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人类之子 阿方索·卡隆
2027年,无法解释的原因让地球上的人们丧失了生育能力,19年来没有一个婴儿出生。英国被一种没有前途和未来的黑色笼罩。大多数消极的人们,面对即将来临的人类灭亡,
2027年,无法解释的原因让地球上的人们丧失了生育能力,19年来没有一个婴儿出生。英国被一种没有前途和未来的黑色笼罩。大多数消极的人们,面对即将来临的人类灭亡,放弃了所有的希望,他们藐视法律,肆意抢砸,枪支的泛滥,使得人们生活的城市,变成了惶恐不安的危险地带。此时的英国处于军国统治下,他们将不断涌向英国的移民统统从城市里赶出,聚集到一处专门为移民准备的集中营里。 蒂欧(克里夫-欧文饰)是一个主管移民的警察,面对灰色未来,他最大的乐趣就是去看望躲在伦敦郊外森林里的老搭档贾斯佩(迈克-凯恩饰)。从前的爱人朱丽(朱莉娅-摩尔饰)委托他为一个黑人女孩搞到合法身份证以便安全离开英国,从此,蒂欧平静的生活变成了一场冒险。当蒂欧知道这个叫做“肯”的非法移民(克莱尔-侯普-阿西特饰)竟然奇迹般怀有身孕的秘密后,从之前的身不由己,逐渐变成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一直陪伴着她躲避追杀者和英国士兵枪弹的守护神。 他们逃避追杀来到难民集中营时,遇到的却是更为混乱的局面,处处是反抗者和英国士兵交火的场面。颠簸中,"肯"诞下了寄托人类最后延续希望的女婴。在同样对人类救赎怀报希望的热心人帮助下,两个人成功地穿越了密集的枪火,蒂欧划着小船带着婴儿和母亲渐渐远离所有的混乱。在迷雾漫布的水面上,看到海上不远处的灯火和救船,身中枪弹的蒂欧,终于象所有的英雄那样,放心地垂下了脑袋。《人类之子》下载观后评论:
人类普遍身处的危险往往是电影喜爱的题材,也是观众关注的焦点,这说明危险带来的惶恐总是如游丝般缠绕在人们心间,无法消除。第一个点,朱丽安·摩尔被枪击前后那个不露痕迹的长镜头。这个镜头在技术上的新意,可能需要反复观赏才能领略:他是怎么做到的?朱丽安·摩尔颈部的血浆袋一开始藏在哪儿?挡风玻璃是怎么破的?怎么才能让飞过来的燃烧瓶,准确无误地跌落在挡风玻璃上?第二个点,迈克尔·凯恩之死。这个地方最重要的是情绪,演员的情绪,人物的情绪。迈克尔·凯恩这老家伙我一直都不太喜欢,但这个地方他演得棒极了,而阿方索·卡隆此处的处理手法,特别是他对欧文表演的控制,我只能用两个字形容:对劲。第五个点,是结尾海面上印象派油画式的那个全景镜头,分明饱含着深沉的宗教情感,堪称美轮美奂。

【YVR-Vancity】三星半。场面调度和长镜头大师风范。结尾破旧建筑中犹如耶稣再生,宗教史诗范十足。探讨的内容也非常有意义,在没有了新生和希望后,世界到底会成为什么样子?在一片混沌中是否仍旧需要跛足前行?但可惜的是,故事为了表现主题而在关键点上关于刻意,比如不登木船,比如名为tomorrow的轮船,比如停火后孩子就这么被放走了(是的,在短暂停歇后重回战火是非常精彩的选择,但在前文如此铺垫下很难想象没有一个人,哪怕是大兵,选择作为信徒而去追随),比如孩子名字和母亲名字的选择(claire-HopeAshitey...)...故事本身已经足够感染力,不需要用这些细节去画蛇添足了吧。或者,干脆变成宗教符号集结地也好,现在有四不像之嫌

近四星,手持摄影让观众的视角绝大部分时间里与男主人公保持一致,一同感受末世的残酷无情,战争的惨烈和人性的扭曲。伦敦在政府口中人类文明最后的堡垒,而支撑这文明秩序的,是暴力,是恐怖,毫无半点对人的怜悯与同情。反抗组织fish同样不惜牺牲首领,把孩子(男权假定)作为宣传工具。几乎全片充斥着对难民受苦的展现,而这孩子在战争之中充满了神迹的意味,无论是它的诞生本身还是带来休战的和平。影片充满这欧美白人至上文化,难民问题和男权社会问题的批判,而最后的humanproject,看似开放结局,实则更像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幻想和自我安慰。

有点像另一种意义上的"出埃及记","拯救世界"不再靠上天入地的英雄,而是保留生命的种子。直白简练的单线叙事,纪实镜头盖过了未来时空的科幻感。结尾的那段下楼梯,新生伴随着死亡,如同天堂与地狱同处一镜。在同一个画面中看得见动物性,人性与神性的递进,比前面的长镜头低调却更加震撼。与"地心引力"类似蕴含"生之延续"主题,却用模糊类型片界限的方式完成对人性的考验。迷雾中的"明日号"可能是神的眷顾,亦或是角色超越生命本身,赋予死亡以"来生"或"新生"之意义。"人类之子"穿梭于黑暗之中,"守护与传承"表现得如人生信条般庄严肃穆。

我觉得这部电影的完成度并不高,缺东西。虽说是个公路片的模式,可在技术表现上做的努力要远远多过背景交代和主题探索,对武装冲突的表现要远远多过思想冲突。抱孩子下楼那场戏,看到的时候我在想,同样激烈对抗的背景下,作为一个非法移民所生的孩子,如果她不是人类不育18年后出生的奇迹,而是人类健康状态下出生的普通婴儿,那她还能平息那场战斗吗?我给不出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我觉得这个问题是电影的核心,所有的宗教、民族、人性、生育这些话题都可以在此基础上做讨论,然而阿方索并没有朝这个方向上做表达。

总觉得影片前半小时有点混乱,从朱利安意外的死亡开始觉得精彩起来。对于朱利安的死忙和惊讶,她和西奥明显的感情线才刚开始,就结束了,而且她是一个纯善之人。影片设定在人类失去生育能力的2027年,这时候的世界一片萧索、狼藉,四处是战争、暴乱。看似科幻片,实则映射出这世界上太多的残忍、压制。最后,一个婴儿的出现短暂的消弭了战火。但是,这只是一个象征,婴儿哪有这么大的能力,即便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应该是这世界上真正的善和追逐善良的人们,是唯一的希望。

及格三星给长镜头。真的,生个孩子就拯救世界啦?没有孩子就不好好活啦?人类这么自私的生物,没有孩子也会想到办法把人类文明传承下去的。不仅如此,还会快乐的过好这一生。反正也生不了,不如起来嗨,还不用哄孩子了。不喜欢那个黑人孕妇,大概有一种小年轻自己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儿,就生孩子,孩子也不会好好养的错觉。总觉得对孩子不负责任,连孩子的爹也不知道(虽然这套道德可能不适用那个设定了)。叹气,总之就是不喜欢喽。
宗教色彩浓厚,欧洲难民潮下的末世寓言。两段枪战的摄影长镜头调度没得说,但整体因为长镜头的原因,细节很多地方都显得刻意和不自然。比如逃跑时的各种大动作从来不会被发现,主角千钧一发之时总可以及时脱身(以便开展长镜头逃跑调度),软科幻的外壳下的核心依然没有刻画完全。细节全靠第三者旁述丰满,总的来说除了调度和世界观。整体没有特别惊艳。
希望的弥补会杀死种族的仇恨,末日设定下的人性觉醒也一样感人;长镜头调度真实流畅。可我们的虚空需要什么来补呢…主题音乐有点太高了,前面几次不搭;移民和末日矛盾感觉没建立起来;整体很难共情,除了设定本身以外,没表达什么,也有点没内味儿。整体6、7分,最后伴着哭声下楼梯圣女玛利亚那儿加一星,因为感人。
末日氛围渲染很出色,特别是对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环境细节的有意识描绘,很值得注意。极强的长镜头把控力和调度能力,尤其在第一次树林逃脱和最后交战场景中的连贯展现,紧张甚至恐怖感呼之欲出。这样一种拍摄手法剔除了对战争场面的习惯性美化,没有壮烈,没有壮观,没有歌颂,只有逃生的欲望。这是我更看重的。
一开始以为是《僵尸世界大战》这样的科幻脑洞片,没想到是《TheDivide》那样有科幻背景设定的故事片,直到最后都没等到脑洞,心里有了落差,扣一星。其实是很优秀的故事片,导演很善于用长镜头与视角转换来描述“场面”,进而塑造氛围,片内例子很多,如难民高呼阿拉胡阿克巴游行。地心引力也是他拍的
一对曾经愤青公义不幸失去孩子的中年前夫妻,一个怀孕的黑人女难民,一个18年来人类第一个诞生的孩子,一个妇产科前护士,一个吉普赛女人,还有有趣又深情的老年嬉皮士杰斯伯。故事和细节完美。在政治、宗教、战争之外,人,对于人的认识,这一刻,人类的繁衍本能最接近动物,也最接近渴求的救赎与希望
怪诞艺术贯穿整部影片,暴乱之中不时存在的各种动物比如鸡和狗之类,谈话时飞猪在空的背景,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壁画,男主卧室的政治性质海报等等。在抱着象征着生命的婴儿走过战争中的士兵身边时仍然有人们被机枪扫射而死,对比感强烈。整个故事挺压抑的,结局也没有交代很明确,但是不失为一部好片。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