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德语课 克里斯蒂安·施沃霍夫
由克里斯蒂安·施沃霍夫执导,改编自西格弗里德·伦茨的同名小说《 》。这部二战反思小说是德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杰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时长两小
由克里斯蒂安·施沃霍夫执导,改编自西格弗里德·伦茨的同名小说《Deutschstunde》。这部二战反思小说是德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杰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时长两小时影片,尽管无法完美呈现原著内容,但也剥离出来一条主线,很好描绘了人们的亲情友情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所遭受的扭曲。
《德语课》下载观后评论: 对政权的愚忠很可怖,当他们说艺术是一种病态,大家马上跟艺术家朋友划清界限,多年的友谊也抵不过一幅新的画作必将带来的噩运;当他们说包庇逃兵斩立决,连自己的亲儿子也宁愿被警局押走,有去无回;小儿子学了第一幅画,纳粹党父亲的凶残一分未减,将儿子的手按在烙铁上,滋滋作响。艺术不可以描画痛苦的样子,每个人都要斗志昂扬,哀悼与忧伤都必须消除,党的指挥是怎样,唯一可以做的是服从。是这样吗,没有别的路吗,哪怕对朋友刀戈相向、家破人亡吗。愚忠很好笑对不对,可历史总是不断重演。大人至少可以选择,选择归顺或者抗议,表明政治立场,至少有一条分明的界线。对小孩子来说,反人性、反知觉与反审美,大人之间观念大战的矛盾,以及逻辑的无法自洽,只会令人发疯,或者具备一定领悟力,自行去寻求真正的逻辑与真理。糟糕的年代,只能如此。
出乎意料的好看 因为是讲画家的电影 导演对摄影和美术异常用心 是用作画的心态在设计镜头了 造型构图色彩光影充满艺术气质 虽然电影十分压抑 然而看到的画面依然让人很享受每一秒 看完就迫不及待想看第一遍 人物的服装非常有年代感和质感 明明是在用眼睛看却仿佛手摸在那些布料上 几处海滩上的大广角戏呈现的空间非常广阔 有着打破屏幕 邀请观众置身于同一空间的效果 剥夺人的思想和自由就跟杀人一样邪恶 纳粹不光屠杀别的民族和国家 对内的残害也从未停止 导演在映后表示 现在重拍这部电影是因为德国的民粹主义抬头 让他很担心这个社会的走向 希望唤起人们再次反思纳粹时期并保持警惕 编剧是导演母亲 他也提到改拍成电影难度最大的是取舍 原著作者遗孀看完电影后表示作者如果能看到这部电影一定会很喜欢 @歌德学院
看的时候总是会和无主之作做对比。这是比较详尽的展现了“堕落的艺术”。什么是病态?什么是尽职?导演的美学概念太强了,不论是画家妻子在面对空袭时的动作,还是画家因为“日落”这幅画被带走后坐在沙发上的模样,都能对标到美术作品上。第一个场景宛如耶稣受难图,或许那个时候还在坚持艺术的人们本就该看到上帝或者说本就是上帝。第二个场景有点像圣母玛利亚,也有点像?忘了,应该是看过的那副画作吧。我想,这比所谓大制作飞机炸来炸去好很多吧。细腻,没有废镜头,镜头语言一看就是精心设计的,很多对照。或许,很多东西都是从无声的意识形态开始的吧。
乡村风光和海岸镜头拍得非常美。德语课作文题:“Die Freuden der Pflicht”尽职的快乐,完美诠释了整部电影的主题。以一个远离前线战场与集中营的视角,在看似宁静平和的乡村小社交圈子中展现了二战德国纳粹的高压政策对普通人的渗透和侵蚀,也可视为与《白丝带》在时空上进行了交错的同议题呈现。克制与平稳的叙事导致后期儿子的变化带来的戏剧冲突张力不足,但扭曲的结果本就是一颗定时炸弹,在各种铺垫的前提下并不显得过分突兀。
【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第八届(中国)德国电影节特别放映单元电影 】1)人的意识观念可以是难以改变或服从现实的,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对于某些人而言,战争是无尽无休的。2)电影中,疯子与非疯子,实际上都是错位的;某些反复出现但有不同反应状态的情节,反映出持续性施加影响下的人的应激能力的变化。3)只有绘画和自然环境是多姿多彩的,被纳粹主义俘获的人的精神世界是单调的。
宁静、细腻、对比色瑰丽震撼的滩涂和田野,画面太美。die Freuden der Pflicht和fascistic是Sophie,是规则制度的守夜人。画家、热烈释放欲望的跳舞的女儿、天真幼弱而弑父的儿子是sissi,是娇纵与自由。执着于原著的镣铐导致故事不完整,单调重复的核心人物和生活场景撑不起立体的故事世界,儿子siggi的性情转变与偷画动机缺失。
无疑是一部反思二战的史诗,冷静而有叙事张力的时代悲剧,师从哈内克的《白丝带》,导演不断用充满象征色彩的摄影手法展现折翼的飞鸟和无尽的滩涂,以孩童视角记录那个纳粹统治的年代与对人性的拷问。展现在大环境下极端政治压迫对个体的残害,将这种矛盾集中体现在身为警察的父亲身上,以小见大,突出家庭权利与个人自由的矛盾。
#2020德国电影节 画用来描绘痛苦,也成为电影里每个人的羁绊。二战时的法西斯主义完全磨灭了一个人的人性,而二战后的人又在这样的战争伤痕中继续迷失。美好在那个时代只是转瞬即逝,留下的只有痛苦与冷酷。见证了父亲暴行的儿子,却最终渐渐走上了和父亲相似的道路,也许这就是属于那个时代的悲哀。
故事真的不错,但感觉导演可能想表达太多,电影名、主要内容和情节详略不是特别统一。《德语课》这个名字和电影没有特别大的关系,感觉主要内容非要概括起来可能还是"尽职的快乐"下被扭曲的人,画家Max的戏份似乎偏多有点挤占"尽职的快乐"这个内容。但电影摄影是真的好啊!
就像《白丝带》里的孩子们长大成人,历经劫难与动荡之后,并不完美的传统社会遭到进一步摧毁,父权专制肆意毒害着个体,令新一代怯懦、偏执,无处可逃。即便父亲因社会变革而退场,执掌法律的还是那群盖世太保。若不愿因失望而陷入犬儒,就应该思考历史,不再假装什么都没有改变。
极权机器如滚滚洪流裹挟一切个性化的表达和人性的柔软。建立在践踏弱者基础上和恐惧支配的强权世界如空中楼阁,墙倒众人推。旧机器与新运动都是基于人性的实践,只不过是看用某些人的人性去取代或代表另一些人的人性,看似并无标准。
2019年10月德国刚上映的时候碰巧和朋友赢了的电影票,但是真的不喜欢!不是很能get逻辑的点,以及典型德式的夸张让人受不了... 只是很想回到那个天气转凉的季节,想念那个时候的朋友。
根据伦茨同名小说改编。其在意义与风格上是与《白丝带》是一脉相承的,但叙述远不如后者流畅,锋芒也不犀利。故事的背景放到二战期间石勒苏益格的一个村子,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