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被遗忘的祖先的阴影 谢尔盖·帕拉杰诺夫
影片改编自柯秋宾斯基的同名抒情小说。导演把情节拆散为“伊凡和玛丽奇卡”、“波洛尼纳”、“孤独”、“伊凡和巴拉格娜”、“日常生活”、“圣诞”、“春在明天”、“雷雨
影片改编自柯秋宾斯基的同名抒情小说。导演把情节拆散为“伊凡和玛丽奇卡”、“波洛尼纳”、“孤独”、“伊凡和巴拉格娜”、“日常生活”、“圣诞”、“春在明天”、“雷雨”、“小酒店”、“伊凡之死”、“虔诚的仪式”等11个单元,讲述了主人公伊凡两阙刻骨铭心的爱情悲歌:先是女主人公玛丽奇卡在寻找伊凡的途中不幸坠河而死,后有另一位女主人公巴拉格娜背叛伊凡,故事最后以伊凡死于情敌手下而结束。
本片是典型的诗电影,以独特的风格展现了民族探索生存道路的景象,窥探了民族内在意识的活动和变化。影片以出神入化的方式混合细腻的纪录场面和巴洛克华丽的视觉效果。透过主角情感的引导,漩涡式的叙事方式,穿梭于奇幻真实之间。摄影机像是着魔似地,将观众带进他们神秘的梦境。影片上映后曾遭禁演,但在压力下,随即解禁。
《被遗忘的祖先的阴影》下载观后评论:
在前苏联电影史上掀起了一场“美学革命”。全片的章节布置像是一首民间长诗的影像化,叙事脉络仅仅被淡化为一条粗线:哥哥与父亲的死亡、与杀父仇人之女玛丽奇卡的爱情悲剧、与巫师巴拉格娜的不幸婚姻。运用乌克兰民族文化中的隐喻、神话、符号等丰富的造型手段,以习俗礼仪为载体,描绘了大自然与远古风情。伊万的一生都被死亡的阴影所笼罩,死亡亦被诗化为隐含的母题。人物的对话被最大程度地压缩,而通过民间说唱、宗教祷词、旁观者的窃窃私语形成了一幅听觉上的画卷。全片色彩斑斓,仅有玛丽奇卡死去后的一章使用了黑白色调,代表了伊万的心如死灰。在摄影上多使用仰拍,营造出史诗格局,再加上频繁的快速跟拍和移动镜头,又使影片充盈了无上的动感,彰显该地区的原始活力。伊万之父被砍时,血自镜头流下,再用万马奔腾的蒙太奇隐喻了伤势的严重。

画面的一切纷繁杂乱指向孤独,贫瘠土地开出娇弱的花朵,充斥着十足信仰的世界,故事里的哲学是“红色”,好像油画的画面去刻画一幅再普通不过的平民生活,一场场祭祀和仪式,帕拉杰诺夫创造了独一无二的镜头语言,带来自由变幻的视觉空间,喷出的鲜血化作奔马翻腾飞走,还是停靠在水底仿佛玛丽奇卡从另一个世界投来渴慕的眼神,仰望心上人伊万的脸。那绵延的诗意,富有韵律的激情,季节的流转,耸人听闻的传说,永恒的凝视,在恍惚中游历于现实与梦境,每个瞬间都深深撞击着灵魂深处。比罗密欧与朱丽叶更令人伤心欲绝的是,心上人死了却只留一人独活,白桦林的风雪,枯萎的丁香花,恋人无法相守也永不能分开,抱紧与哭泣,流出的并非悲伤或者喜悦,并非表达,是我的信仰,我跟随夜空中闪烁的星的指引,送给你我的泪水

一部典型的苏联诗电影,除去后半段部分超现实影像外均为地缘叙事,或许是帕拉杰尔诺夫最好懂的作品。1.这次终于看出来了帕爷相比老塔可能略逊一筹的原因:部分情节处理过分的聒噪,本片全片一直在配乐,而老塔总有那么一两处静谧的神迹。2.取材自民间传说原著,保留分章形式,宗教、民俗、巫术与传说等题材大乱炖,雪地的戏份很可能影响了《故事中的故事》。3.目睹逝去的爱人以后切为黑白色调的“孤独”篇。4.个人经历与民族苦难,个人挣扎与民族信仰的结合,祖先在诡影中死亡,揭开阴影祛魅,也不过都是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5.恰到好处的性暗喻。6.Ivan临死前的幻觉之舞段落非常棒,加分。7.他说,在他死亡的时候,要为他披上往日年轻时分他一直穿的白衣。(8.0/10)

8.5。第二部老帕,诗电影,也是美术电影,前15分钟最吸引我的是摄影,而后的布景、构图,无不是绝佳艺术品。镜头和色彩风格还未到日后《石榴的颜色》那样特立独行,比起运动旋转镜头,我更喜欢老帕用固定机位去拍摄旋转;民族风情和宗教隐喻的展现方式已十分鲜明,镜头的凝视与俯视,穿透躯壳直达人的民族根源,锤子与镰刀,前者钉上了不幸的结合,后者割除了肆意生长的自然力量,在笼罩着死亡的悲惘中伊万坚持着呼唤原初的爱恋。“听我说,我刚想起,伊万跟我说过,他死后,要穿着新郎的衣服下葬,当时真让我大吃一惊...”死亡啊,是轮回与重逢,是如此美妙的归途。

人们以为他会悲恸而死,而女孩们把他和她的爱情编成了歌。歌唱吧伊万,就歌唱吧。我会歌唱,但我怕你听不懂。告诉我亲爱的,我为何失去理智。抑或是你把自己藏进白橡树或白杨树里。当我们坠入爱河,干枯的橡树重新绽放。当我们分开,紫丁香也要枯萎。我的玛丽奇卡,你这吱吱喳喳的小鸟,若我们相爱于盛夏那该多好。记住我,伊万,每天至少想我两次。我一个钟头就想你七次,就连苹果树的树叶也为之凋零。我们青梅竹马。我跑到草原上,看见那里有一只小鸟。你现在在干什么,我留着秀丽乌发的玛丽奇卡。哦,玛丽奇卡,我们永远无法在一起。哦,玛丽奇卡,我无法将你遗忘。

无字幕,真正回归到靠画面猜剧情,可以说是观影返祖(默片)现象。谢尔盖的镜头总能把寻常景象拍出陌生感、新奇感,摄影机上天入水,玩成这样,堪称鬼才。色彩浓郁梦幻,伊凡被砍那段负片是否灵感来自法国新浪潮?故事性虽然不很强,但结构严谨,以葬礼起,以葬礼终,且两代人都是同样激情斗殴、被斧头砍死——祖先的阴影。前苏联那片土地是因为冬天太长太冷吗?影像都那么沉重阴郁,板起一张悲苦的脸,没有法式的轻盈。不禁想看看法国人拍这种故事了。哦,也许有一部勉强能挨得上:《祖与占》。

1. 好喜欢,民族的,诗意的,原始的,神秘的,艳丽的,质朴的,疯狂的,深沉的 2. 一些美丽的摄影角度甚至现在还流行着,仿佛在看艺术广告片 3. 小萝莉和小正太都可爱啊 4. 唱圣歌唱得我感觉这个人都升华了(×)小曲小调一如既往地快活好听 5. 忍不住吐槽一下红头巾(。)6. 红色镜头、黑白镜头、白热化镜头(脑子一时短路想不起那个效果是啥了对不起……)
偏爱"伊万之死"一节,内敛而又充满张力,从水底映照出的伊万的脸仿佛玛丽奇卡对心上人渴求的凝视,在现实里永远无法在一起的爱人,穿过幽幽的白桦林,穿过艰苦残破的岁月,最终抵达了青梅竹马之时。这出爱人已死而留我独活人间的老派爱情悲剧,无论被演绎了多少遍,依然具有魅力,绚丽的画面技巧和异域民俗风情为戏增加了许多浪漫风情。
這恢宏的影像民族史詩,精心雕刻的每一秒,不可思議的對於攝像機運動,調度,音樂和色彩的感受和想象力,每一秒的質感(聲音,圖像)都無以復加。太過於複雜以至於除了震撼確實沒什麼能說的,比起塔可夫斯基從頭到尾上帝操盤般的嚴格,帕拉傑諾夫無疑會更寫意和感性,也將詩電影發揮得更為登峰造極。這得N遍,期待一些年後,對電影冷淡後慢慢細品和回顧。
诗电影 民俗/神话 主题复写 黑白与彩色影像切换流畅 塔可夫斯基《安德烈·卢布廖夫》可能参考过这部 桑葚 白桦 运动镜头前景树影大量浅焦 抱下马的晃动加上仰视视点吃苹果 结婚需要戴上枷锁 盖上毯子镜头上移到燃烧的树 「别把火熄灭,让它燃烧殆尽。」受刑被钉在十字架上的画与伊万的脸叠印 旋转 旋转 唯有真爱才能触碰死亡
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老帕此部转型片中可见一斑。死亡的意象贯彻始终,即便这只是如此单纯的故事,一如所有民族记忆中遗留的爱情悲剧,却带有他强烈个人气息。当民族传统的诗歌变为密集的宗教隐喻,鲜血化为烈马,少女怀抱羔羊。隔窗的天使在恶魔的狂欢中,弃绝了这个民族的祝福。不过是幻梦一场,也无怪乎称作被遗忘的祖先的阴影。
我闻着自然主义的味儿就来了,没想到还有惊喜。看镜头与色彩以为是自然主义的赞歌,没想到是对现代性和前现代性的反思与解构。解构的不止是现代社会,田园牧歌也同样被割裂,七零八落。最后,致我们支离破碎的社会主义梦。另外,不得不感慨艺术大国的底蕴。即使苏联被打上再多刻板片面的标签,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也是抹杀不掉的。
传统的故事叙述表达,原本以为又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好在稍复杂些,看起来没有此前看的两部费劲。鲜红的转场,青梅死时追随的白光,妻子出轨时狂风暴雨下暂停的影像,酒吧打斗时过爆与高对比,伊万还是走到了水边,再次看到青梅的幻像,被拉过去后,是满屏红色的灯光。影像表达真的太有趣了,故事也真的太让人犯困了。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