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事务所的职员宋哲浩的工资还不足支付交通费,过着悲惨无比的生活。极度贫穷的生活迫使他的妹妹成了以美军为服务对象的妓女。影片通过从朝鲜到韩国的宋哲浩一家的生活,极为生动地描绘了50年代韩国社会的贫困和黑暗,反映了五十年代的韩国在美军管制下的社会生活。这部电影由于思想过于阴暗以及与敌对国朝鲜有关联曾被禁映,多年后才重见天日。
《误发弹》下载观后评论: 无论是为美军提供性服务的妹妹、难产去世的妻子,还是永远喊着要离开这里(也许要去北韩)的母亲,她们几乎都是失语的;而爱恋二弟的护士尽管为二弟提供了手枪作为武器以及那句惊醒他的“无法反抗命运”,但她最后却被写诗的军人推下高楼,甚至到死都是被他尸体压在上身。而前半段一直游荡的二弟由于从军队退伍后其男性气质与这个正在重建的资本主义社会格格不入,直到最后选择了抢劫银行,也从这一刻开始才将镜头推向更为广阔的面向:游行示威、童工卖报、背负婴儿上吊自杀的母亲,当他游历一切后最终被暴力体制所钳制,他唯一的能动性就只有自愿被执行绞刑。至此,宋哲浩才选择将他龋齿拔掉,最后坐在出租车上游荡,医院、警局、家庭都无法抵达。他并不是flâneur,而是司机口中的“窝囊废”——甚至“酒鬼”都不是,因为窝囊废是没有方向的人。
新现实主义技法与日本社会批判电影形态的结合,也是韩国现实主义电影起始中关键的作品,但与同年今村昌平的《猪与军舰》对比就差出太多了,有摆不掉的商业设计(爱情段落)。同样对于二战后社会生活的批评,开头士兵自身只吐槽现在生活,而不去追问朝鲜战争与美军问题就忽略掉了根本,片场爆发直接改写为了单纯歧视与贫困,失掉了根本的探讨,当然这是因为韩国审查的原因,但这样的设计就没有地域性了,悲哀的是,哪怕弱化到了如此地步也被官方禁映。最终到结尾,所有力量才被激发出,前面略显乏味的平铺直叙也在这焕发了意义,抢劫逃跑部分明显要串联社会群像,所以看得到镜头对于路边人的聚焦。哥哥在家庭变故后,麻木失神的游走,脱离了前面现实主义的基调,以完全形式化的主观体验与社会隐喻冲击着观影者。符号虽然浅显,但表意已然足够。
1910-45年日本殖民韩国;韩国战争1950-53年是共产主义和美帝主义在韩国和朝鲜的土地上为各自扶持“正义”,韩国和朝鲜本是同一民族,民族之间开战互相残杀较劲,两个国家只有损伤没有长期福益可言的。这部电影尤其从妹妹从妓的角度反思了日本和美国对韩国政治的影响,女性在这个家庭里出卖自己的贞洁,取悦日本人和美国大兵无疑是韩国战后的伤疤。社会问题例如退役老兵失业在影片里浮出水面。消失的情人,带手枪抢银行的弟弟;兄长的老婆死于难产,兄长牙疼却没钱医治;卧病榻的却想离开老母亲,“我们走”但是去哪呢?传统价值不知所向。影片无尽的失去,压抑,是韩国战后反乌托邦影片之一。
紧贴当时战后反思的现实主义noir,而也因为政治的飘摇而在韩国一度被列为“禁片”,然而现在看来所谓的批判可能还是某种脸谱化的表面,2015年重新修复后更像是一部可以作为fictional ethnography的影像记录。事实上,黑暗与压迫还是一种男性中心的视角叙事,讽刺的是,真正“好好生活向前看“的却是成为美军妓女的妹妹,士兵们哀叹自己是无法瞄准的子弹,毫无出路;而动荡年代的女性,可能连棱角都不允许,在这部电影里她们也是被边缘被消失的客体罢了。躺在病榻上的老母亲的一声声“走吧”,既是对一种对于现实压迫出走的愿望,又是对于分裂故土回归与重聚的哀梦。
真好,除了部分台词过于 뻔뻔해,不言自明不是更好?한 문장: 집안 구실을 위해 일에 지친 장남이 남동생 도독하게 되는 사실과 아네의 사망에 자신이 방황하여 절망에 빠졌다. (notes) 치과병원 (국제, 명동), 가자 가 (할머니, 장맘. 어딜 가? 나갈 수 있나? ), 거짓말→사실, 도망 도중 역사이에 (여자, 시위, 공장), 서울↔해방촌, 옥상, 군인→도독, montage (풍선), 경찰서 남매 사이 디졸브 배치, aimless, 예수의 구원 (할머니, 은행 앞)
这部电影在韩国电影史也算是一波三折。影片的片名明确了一种战争话语的社会隐喻,影片的风格也借鉴了欧洲的新现实主义,在朝鲜战争之后破败的都市空间,废旧的建筑内外堆满了人生存所面临的无法逃避的惆怅和绝望。主人公算是一个小中产阶级,但是他牙疼很重,却没有钱去医治。他的家极端破败,母亲精神失常,天天说“让我们走啊”妹妹只能靠卖肉挣钱。这样的生存空间在当时独裁的韩国是觉得黑暗的,于是被韩国政府禁映。但是在影片制作两年之后,影片被选入美国的旧金山国际电影节,备受好评。这部影片在韩国就连底片都没有了,现在的修复版本来自于国外展映。
字幕不全,但理解没问题。意象丰富,牙疼、一直叨叨要离开的老太太、空间的高低、跌下的鸟食、上吊的母亲,暗示手法运用非常熟练,镜头克制,少有特写,大部分为中景到远景。对当时韩国社会赤裸指斥,展现了美国阴影下韩国社会的压抑,在这样的社会中,人对情感的自然追求都要遭受阻碍,底层人民只能抱团取暖,互相探讨属于底层的人生哲学,情感展现之细腻让人感同身受,我很喜欢。摄影精致,高对比度,画面层次感强烈,很多过曝的镜头反而成了一种风格化表现,这样一看感觉这一代电影的很多理念都为奉俊昊等韩国后世导演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战后十年南韩的无望的社会,难民、贫穷、退役军人、失业率高。这种绝望的环境下沉默的哥哥和恐怖分子的弟弟都是无望的,剩下的出路只有发疯的母亲一直喊着的离开,是去北边吗?;牙痛是不自由,但自由是有代价的,会失去所有的“好”的身份。成为一颗没有目标的子弹,要么碰到什么砸毁,要么一直在飞离开?代表希望的孩子不要?;ps:那是很多招牌、标识用中文;查资料:61年前韩国是世界上最平穷的国家之一,国家奉行事大主义,讨好美国。。。而且存在懒惰?。61年发动了政变
没想到1961年的韩国电影也能这么惊艳有力,前半段比较平和的让你接受,一旦进入到影片压抑就如潮水般涌来,金振奎演的太好了,完全演出了中年男人的无力感,行尸走肉般生活,难产的妻子、抢劫被抓的弟弟、做妓女的妹妹、疯了一遍遍喊着离去的母亲,在经历了一系列打击后决定去拔掉痛了许久的牙,长达二十分钟的镜头让人喘不过气来,最后说出点明片名的台词“上帝把我像一颗漫无目的的子弹发出去”,以“就让我离开这里!”结束影片。感受到了现实主义电影的威力
影片后半段明显优于前半段,朝鲜战后韩国。退伍士兵,哥哥生活贫穷,高失业率,妹妹卖身给美国大兵,自杀,弟弟抢银行,桥下上吊的人,罢工,一群卖报童,发疯的母亲,难产而死的妻子,拔牙。最后一句台词“我们为什么要载这么一个窝囊废?他只是喝醉了。不,他就是个没用的人!他跟那群浑浑噩噩,没有方向的人是一样的。”“上帝把我像一颗漫无目的子弹发出去,我应该在什么地方?什么方向?现在又在什么地方?”
【韩国经典电影100年】第二部:战后韩国社会的无形创伤,和小人物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来自战争和现实的冲击,宛如意外发射而出的子弹,贯穿了这个时代的最后一层遮羞布,就像那止不住的牙疼,总在不经意间让人面目狰狞。他们的身上都承受了太多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就连争执都显得如此无力,最终随着时代一同陨落的,是路边贩卖报纸的小孩子、是颠沛流离的青壮年,也是不知名的边缘人。
这片土地上,百姓哭着못 산다的人生,文艺工作者也跟着哭。塑造典型,再加点隐喻与象征,拼凑出现实的塑像。所谓现实主义,背后是深刻的浪漫主义。流溢出的情绪,拼命拨着观众的弦。谈论现实的作品,其实克制些为好。望着现实做的歌,不是批判,而是孩童哭嚎。但他们却意外地清楚,想去的那个地方,启程奔赴的那个地方,离开此地后到达的那个地方,只是另一个困境与苦楚。因而为悲歌。
带着英语字幕拉着看。这片看着比下女要好。后面越来越有劲。黑色的战后群生像,学习了日本和意大利的很多电影传统(而且二者结合不唐突,用日本人拍人的方式强调片中的闪光点。),看起来相当赏心悦目,更重要的应该是可以看出导演在踏踏实实的完成最初文本方面的构思后,再把一种对国民的“俯视的悲悯”和“平视的相似”这种气质缓缓的加入到影片当中,不会喧宾夺主,味道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