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蔡明亮 编剧: 蔡明亮 主演: 李康生 / 王渝文 / 陈昭荣 / 陆弈静 / 苗天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台湾 语言: 汉语普通话 / 台语 上映日期: 1993-09-10 片长: 106 分钟 / Canada: 127 分钟 又名: Rebels of the Neon God IMDb链接: tt0103935 拿着退来的补习费用逃离压抑的补习班后,小康(李康生)开始漫无目的的在西门町晃荡,偶遇有着另一种身份过着另一种日子的“不良少年”阿泽(陈昭荣),被其吸引,渴望融入其生活。但阿泽只是表面看来光鲜,打电动、开一辆重型机车在街上呼啸只因可以暂时让自己看起来像个胜利者,内心却一样是封闭孤独的。 在跟踪阿泽的过程中,小康渐发觉自己的性向可能与大多数人有别,也发现阿泽生活的单调与苦闷。但好过小康的是,阿泽虽也几乎不知何为亲情,却有“好兄弟”阿彬(任长彬)常陪左右,有阿桂(王渝文)暂当女友,来过“当天和尚撞天钟”的生活。
《青少年哪吒》下载观后评论: 都市面貌下藏匿的心灵写照,饮食男女皆感孤寂,蔡明亮作品里对忧愁的执迷可追溯至此,流入大海前的情绪河口略感生涩,但却可瞥见其发展趋向。熙熙攘攘的社会中,哪有所谓的“为何今天特别衰”,不走运仅因为难觅归属。沉闷感知精神状态,影像里的留白、环境和种种意象凝滞了时间和情绪,衬托此意的重要元素便是“水”,和内心的失语紧密贴合。水具备的条件色,把社会的反映照得通透,宛若污浊、潮湿、流动不定的生活;三次倾盆而下的雨,少年们的心绪随即激起波荡,但皆无人理会,唯有水成了承载青春迷茫的象征。他们盲动、空虚,亦兼有寻求命运流向的渴望,到底水会通向何处呢?结局的门开了,预示着它终将化为水蒸气回返天明,但情感的丧失却已无法挽救。污水回涌后,表层上的污渍再也洗不去;就算啜泣相拥答案也无迹可寻,“我们去哪里?我不知道”
8.5/10.1.第一部蔡明亮。蔡李合作之路的起始,题材源于小康与蔡导相遇之前的混迹生活。在补习班与游戏厅间徘徊的男孩,面对顺从屈服与执拗逃离的道路选择,自诩哪吒转世,但未尝有“剔骨肉,还父母”的血气,而为父亲一记饭碗所击碎。2.小康仅是社会中的无力飘荡者,阿哲阿兵的出现,拓展出另向视角下的生活状态,不同于小康的无为无求,他们追求情欲与金钱,依靠群体取暖在社会拼争,但依旧漂泊无依。3.在潮湿闷热的基调下,一切行为都伴生着燥郁不安,来自洋溢青春下的自由渴求,却笼罩在社会背景的高压闷沉之中,迷茫地自寻出路。思绪仅能为情爱所宽慰,无论来自男女的缠绵爱恋,或隔绝女性的同性诉求,都是真诚而纯粹的心底萌动。4.正如水的四溢,雨水瓢泼冲刷现实,室内缓慢流水的渗透堵塞,流动光阴的停滞,无地去留的未来光景。
蔡明亮的处女作,还没变成后来极致疯魔的装置艺术品,不过已经有很多后来的特点,极简的台词,冷漠的长镜头,但想不到这么好,甚至比他大成后的许多作品还让人喜欢,丰富的视听语言,意象元素娴熟的运用,还有神来之笔的配乐,开头的交叉剪辑就已经足够抓人,整部影片的氛围构建更是绝佳,迷离的城市青春,孤独又无助,水的意象隐喻着情感的无处宣泄以及未来出路的堵死,青年们逃出家庭,背离社会,像是飘在污水上的杂质,无处归依,肉体上的摩擦无法弥补心灵间的沟壑,脆弱、敏感而又充满攻击性,像城市丛林中的飞鸟找不到天空,坠落街市,挣扎着再次飞翔,蔡明亮不执着于这些问题的社会根源,他只是想展示,想描绘。喜欢结尾,老父亲留下的一扇门,小康终究还是有一丝退路,只是城市的冷漠依旧,暗沉的天空逼仄,让人无助。
寻找父亲,发现哥哥。像是《阿基拉》 、《我的邻居山田君》,TVB的《天若有情》都有出现机车少年,河合隼雄更是大谈特谈背后的文化心理。一直觉得作品会着落于两代人的和解,就像李安的《饮食男女》中的那句:“女儿。”或是《还珠》中乾隆说的:“孩子们,回家吧。”结局很真实,但不是我期待的样子。无论任何事都不能叫我的爱与你隔绝。(罗8:38-39)回家吧!让我为你预备一个天上所见过最大的宴席,(路15:7)我一直是父亲,也永远是父亲,(弗 3:14-15)问题是…,你愿意成为我的孩子吗?(约1:12-13)我在等着你。(路15:11-32)不过也是,李靖父子始终都比薛丁山父子“恶父情结”更为强烈,哪吒也是中国文学中唯一的酷儿形象,一直到今天还在纠结其性别问题。
确实不好看,也真的经弹幕指点才看出同性影片的意味,原本还以为就是向往那样的生活想成为那样的人罢了。但还是有很多别致的细节,最喜欢那个常年泛着水波的简陋房子(下水系统有问题)和永远在四楼打开的电梯(电梯按键坏了),是一种带着十足恶意的浪漫。最后一直响个不停的相亲交友电话也不错,把同性片的氛围稍微挑明。不由感到,我们现在的网络交友方式还是便捷了许多……不知道为啥这片子中间好几处莫名其妙的跳接,搞不懂是故意的(不会吧)还是胶片坏了……弹幕说是删节,但从情节来说好像并没有。何况后面阿哲和阿桂干起来的一场戏,旁边还拼贴了电视A片,也并没有被剪啊。另,总觉得小康那种高中生有八块腹肌不太符合人设……。又另,弹丸之地的生活真的好压抑,还好我不在那里。
迷茫的青春少年 对混混充满了好奇 但受过良好教育的他知道通常他们的下场是什么 “同一个年龄段 我在埋头苦读 他们又在干嘛” 因此开始了他的跟踪旅程 他好奇 嫉妒 也瞧不起他们 砸掉人家的摩托车 还要留下“哪吒在此”的名号 迷信的妈妈 奔波劳碌 不善言语的爸爸 虽然因为儿子退掉补习班的费用而生气 但在看到和自己儿子同一个年龄段 曾经打掉自己出租车后视镜的混混们 头破血流还没钱去医院时 还是给儿子留了回家的门 儿子模仿着混混们的一天时 最后只喝掉了饮料 没接电话就走了 我想他应该是回去了 因为他知道 他的归宿在哪里 他该往哪里去。苦闷 猥琐的贝斯 时常被水管道流搞的湿漉漉的地板。青春。同样讲青春 《十七岁的单车》当然也好看 但我更喜欢这部 实在。
第一部蔡明亮,用“哪吒”比喻小康真是无比熨帖,孤独、沉默、羞怯、小心藏起的躁动与暴力,命犯孤星,和父母疏离冷漠(表演“上身”太可爱了),被流放而终日游荡。小康对于阿哲的追逐无关性向,而是对于“在别处”的向往:蹈出规矩的自在与隐秘犯罪的快感。阿哲的家永远无法疏通的下水道,水淹的地板,连着他的生活都像水上行船,他和阿兵、阿桂像是同船摇晃的乘客一样在都市里晃荡,去哪里?不知道。小康最后也不敢拿起电话,没有下文的未来,非常私人的情绪。在蔡明亮明灭不定的光影霓虹,显得随意的长镜头里,小康沉默着就已经能传递出那种有些茫然与不驯的孤独了。致敬了James Dean 的《无因的反叛》。
电影开头就让人压抑到骨子里,几次想盖电脑。小康和阿哲代表了人生的两种困惑。电影后半段有场戏是阿哲用抹布堵住了下水道就为了让水溢出来,他好像已经习惯了在满是积水的房间里生活,一旦下水道通了反而无所适从,坐立难安。高考算是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小康在这个路口迷失了自己,并且直到电影结束也没有找到出口。电影里好多场雨,彷佛雨声才是这部电影的主要台词。这场青春里,看不到奋斗与挣扎,有的只是压抑与彷徨。我此段的状态与小康没两样。关于爱情,阿桂与阿哲的最后的那段对话很有趣:“阿哲我们离开这里好不好?”“去哪儿?”“我不知道。”呵!我也不知道。我怎么可能知道。我都把你弄丢了。
小康像极了王小波笔下的王二,都是拖着感性翅膀飞翔的人儿啊!蔡明亮其实有一双洞悉电影受众的眼睛,他让后来的电影人害怕,他也让电影评委暗爽!西方知识阶层似乎和他达成了一项隐秘的精神契约,他是深谙电影先锋术和实验法的具有独特艺术特质的导演,后工业文明下快速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暴露出的价值观问题显示出了他们成长为一个精神上健全的人再无可能,他们就连对待爱情都直接精简为情欲,这个缺口需要有责任心的导演用真实的影像去为他们填满,蔡明亮看到了这一点,于是便有了我们爱的善于用自己肉体去征服精神上的寂寞和悲哀的生猛少年-李康生
结局看得我焦虑到心动过速(),这种混乱又迷茫的青少年,不是那种刻意的疯狂,而是在逐步建立稳定和合理化秩序的世界当中微妙的找不到北的感觉,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这个阶段其实至今都没有过去,尽管这个看似曾经成功建立了合理化秩序的世界已经开始逐渐崩塌,但loss of meaning和loss of freedom的状况却恒久地存在着。唯一能够找到自己位置的方式竟然是洪流里短暂地相撞、冲突、摩擦,一边由衷地说遇到你真是糟糕啊,一边又抱紧说,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没想到蔡明亮早期的电影竟已如此成熟,精准的节奏和剪辑没有丝毫的多余,特别是并发的几段来回切换,节奏感掌握的相当棒,已具大师风范。才的光影意象的隐喻直白爆裂,直击人心。全片的违和点就是李康生长的有点着急啊,对陈昭荣的暗生情愫总觉得像是老牛吃嫩草╮(╯▽╰)╭ 。陈昭荣略带哭腔的"我不知道"作为台式青春片的结尾显得比较平庸,蔡明亮最后以半掩的门入镜的意思是青春彷徨不如回家?
典型的蔡明亮风格,少对白少配乐,直接切入故事的双线叙事,青少年学生在学业压力下陷入病态,青少年游民在友情爱情中陷入迷茫ps蔡明亮绝对是我喜欢的那一挂的导演,总是忍不住把他和侯孝贤来比较, 同样是善用长镜头,同样的平缓克制,我之所以更喜爱蔡明亮在于二者的题材的区别,蔡明亮往往是小人物题材展现人的内心世界,而侯孝贤更多的是宏大的题材展现大的时代
小康去电话交友中心,交了两百台币然后来到一个不到10平的小房间,这个小房间没有装饰也很空,一张桌子、一张椅子、一台电话、以及一杯冰饮料就构成了这项完整的服务。他可以和电话那头的对象聊两个小时,聊什么都行,聊的顺利就出来见面。在九十年代信息发展还没有像当下这么便利和普及的时候,恋爱,社交,性,大概就是在一间不到10平米的小房间倾注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