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人》为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传奇巨制,罗伯特·德尼罗、阿尔·帕西诺和乔·佩西主演。通过二战老兵弗兰克·希兰的视角,讲述了战后美国有组织犯罪的故事。弗兰克·希兰是一名骗子和杀手,曾经在 20 世纪最恶名昭彰的人物身边工作。该电影跨越数十年,记录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悬案之一,即传奇工会领袖吉米·霍法失踪案,以宏大的故事之旅,展现有组织犯罪的隐秘通道:其内部运作、仇敌以及与主流政治的瓜葛。
第7届美国化妆及发型设计工会奖电影类最佳特效化妆(提名) 第23届好莱坞电影奖年度男配角阿尔·帕西诺 第5届豆瓣电影年度榜单最值得期待的外语电影(提名)
《爱尔兰人》下载观后评论: 伯格曼说促使他拍电影的原因是对死亡的强烈恐惧,许诸多地球上最聪明的那一群人,作家,导演,哲学家,画家,包括马丁斯科塞斯,无论如何他生命旺盛时如何风流洒脱,极尽恣意,都无法避免在死神面前为自己的恐惧、错误、遗憾开脱的努力。爱尔兰人宛如一场为帕,罗,威,乔,马做的生人葬礼,这场葬礼在网飞的流媒体上为我们实时播放,拉着人直视自己将至的老去和死亡。而作为电影里不朽的角色,罗,帕出现在我们这样年轻人眼里的,前一秒是意气奋发的Travis和Michael,后一秒就是当下年迈的模样,十几个小时真真实实地跨越了他们的一生,前一秒还陶醉在宝茜或格蕾丝凯丽的面容里,后一秒发觉这已经是几十年前消失的背影。这是电影残酷的地方,或者说,这是电影展示生命残酷的地方。年轻时死去是幸运的,在那条视子弹为狗屎的穷街陋巷上。
吉米霍法,一个脚踩黑白两道、一手遮天到锒铛入狱最后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这么传奇的一个故事并不是这部史诗电影的重点。主角是德尼罗演的这个“中间人冷酷杀手”的角色,在黑帮盛行的年代,这样一个从不多问、感情冷漠、杀人利索的人,当然最吃得开,但忠诚的一生只落下最孤独的结局。斯科塞斯拍了那么多黑帮片,这部算是最不热血、最怀疑人生的一部,一种老去之后的凄凉和无奈令人唏嘘。电影出人意料地十分幽默,整体虽然是沉重的冷色调,但总体不显闷。另外还有什么比三个影帝再次同台献技更让人激动的呢?帕西诺是火一般的爆裂,德尼罗是化骨绵掌般的逐渐深入,乔佩西则是定海神针一般永远都是一场戏的主宰。可惜“减龄”技术掩盖不了肢体表演的迟缓衰老,忏悔的记忆,伤痕的幽魂,从留开的门缝涌入,模糊了弥留之际的恐惧和孤独。
可能是最好的能用来阐释“木乃伊情结”的电影?减龄特效完全无效而且适得其反,甚至产生了恐怖谷效应或者相当可笑的“演技”,这就导致影片的形式跟主题意外地相当匹配:不服老,不想老……有一些相当精彩的时刻,但其实也没有太必要搞这么长。这个项目十年没人碰太正常了,谁跟钱过不去是吧……把这部片看成网飞的一次下血本的巨额广告或者公关行为就对了,在这个基础上再来谈谈到底是作者性还是任性,是托大还是艺术家的追求才是合理的。风水轮流转,每个人都会被时代淘汰,这个道理每个人都懂,不过几乎每个人都会选择拒绝而已。这部影片恰恰论证了自身的不可能,所以马丁出来吐槽漫威,尽管说得相当在理,但验了货才发现,不过也是一次营销炒热度而已。这么一看,实在是让人翻白眼。奥斯卡要是够硬气就别给那么多提名!
总体4.5星,多加0.5情怀星。老马这次不仅没失手,而且还拍出来新意,不论你是不是只手遮天,时间一到没人会记得你。那是属于那个年代的枭雄的一首赞歌,他们已经老了,有的只是暮年的苍凉与悲壮,更多的是身不由己。乔佩西多年之后重登影坛,举手投足间都是戏。德尼罗与帕西诺依然稳如泰山,无可挑剔。这是算是老马给自己的黑帮片做一个总结吧,也算是给几位老戏骨的一封情书。场面调度与镜头仍如往常的发挥。电影有些地方拍的很幽默,但也有让人洒泪的地方,整体是冷色调,需要慢慢入戏,三个半小时不好消化,特别是众多的人名就很难记,融入时代背景体验会更好。在如今爆米花漫天飞的时代里,还有谁会愿意拍这种片?他无疑是这浮躁的世界里的一股清流。
非常缓慢的节奏,尽管如此,依然被眼花缭乱的人物出场以及穿插厚重的历史场景所迷惑,作为一个外国人,实在有点压抑。不炫技的画面,却暗含绝妙:两个长镜头(从医院长廊走过 突然掉头,用声音代表过程 蕴含着成熟,熙熙攘攘 似曾相识的医院人群, 场面调度的典范)、少量的蒙太奇(一关箱门、一开箱门,牛肉已达商家,不翼而飞)刻意将出场人物的死亡时间标注 停顿,代表一种冷峻,铁打的黑帮,流水的枪。没有什么是值得庆贺的,毕竟晚年不享。弗兰克是与冰冷联系起来的,冷血像一位工具人,无需赘述。为了佩琪可以将毫不关己的人打得满地求饶就是底色,尽管艰难 也有一丝犹豫,但霍法的项上人头 早已挂起,在乘飞机之前。
看完就一个感觉:这些迷人的老家伙还活着真是太好了!!!三个半小时的电影是满的,整部电影不渲染情绪不烘托气氛,平铺直叙地展卷一段黑手党往事,各种影像恍惚间交错,马丁还是那个马丁。一群戏骨表演得举重若轻,节奏顿点稳到飞起,像是一场巅峰盛宴,观众静静地看着,陆续站起,掌声在无声处涌动,澎湃却越发安静,这些人不只是一份卡司表,而是真实灿烂地存在于这段往事里。看的时候特别怕老爷子最后突然煽情走心上价值,一旦将内核掀起,这段往事的魂也就散了,最后留的那道门缝给电影开了个完美的气口。唯一不足的是整部电影中间段剧情粘合度有些弱,但搁谁愿意下这剪刀?是不舍得剧情吗?是不舍得他们谢幕啊!
阿尔帕西诺,罗伯特德尼罗,乔佩西,好吧,三位大神再一次的出现在一部电影里,还能说什么呢,要什么剧情,要什么大场面,二百多分钟的时长,只看他们三个飙演技就够了,其它都是浮云!影片讲述的是美国五六十年代黑帮的故事,类似于<美国往事>类型的传记电影,片名的爱尔兰人不是指种族,是指黑帮所讲的合约杀戮,也就是职业杀手,是特指人群,这里由罗伯特德尼罗来饰演,以他的视角铺开陈述那一段跌宕起伏的黑暗岁月。美国的黑帮电影大多离不开政治,其中有些隐喻不好讲出来的也都是一带而过,需要细细去品味。总之呢,这是一部难得的佳片,毕竟三个老家伙再聚首是小概率的事件了,所以说闲暇之余一定不可错过!
要说没一点失望那是假的。“减龄”掩盖不了肢体的迟缓衰老,如同老马借穷街陋巷“返老还童”重回街头传说的血雨腥风,却将更多思绪停留在了“渐渐死去”的时间洪流里,消失的霍法不再是谜,与之伴随的帮派斗争的上层建筑却永远成为了历史的阿茨海默,阶级友情的坚固纽带是面包与葡萄汁,黄金利益的忠奸博弈是那么言不由衷,命运兜兜转转,当“好家伙”成为了“老家伙”,还未曾与沉淀下的岁月握手就已形单影只,忏悔的记忆,伤痕的幽魂,从留开的门缝涌入,模糊了死亡和孤独,百叶窗后的光晕与战友都不在了,长别离的终了是一场重温旧梦的大眠,老马将手中的枪扔进湖底,为这些枭雄好汉们立了一座碑。
一封写给美国黑帮的情诗和史诗,也是老马丁对上个世纪历史往事的怅惘回顾,或者是满怀深情地一次埋葬。三条叙事线齐头并进,有意混乱时间感,游刃有余的长镜头及转场在维持空间的连续性时竟然参与了时间的切换。精彩的配乐的运用总在电影时刻发生时,唯有在吉米去世时延续到婚礼进行时。慢镜头时刻,每个人的运动都被放缓,影片结束时回味就好像放在尘封相册里定格一张张旧照。纵观整个电影,也才发现碎片所构成的时间、人生和整个时代,挚友、贵人、女儿、女人以及所有的一切都已消逝,那时代也不再被当代记起,原来到最后都是“it‘s here”,这不再是我们的世界。
跟這幾天看的幾部斯科塞斯一樣,看完的第一感覺都是「斯科塞斯真的太會講故事了⋯⋯」,三個小時的電影很難不冗長。Frank的感情線和Jimmy的工會歷史線,從頭到尾交錯再分離。印象很深的是結尾有一幕是Frank去挑自己的棺材,售貨員(是這樣稱呼嗎?)問他‘Are you picking it for a woman or a man?’,Frank說‘For me.’,不知道為什麼從那往後就有一點想哭。‘Everybody‘s dead, Mr Sheeran. It’s gone.’,一個時代過去,時間洗剩溫情和懷舊。
搁置了快一年,终于还是看完了这部200分钟的黑帮传奇。老派的气质,却是史诗的篇幅,这可能是这些老戏骨最后一次汇集了吧,这是一个时代的告别……而大师的匠心之中,结合着黑帮风云和历史波澜,传递出了一种雕刻时间,沉淀时间的气韵啊。从人生的盛年,到人生的暮年,我们应该如何回眸往事呢……被杀,病死,遗忘,背叛,孤独,忏悔,眷恋,无奈……这一切终究抵挡不过时间的洪流,而“门缝”可能就是,我们最后的挣扎与执念吧。马丁老爷子已不需要奥奖来证明什么了,但《爱尔兰人》真的是值得一个小金人……
完美!致敬!马丁老爷子 德尼罗 帕西诺,这个让人犹如梦回教父时代的组合,果然不出所料大放异彩!简直就是现代版的小号教父,即便你对这段历史,这些人物不了解,依然可以被整体庞杂顺滑的剧情推进深深吸引!意大利黑帮的各类性格人物都很完美的展现出来,而且跨度几十年的剧情架构一点不觉得枯燥和流水线!面对利益面前,即便曾经最好的朋友都可以背叛都可以冷血般除掉,这可能就是这种逍遥于法外的组织甚至zz的真实面目,也很少有人能在这个圈子里独善其身、全身而退!完美,9.0
看到大西洋帝国的卡司一个一个出现太惊喜了,虽然jack huston发福了让人心酸…三位影帝的表演简直是教科书,三个半小时不知不觉就过去了,电影中有很多好笑的情节,印象最深的是frank被警察告知律师已经死了,他的第一反应是who did it. 但是好笑也盖不住悲伤,弄潮儿最终都被遗忘了,只有对家人的情感和信仰陪着自己孤独终老。但愿斯科塞斯能够多留下一些经典,给这些弄潮儿多一些的时间,下一辈下下一辈永远都会在荧幕上看到这些曾经最牛逼的意大利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