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丁尚彪
导演:张丽玲
语言:日语
地区: 日本
编剧:
类型:纪录片 / 家庭
上映时间:2006-11-03(日本富士电视台) / 2009-11-28(日本剧场公开)
别名:含着眼泪活下去 / 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最终章
用户标签:纪录片,日本,留学,含泪活着,泣きながら生きて,记录片,时代变迁,社会
片长:109分钟
imdb编号:tt1577856
经历了十年动乱,知青丁尚彪和妻子返城回到上海,学业中断,身无一技之长,令他在这个充满变革的社会里举步维艰。在朋友的鼓励下,丁尚彪于1989年6月飞往彼岸的日本,开始了求学创业之路。在北海道的阿寒町,他和一众同胞为了未来努力学习,最后却不得不迫于生计逃离这里,成为一名非法滞留者。在此期间,他的想法发生转变,眼见自己的学业无望,于是丁将全部心血花在女儿身上。拼尽全力打工,只为将女儿送往美国留学。15年的日本岁月,一家人天各一方,辛酸、喜悦、误会、理解,万般情感,言语难尽……
本片为系列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收官之作。
《含泪活着》下载观后评论:
对社会来说,不患寡而患不均是永远的政治正确,贫穷会带来莫大的伤害,但是不公平直接杀死了幸福。蛋糕的确更大了,但大多数人盘里的蛋糕并没有多起来。老丁有一股向死而生的勇气,一种破釜沉舟改变命运的决心,最高赞的短评说十几年的亲情缺位无法填补,的确如此,但我坚信在现在这个绝大多数8090后拿着无产的工资想过中产生活的社会,贫贱夫妻势必百事哀,谁不想父慈子孝妻贤?老丁牺牲了自己和妻子的十年,只为成全女儿,改变家族命运,一个人异国他乡十几年打三份工每天都工作,这份决心和勇气还不让人肃然起敬吗?6070后(我父母辈)的大多数都将养儿育女不惜燃烧自己的青春岁月都视为理所应当,现在时代变了,有人说这是社会进步,诚然,但再也没有人谱写这些让人动容的属于平凡人的伟大故事。

感人是很感人。岔开话去说,除去历史的进程,性格还是很大程度上决定命运,主人公敢拼肯吃苦,头脑也活络。当时知青返城做工人,再过十几年八成也有不错生活,偏要搏命,这是他的个人选择,说为了家人在日本,但是实际上他任何时候都可以回来,只不过选择继续打工,可以挣足全额学费和好几套房子全家移民。说自己是底层人,也多半是在上海朝上看这么说。说到底是一股“不认命”的生命力在推动这个家庭返城后的三十年。实现逆袭了吗?不见得,也许依然是在法拉盛洗盘子,但是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个不认命的人能够做到什么程度,以及他由此失去和获得的。火中取栗,以命相搏,这也是许多移民的选择。肯赌上妻离子散也要为一线生机,不是励志故事,是人间故事。

我不知道一个人的信念要强烈到什么程度,才可能十几年如一日在异国他乡打黑工养家。梦想破碎,身份错位,亲人在大海的另一边,身旁好友也坚持不下去选择回国。只有他一天打三份工,在厨房洗澡,被人打出鼻血,时刻躲避着警察,省吃俭用以至于营养不良,却每个月都给家人汇钱,希望女儿能学有所成,改变家族的命运。虽然是违法滞留,但税一分不少上缴,一开始语言不通,最后却能取得五个资格证书。那几十年,是中国最动荡和艰难的岁月,他赶上了,也许是那时候实在是吃了太多苦,以至于想要摆脱痛苦宿命的渴求太强大,这种忍耐和韧劲,也是中国人的缩影。现代生活发展异常迅速,艰苦已经快要被遗忘,如今的社会还能有多少丁尚彪?

眼泪止不住地流,分别八年的女儿,分别十三年的夫妻,是什么样的爱支撑着他们这样努力向前,相见时的无言,沉默,寒暄和默默搬行李,离别时候的痛哭,擦眼泪,心酸地下了成田站。像极了我们的父母一代,从来没有感叹命运的坎坷,没有说过一句怨言,没有放弃自己的人生,坚韧又有耐力。跨越了时代,跨越了国界,纵然饱含热泪,仍然要活下去。妻子说,十几年前他离开上海,牙齿还没有那么稀疏阿寒町,布伏内地区,住过的镇营房屋,回到原来起始的地方,说对不起学校和阿寒町,人生本身就是这么脆弱,也是别无选择。这只摄影团队,能留下并剪切出来这么多素材本身就值得五星。

可以理解。但没有感动。有些时候,钱和前途,与亲情和爱情,是完全相反的两条路线。你选择了这头,就要放弃掉另一头。但无论哪头顾好了,都是值得称赞的。可是话说回来,孩子的童年是缺失父爱的,妻子15年的孤独也是无法再填满的。孩子没有爸爸的参与,也考上了很好的大学。父亲提供的辛苦钱,真的只能通过15年的背井离乡来获得吗?很多人大呼感动,但我觉得这不是生活中的最优解。而一家人的成功也实属特例。事实上很多人远走他乡去挣钱,家里的留守儿童走了下坡路的比比皆是。一个家庭的凝聚力很少是因为共同的信念,而大部分还是因为在一起。

呼吁恳请广电局国内重映吧 真的想让更多现在这一代看到这样的东西 看到张丽玲和他们每个人的努力 肯定会有很多很多收获的 太棒了 无法言表 每一集都看得很感动 打从心里的感动 好看并且特别有意义 感谢中国团队和日本团队能用心做出这么好的留学日本生活体验的纪录片 纪录片因为真实所以一直都特别喜欢看 贵在真实 这么多年过去能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环境真的感谢款待了 最后 张丽玲太美丽了 让人不动邪念的美好 真正意义上她才是来自中国得瑰宝 张丽玲 感谢 以上

这个真的是靠两代人的努力以及赶上好时代好地理位置改变命运阶层上升的故事啊。但是话又说回来 普通上海人不怎么努力买买房也能达到这水平 哪怕上海农村郊区拆迁户房子现金赔一赔也就到了这个阶层。。我家十八线小城 市中心三套房 要是换成上海人那我都不需要工作在家啃老也和他家这样差不多了? 惨还是小城青年惨。现在一线城市房价和教育资源劝退 已经阶层固化 过了靠一家的团结努力就能够在北上跨越阶层的黄金时期了。早二十年来上海 那真是什么人努力都能过上这种生活其实。
隐忍也许是上一代父母的特色,完成阶层的跃迁也许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与家人的长期分离是为了最后团聚的美好生活,但是十几年过去了,家人还能保持和以前一样的亲密关系吗?有人觉得不赞同,但是如果父亲不下决心,也许一家人一辈子都会在底层生活,到最后也许妻离子散。纪录片讲述了一个坚强、坚定的父亲只身前往异国他乡打工,女儿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在美国当了妇产科医生,对妈妈的描写不多但应该也有不少挫折和隐忍。最后全家移居美国,算是完成了阶层的跃迁。
一家三口就没有掉链子的,坚强,隐忍,聪明,善良,成就了他们。其实老丁这样的虽然日子苦,心里却是幸福的,因为他有奔头,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多干一天就多一天的钱,熬几年就可以团圆,一条心走到底,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信念,年轻的时候往往被未来的不确定性和自身能力的弱小打败。两个人没有一条心走下去的坚定信念,是不会像插曲里面唱的那样的:因为梦着你的梦,因为苦过你的苦,也许牵了你的手,前生不一定好走,也许有了伴的路,今生还要更忙碌。
感人到无法言语。为了让女儿能够有钱出国留学,改变整个家庭命运,丁尚彪在日本以黑户身份苦苦打工,8年后才见到已经可以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女儿,13年后才首次见到伉俪。15年后终于回国,女儿获得美国医学博士,结局完美(别人爱出国管你键盘侠屁事,键盘侠连老丁万分之一的毅力都没有,就别在这酸了)。让我很震惊的就是,这真的是以一己之力,改变了整个家族的命运,这其中的巨大痛苦辛酸让人无法想象。含泪活着,坚强活着,向上活着。
真实世界的故事比电影更有力量,虽然对里面中国式父母的隐忍和付出并没有太多共情,但目睹一个家庭15年的变迁,着实被震撼感叹人性的伟大。1、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点看福原爱的纪录片就深有体会。2、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夫妻高度一致的价值观如同拧一股绳。子女也是,一方放弃就会土崩瓦解。还好最后丁琳没有辜负全家人的期望。感谢那些坚持拍纪录片的导演、摄制组,让我们看到真实而又不一样的人生和世界。
说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的,你真懂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经历过下放安徽又回到上海,因为有朋友写信在那个时代信息不对等的优势已经体现出来了,泡沫破裂后本来连工薪阶层都比不过的家庭依然能把女儿送到美国念书 ,这些东西丁さん就是因为在日本才能意识到,改变后代的命运身为家长义不容辞。虽然不至于落泪但是十分具有教育意义,如果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辙,那就只有努力。因为有责任,所以人才不是只为自己而活,五星奉上。
男主淡眉薄唇一脸薄情,可以对家人狠对自己狠,分割这么多年毫无怨言。对比之下老婆跟孩子的面相好一些。女儿去纽约前后的表现着实变化很大,纽约读书读博工作后知性博学内涵自信了很多。这份淡定从容与由内而外散发的自信是自己求之不得的。像有些人说的,自己做出的选择含泪也要过下去,所以看到他们的两次他乡重逢相遇,并没有感觉特别。片名或者可以改为努力活者,可是范围大了些许,可以再多些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