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罗素(Ken Russell)根据约翰·惠廷(John Whiting)1961年的RSC戏剧改编,原作为阿道司.赫胥黎(Aldous Huxley)于1952年进行的卢丹冤案的研究。 影片主要内容是发生在17世纪法国,个人自由主义色彩浓厚的乌尔班·格兰迪神父(Ur bain Grandier)顶撞到了天主教枢机黎塞留公爵的权威,从而导致公爵和教会开始共谋如何利用修女被“恶魔”附身这一借口来陷害神父,最终导致悲剧发生。 这部电影虽然有很多大胆惊人的地方,但不妨碍其成为英国电影中独特且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影片。奥利弗·里德(Oliver Reed)饰演格兰迪神父和凡妮莎·雷德格雷夫(Vanessa Redgrave)饰演的女修道院院长都表现出色,Derek Jarman设计的片场布景更是令人难忘。 编剧阿尔多斯·赫胥黎为导演肯·罗素这部火花四溅的杰作提供了素材。这部影片描述了在17世纪的法国,修女对主教暗生情愫,这种情绪在修道院中蔓延,整个修道院的修女都赤身迎接主教 ,她们被认为被恶魔附身,但除魔方法匪夷所思。导演罗素称这部影片是他所有作品中“唯一的、而且最政治性 的 影片”,这一对“洗脑”作出清晰刻画并对政教之间的勾结作出描绘的影片被英国电影分级委员会和华纳影业禁放,华纳影业至今仍宣称这部影片强烈不适于公开放映。
第32届威尼斯电影节帕西内蒂奖 最佳外国电影肯·罗素
《卢丹的恶魔》下载观后评论:
8/10。开头宫廷盛宴的舞蹈充满了酷儿气息,一群阴柔的男性画着夸张面妆,随之切换到迫害新教徒的场景,一个酷刑之轮上骷髅内蠕蛆涌动的镜头,景别从小到大,纵深处铅黑色的士兵正在驱赶新教徒们前进;国王同性恋取向的舞蹈和主教的残忍,形成了人格异化的隐喻,他们的专制使大地满目疮痍,腐烂血腥的瘟疫之景弥漫,一名叫格兰迪尔的神父,奋起反抗一心想要拆除高墙的专制国家,意识到麻烦的教会通过一群歇斯底里的修女,指控神父使用巫术和诱惑修女。罗素用愈演愈烈的亵渎、流血和驱魔事件,把场面导向一种无意识的狂欢精神中,结尾神父被一群举火把的行刑者和暴民包围,教士吻完圣经后对神父的同性之吻,被围观的群体嘲笑为犹大对耶稣的出卖之吻,殉教仪式一结束,捍卫公民自由的城墙立刻起爆拆除,淫秽的教徒以爱的信仰杀人,揭示了教会排他性的暴力。

狂乱镜头和活跃调度下的群魔乱舞,令人难忘,癫狂疯魔的不仅是被压抑欲望后的肉体释放,也是为了自保或不可得就毁灭或剪除异己的人性之恶。政教勾结,全是阴谋作祟,一个宣称要自主要自由、不受权力约束的张扬者格兰迪,是注定要被消灭的典型。公爵、新神父们联合起来,打压诋毁男主格兰迪,不仅利用“恶魔附体”的借口公报私仇,而且也消除了一个颇有影响力的人物的势力,为他们自己的上位铺平道路,党同伐异。男主的影响力大小程度与他受难惨死的程度成正比。至于修女们,不过是被蛊惑被利用的棋子,她们被允许淫乱,是给残酷压抑的肉欲甜头,且把污水泼给别人,其中交易,令人惊心。道德败坏、公义尽失、好残喜暴、信仰毁灭,在这样的环境中,恶魔已在卢丹核心中蓬勃生长,难挡其势。(结尾代表真善的格兰迪的妻子只有越过废墟而去。。)

未删减版多出的两分钟确实牛逼,强奸耶稣的戏码真是大胆。与《修女乔安娜》改编自同一历史事件,剧情上《修女乔安娜》是《卢丹的恶魔》的续集。这个故事不同一般的猎巫案,中间还有中央集权国家日益建立和完善之下,与地方权力的冲突问题。路易十四化妆成贵族提供宝血盒子很有意思,显现出他的复杂性。其实他和黎塞留想的一样,但是黎塞留唱黑脸,铁腕手段,路易唱红脸,对地方怀柔安抚。明着同意地方自治自卫需求,实则支持黎塞留削弱地方权力。与《萨勒姆的女巫》相比的话,萨勒姆更强调人性的角力,人对人的迫害,重点在迫害。卢丹的重点其实不是导演说的政治意图。而是视觉和情节效果呈现出来的性的释放、反叛与狂欢。还应该和《在撒旦的阳光下》《穆谢特》《乡村牧师日记》对比,待我看我再说。

3.5.禁忌本身也是一种discipline, 彻底地揭露神性与撒旦本无不同,所谓惊世骇俗也是戳破那些自以为是的权力伪装。每个人都隐藏在虚伪之下,就连Oliver Reed饰演的被陷害的神父本质上也是道貌岸然之人,反倒是Vanessa Redgrave饰演的被“附身”的修女对于欲望与罪孽有着绝对赤裸的坦诚。本片奉献了许多邪典的场面,前身为戏剧更在对白上一直保持有距离的张力,然而比起电影本身的争议与大胆,真正让人折服的还是Derek Jarman独具一格的“premodern Renaissance”设计美学,让所有的场景如同与恶魔沉沦共舞的长诗。最后一幕跨越围墙,Protestant信徒的尸体如同旗帜,人间与地狱也许并无分别。

【8.5/10】荒诞的癫狂,事件原型是法国历史上真实的卢丹修女被恶魔附魔案。在历史的迷雾之下掩盖的是,被迫禁欲进入修道院的贵族少女们蓬勃的性欲,宗教改革新教旧天主教冲突的大背景下的群魔乱舞,宗教假借政治之名对无辜者进行残酷而疯狂的迫害。电影的手法偏向坎普艺术,具有拼接戏剧感与荒谬的非年代感的布景,华丽繁复的服装道具,疯狂而过激夸张的表演,构成强烈而炫目的冲击感。但唯一让我觉得略有不能认同的地方,还是将乌尔班神父塑造成一个完全激进,正义的自由主义者,神圣而可怜的殉道者,而略有粉饰他品行不端,惹祸上身的地方。不过电影也是相当好地还原了事件本身愚昧无知的闹剧的效果。

故事很简单,但是影像很有劲儿,每一场戏都显得张力非凡。从第一场戏就奠定了调性,这是一场癫狂而诡异的大闹剧,而这闹剧背后是对时代和政教毫不吝啬的讽刺。第二幕末开始,有关酷刑的影像注重描绘众生相,用视听上的侧面描写来放大痛觉。然后在第三幕,有关火刑的影像,则以熊熊烈火为前景,飘渺地掠过所及众生的面貌,既宛如属于受刑者的主观镜头,又俨然审视意味颇重的蒙太奇,再次升华了主旨——火焰燃烧着枭雄的躯体,但同时燃烧着众人的灵魂。在终场镜头里,在灰烬中,修女翻越围墙、走向寂静的苔原,试图逃出这一场域;可尸横遍野的旷原又和开场镜头巧妙回环,再一次强调了这个逃不出的悲哀时代。

派对更像是一场淫乱的狂欢,修女们让自己从始至终都爱着虚拟的主,忘记了欲望的释放。有一段神父看到场面后远近镜头调理的特别好,跟我脑中的冲击力是同种感受。比起这些,我觉得全片最佳是众人看着火焰上身,伯爵之友却抱着孩子狂亲一口,大喊能看到亲爹死的场面可不常见。神父也有各路门派,而激进的他像阵风,看似保护众人可早已伤及数为女性。原型的案例反倒在这部电影没什么突出,肉体符号早已超过了原意,戏谑的手法让我比荒诞的剧情还想要忏悔。
颠覆我人生观的电影。根据历史改编,因为权力斗争而冤枉杀死一位神父。虽然神父作风不检点,但另一方面他的确是正义的,真正想保护这个城市。可惜,那个时候没有人可以抗衡宗教的地位。心存嫉妒压抑无比的修女们就成了无辜的牺牲品,集体癔症,其他教父借此机会以上帝之名对修女们进行了“驱魔”。尺度令人咋舌,荒淫至极,疯了,他们都疯了。当大火烧死神父时,城墙被炸开,所有的人都沉默了。从此宗教真正成了他们的镣铐。
第一部肯罗素。肯罗素的风格确实有点像后期的费里尼。但是前者在摄影构图上实在比后者要匠气太多了。开头故意的仰视偏颇的将主要人物置于画面边缘又大肆分割镜头的构图令人印象深刻。运用了强烈黑白对比的色彩,一些长镜头和语言镜头。后半部分为了更加准确描述修女的性压抑用了典型的费里尼是癫狂运镜(虽然他似乎没有学到费里尼的精髓所在)剧本很工整,但是表达欲实在太强。结尾有点反高潮令人失望。
与1961年的《修女乔安娜》同样取材于17世纪卢丹驱魔事件,前者的故事线在本片之后,两部结合着看是不错的套餐选择,不过风格大相径庭,前者的含蓄克制与本片的狂野淫邪形成鲜明对比。公开的驱魔仪式更像是一场荒唐闹剧,神职人员被拉下神坛、一破庄严,状若疯癫,沦为政教勾结的牺牲品,在只手遮天的权力淫威下,熊熊烈火烧不尽堆叠的尸体,这座城一片灰蒙,沿路不知归处。
假借宗教的圣洁名义孽生的相辅相成的权利与性,修女在这里是一种混沌、世俗、堕落的肉体符号,一种由权利和倾向捕获的战利品,个人会觉得前半部分还较为克制的世俗直白的言论与行为讥讽力度更强,高潮部分歇斯底里骇人听闻的渎神行径则因为太过极端与神经质带来一种过度释放的感官与认知疲劳,但能在影史留下这样一场酣畅淋漓的荒谬银趴也挺了不起的…
淡化格兰迪神父与无数女子通奸,甚至在教堂里欢合,让朋友女儿怀孕又抛弃的可恨性。记载中他嘲笑羞辱别人,还极为傲慢,明知道是自己有罪,却仗着人家没直接证据,拿月桂树枝彰显他胜利的姿态。他遭到陷害后墙倒众人推,实际上是平日里作为的报应。电影努力想塑造成正面角色,表现他多么虔诚和无辜,反而有些不伦不类,这故事明明是恶人还需恶人磨!
真是一场荒诞的闹剧,宗教的本质就是政治洗脑统治的工具,什么上帝神呀根本就不会救赎任何人,卢丹没有恶魔没有神,只有无尽的权利斗争。对教会的露骨讽刺,一群渴鸟的修女像妓女一样赤裸疯癫,法国教会内部在处理‘卢丹附魔案’时的腐败和勾心斗角,愚昧的群众把真正保护城市的人送上了火刑台,道貌岸然的神父这类人从古至今都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