷斯特雷波
第44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新秀电影竞赛 火鸟电影大奖(世界)(提名)卡米洛·雷斯特雷波
《管道》下载观后评论: 这不就是「图片影像」么,实验先锋到开始怀疑怎么进的奇遇单元,这风格就是论坛单元的路子啊。神秘主义符号的那一套,走的还是典型拉美复古风,那燥波色彩和失真的边缘毛刺不能再熟悉了。总结下来就是身处高度现代语境议题下的返璞归真,有诗电影朦胧的梦境美感那股神态了,大抵是没有旁人借鉴的可能性。新晋作者想搞有趣总也避不开过度释义的弊端(可能大部分观众都觉得很懵没法主动介入吧),整个体验挺僵硬的。关于哥伦比亚和弑父的动作隐喻,脱离组织即割断寄托,复仇者的箴言是个体的,也是群体的。不适合放在一天当中作为赶场最后一部观看,精力有限已经无法思考,更何况是这种……音乐真的脑壳疼,脱离电子音效没法拍系列,但显然它是整部影片最有“意思”的部分。—23'SIFF
6.7/10 #SIFF23rd 需要被置入特定语境解读的电影,似乎更适合一个被策展人框定方法论的展览下去探讨。一部分是宗教,一部分是电影自反。宗教部分比较明显,"父亲"称谓,宛如耶稣模样的主角,显灵的故事 (被刀捅之后戒毒隐),只不过信仰夹杂暴力和复仇 (其实也确实如此)。借用Clement Greenberg的现代主义论点,大量镜头关于电影,不仅是放映机/摄像机转动胶片(大量物体的圆周运动,电扇,衣服印花机器,电梯链条,卷铜丝),也关于"被控制的黑暗"与光的生成(仓库里的手电筒)。但是如何整合两者进一步提取,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
这部艺术电影显然依托于极强的形式,但就内容而言,并非匮乏,而是隐藏于略显诡异的富有南美气质的图像和声音当中,既是一个寓言故事,也切中了哥伦比亚诸多的现实问题,比如腐败,偷盗,毒品,邪教等等,即魔幻又现实。作者和片中的主人公是同一的——一个失语者,他像一个循世的流亡者,或许带着某种疯癫,磕磕巴巴地絮语或者是一连串地诅咒(声音的设计),构成了这部电影的镜头语言。他带着曾经哥伦比亚的革命气息,但这革命者显然已经被时代抛弃,他有着波拉尼奥小说中的那种颓废感,骑着摩托车,永远地穿行在管道中。
电影是一条溢彩流光的管道。这条除了「连接」人与人而无其他社会性意义的《管道》被沉溺于自我世界的男主赋予了牵强附会的个人意义。问题在于,管道另一头的我们有无必要去探索这个世界,并尝试与这个人建立连接。我们尝试了,但我们的「实验」却失败了,这种失败似乎是必然的,因为这个人早已把象征「沟通」的《管道》用「白粉」给堵死了。而导演的不自信恰恰源自影像意义的模糊,结尾的文字说明即是证明。证明,电影必须服务于文学、诗学和人学,否则,这些美丽的影像将是一片废墟。
看得想骂娘,每一分钟都在纠结要不要撑下去。可以看出来资金的捉襟见肘,也可以看出来导演的小机灵,在视听方面的小巧思,同时也应付了资金问题。可这些小小亮点远远遮盖不住空洞的内容,全片看下来简直形同我大学同学们毕业两年后凭着热情拍出来的学生作品。最后的字卡简直一泻千里,自己苦心经营去追寻的形式被自己一巴掌扇飞了。我连三颗星都不太想给,全都给了政治环境下导演的表达欲和艰苦条件里的声画小巧思。请你不要再这样拍电影了谢谢。
72/100 #SIFF2020# feels like a poetic sci-fi. wild, raw, and overly symbolic. a student film too much relying on its political statement at the ending. good color and sound design though.
2020SIFF SFC上海影城 #中间大概睡了一共十几分钟。非常WTF的作品,看了半天也没看明白到底在讲一个什么故事。好像是一个瘾君子摆脱他的“父亲”的控制然后又杀了他。有关政治和毒品的隐喻也没怎么看出来。吸引人眼球的是用丰富的色彩和南美民间寓言来解构现实。以及大量的空镜和画外音(真不知道是好是坏)。反正没看懂......期待大佬的解析与自己的二刷。
3.5not my type. 这种non_narrative的呈现方式过于概念化,以至于那些先锋前卫的镜头和配乐都显得刻意。这种电影还是放在当代艺术博物馆播放吧,自有其固定的受众。在电影节看,只能困走一大片观众。他扣了好几发子弹,也没把我震清醒。就像如果Aww,小野洋子有天要拍电影,我真的毫无兴趣。这题材送展电影节,哥伦比亚大使馆勇气可嘉。
可以看出创作者构建一种强形式的感性逻辑视听系统的努力与天赋,我们也的确近乎无目的性的漫游其中,但仍无法满意于信息的获得方式。诸多时候,无论是观众还是导演,大家沉浸的都是轻盈的空壳。片尾字幕卡的注释,成为如美术馆展览作品旁的说明标牌。影像编织愈加同绘画与结构相近,但这绝不适用于整体,甚至是一种缺陷。真正的美学传递,亦包含信息的有效整合与流动。
真的不说人话... 部分影像很有意思 用material possession来拍人,或者也可以理解成humans are no more than their material possessions/functions in a capitalist society 结尾扔灯球倒着走很好 但不知道这一切和那首诗里面要表达的有啥联系
23rdSIFF#抽空了整个思绪,早已无力解读这每一帧都错位的影像,一种逐步朝向机械的重复动作,眼前的一切还是真实-有效的吗?莫名感到一股热流的喷涌,不断注视的那片伤口溢出的"猩红",不断偏移的场景裹挟着含糊的说辞,从未在视点中传达过清晰的消息.-无法沉浸的是游离在每个镜头之外那错愕的你我。
不知所云,结尾为什么一个有毒瘾的流浪汉自称能够拯救恶魔和误入地狱的年轻人呢,完全不知道故事的流向怎么这么不清不楚的。这么无聊最起码也得搞个基才算过得去吧。。这么多大特写和长镜头真太滥用了,只能说导演实在太缺钱了。现在已经没有人这样追求“明显的颗粒感”吧,和主题不符的复古实在太刻意了。
实验性作品,也比较符合拉美地区的风格,隐喻和现实并存,逃离黑暗组织躲在制衣厂,干过垃圾工,也在钢铁厂睡过,偷窃线缆吸毒杀人,同时也认识了同样是一无所有的“复仇”,坚果的流浪汉逃亡之路就像是一面镜子,反映了哥伦比亚底层社会黑暗的一面,在政府腐败黑帮横行的社会里,人们正在慢慢走向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