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片改编自作家杰西·科辛斯基撰写的同名处女作,原著围绕一个无名小男孩在东欧农村躲避战火的经历展开,故事从社会、历史等不同角度,反思与理解边缘人物的荒诞行为。
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 (提名)瓦茨拉夫·马尔豪尔 第24届金卫星奖电影部门 最佳外语片(提名)
《被涂污的鸟》下载观后评论:
【S】[9.2/10.0] 新晋19年最佳,21世纪的《自己去看》 《伊万的童年》。并未接触过原著小说,所以也无法从改编角度来评价本片,但若就事论事的话,电影确实是以一种极度写实,残酷的手法来缓缓唱出这一首属于战争孩童的哀歌。导演镜头下的世界有一种独特的“纪实感”,小男孩既是第三人称的“旁观者”,也是第一人称的“受害者”与“加害者”。这些残酷的影像在不断刺激观众视觉神经的同时,也在暗地里不断堆积,效果即是:在见证了数不尽的“恶”后,最后的那一抹“善”才显得如此珍贵。但客观来说,本片还是有许多可供提升的空间的,其重点在于:电影的侧重点到底是“改编”还是“影像化”。我并没有在电影中看出来那些很明显的,导演自己所加的东西(即改编痕迹),但我也无法最终确定,以后会去翻阅原著查证这一点。

电影令我努力脑补二战对欧洲的肆虐,比疫情对武汉的荼毒更令人不能直视。战士们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烧杀掳掠,就是走到哪里毁到哪里,野蛮残忍试图证明他们做过什么。主人公像无以为家的主人公那样麻木而良善,他就是被涂鸦的鸟,也是不被群体接受的标志,被排挤虐待,被群起而攻之,是没有地位的底层试图找到更底层的流浪者以求证生活的意义。骄傲的欧洲人,曾经的体面是遥远的记忆,战争中苟且的活着,活剩下若有似无的人性,被死去或找一个理由死去甚至是他们最好的归宿,反正怎样都已经不体面了。人民承载了所有国家机器的决策和碾压,而每个民族似乎都难逃此厄运。天空一直是同一片天空,只是早已没有了色彩,人们不抬头,人们是深渊里没有食物的一群鼠啃咬着彼此而已。

以为是环保主题,结果发觉进错片场,哈哈。前四个故事好看,特别是第四个故事应该是片名的由来吧。涂污的鸟放生后被同伴围攻至死,和流浪女被一群叫嚣着她勾引她们儿子的妇女结局一样,活活被捅死,人性的丑恶暴露无疑。这个前后排比象征意味十足。养鸟人选择吊死自杀,男孩想救他奈何人太小最后看他吊的痛苦索性抱住他加快升天速度,或许另个解释他很残忍不救他反而还神助攻。但我还是相信男孩是第一种想法不忍看他痛苦,如果没有善心不会将那些观赏鸟全部放生然后离开继续漂泊。如果影片只是前4个故事那么紧凑,会给5?,可惜后面的几个故事有点冗长,虽说也是反映人性的丑陋但不如前半段那么尖锐。也可能和个人不喜欢那种残忍有关。

黑白电影画面,台词量很少,时长又超过2个半小时,观影过程十分考验耐心。小男孩流浪到一个又一个村庄,经历了一次又一次丧心病狂般的黑暗人性的蹂躏,我几度以为小男孩将陷入死的绝境,却又幸运地重获生的希望,只不过这新的希望总是伴随着下一轮厄运的到来,循环往复。通过小男孩的视角,看到乌鸦啄头、挖眼珠、奸夫上吊、兽交、乃至村庄大屠杀,简直挑战人的心理承受极限,人的生存状态陷入艰难甚至绝望,活生生的一幕幕人间惨剧。在这一对比下,电影中少有的温情就格外打动人,小男孩放飞所有笼子里的鸟,以及最后在车窗上写下自己的姓名,伴随着音乐的响起,给人一种希望、新生之意。

4.5分,其实我个人不太喜欢一部电影仅仅是苦难和人性的恶的样子,可以比较明显一点的哲思性暗示观众可能会比较好些,这点会给影片加分,叙事能力很强,我看到一半才发现没岀现过什么配乐,(好像唯一表现的是手风琴)小男孩的台词也总共才了几句,但是影片当中有一些场景真的让人难忘,导演视听处理能力很强,哪怕是黑白片(当然黑白化处理还有另一些神奇的作用)和无配乐也能使人物形象饱满,特别是小男孩最后没咋说话,眼神行为笑容都挺让人毛骨悚然的,特别特别是在教堂受过一段时间的善待,直接到后来后来越觉得小男孩像撒旦,但是结尾又收住了,感觉这部影片是挺复杂的。

如果离开小说背景,电影本身缺乏一个完整的故事内核,很多情节是碎片的、断裂的,而且人物也是单一的愚昧和邪恶。不过如果结合小说来看,这种影像化的呈现是有意义的,极具冲击力,督促我们去关注小说本身所传递的东西,让历史之后的我们也经历同样的心碎,再也无法回归到局外人的平静和冷漠。“被涂污的鸟”不仅是指被恶意挑拣出刻上烙印的犹太人,也指那些在恶之地狱走过一遭的人,他们再也无法回到从前的人类之中,不论是犯恶的人还是被恶强夺了姓名的人。在这样密集的恶面前,流泪反倒是我不能理解的反应,我感觉自己被直接摧毁。
男孩總是一個地獄走到另一個地獄,這一連串似乎走不到頭的苦難,放在那樣的時代,以及那樣的地方,感覺也沒有太大的不合理。電影有很多尺度大的情節,但也並沒有達到一些人說的重口,在不少地方,導演還是選擇通過婉轉的鏡頭去表達,加上黑白的底調,也讓各種人性奇觀顯得更冷峻一點。每個角色都話不多,每個人都顯得很壓抑。電影裡面幾乎沒有好人,反倒是希特拉的士兵、史太林的戰士,一個放走了他,一個短暫收容了他,並告訴向來逆來順受的他,要學會反抗。本應冷酷無情的戰爭機器,反照出時代的野蠻與人們的愚昧。
黑白电影,台词精简到极致,观影过程很痛苦,不是因为时长原因,而是影片中太多晦涩的隐喻和表征。九段故事九个主题1.死亡(貂)貂被烧死与后面塔尔玛奶奶的尸体在大火中焚烧首尾呼应。2.瘟疫(乌鸦)3.疑心病(猫)4.孤立与殉情(鸟),卢德米拉就像那只被涂污的鸟被孤立,排斥甚至围攻致死。5.屠杀(断腿的马),村民屠杀断腿的马就像德军屠杀跳下火车逃跑的犹太人。6.虐待(狗)7.淫欲(公山羊)8.以血还血,以牙还牙,没有了动物方面的隐喻和表征。9.你的名字和迷茫的未来。
友邻评分5.4,其实我的观感还好,观影过程能联想到很多其他的电影作品。一部命题电影,自古穷山恶水出刁民,边缘人物“不好惹”,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没有绝对的安静之所,就连始终保持沉默的小男孩也会被人性的恶意和伦理败坏涂上剧毒,而变得麻木不仁,只是脏乱差到让人作呕的3个小时实在是太过漫长,情绪没能得到释放。记住自己的名字到底是多么温柔的梗,虽然全程都在觉得小男主肯定是不讨导演喜欢的私生子。
四星半,两周前就看完了,一直没想好怎么写! 昨天突然间有种感觉,一种电影是艺术的感觉。 很奇妙,看了这么些年电影,这种情况并不多见。 影片的结构、色调、叙事的方式、镜头的运用,很冷静的呈现了那个历史背景下东欧人(或者说人)的原罪。 也许导演想告诉我们的是,哪怕是惨烈的战争,也阻挡不了人类的原罪。 导演从一个犹太孩子眼里看到这一切,无疑增加了剧情的冲突,让剧情变得更加合理、直接!
今年的复古浪潮真是方方面面各式各样啊,也是好久没有看到这么东欧7、80年代感的片子了:有耐心,黑白摄影,帧帧美如画;而且这个片子还结构特别干净,文学文本性很强,有关于战争的情感百科全书的感觉;一路在地狱边缘行走,自己也差点掉进去,些许的善意都要看哭了…结尾只是趁爸爸睡着在窗户上写出自己的名字也处理得很好;果然导演说相对于电影他更热爱文学。
3星,还不错,黑白片很有胶质感,影片的故事表达的比较晦涩,虽说显得有点凌乱,但不难理解,主题就是反思战争创伤,小男孩从跟随寄养奶奶,到被巫婆利用,到信仰上帝被抛弃,被淫魔浪女玩弄,最后被苏军教会以暴制暴的过程。是一个战争扭曲人性,压抑使人疯狂发泄报复的过程。 小男孩从被虐者,变成了 施虐者。战乱可以使人变成魔,行为荒诞,毫无理性。
被烧的鼠,油灯,老太大,巫婆,涂鸦,,,人性的恶总是在人们正义凛然的情况下出现,人性的恶行也总是在人群多的一方,压倒性的加在少数的一方,人性的恶,会蒙蔽双眼,人性的恶会欺骗自我,会伪装,人性的恶,是未察觉知的恶披着正确外衣,人性的恶是需要我们活在刀锋的边缘,时刻的警惕自我,时刻的观察自我。。。因它从未远离,也永不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