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要赶往伦敦完婚的凯莉(Margaret Lockwood)因雪崩被困在山下的小旅馆里,偶遇摄影记者康德(Michael Redgrave),两个人因小事发生争执,第二天大家各自赶路,却登上了同一列火车。
在车上凯莉与一名老妇人佛洛伊(Dame May Whitty)结伴,彼此照料。然而凯莉因头部被撞,恍惚中沉沉睡去,待她醒来,老妇人不见了。四处寻找佛洛伊,却不见她的踪影,凯莉只好报警。出乎意料的是同车厢的每个人都说没见过什么老妇人,陷入困惑的凯莉再次遇到康德。康德相信凯莉,也感到事有蹊跷,两人渐渐和好,一起展开了调查。
《贵妇失踪记》下载观后评论:
1.希区柯克即将前往好莱坞前的倒数第二部英国电影,喜剧、悬疑、谍战惊悚与政治讽喻水乳交融,煞是好看。2.将火车空间利用到了极致,并被后世屡屡效仿(如汽笛掩盖话语、车窗划字、过道行走与窥探、翻窗爬到隔壁、行李车厢缠斗、道岔转向等)。3.前段喜剧尴尬美学,片中则拿精神分析开刷(一如Froy之名与不断以科学之名强行将一切解释成女主的大脑-心理问题),尾段枪战略潦草。4.只为明哲保身而说谎的大部分局外人、只关心板球比赛并倒光咖啡糖块模拟解说的两男、搞外遇又坚持举白旗的蠢货等角色均暗讽英国的绥靖政策。5.大变活人的箱子旋转门与逃脱用的活板门 礼帽中围观的兔子,被缠成木乃伊的“病人”。6.掐脖手和作为麦高芬的旋律暗语。7.又见希胖的无辜卷入阴谋之人母题。8.节约成本的特效拍法:远景为微缩模型,窗外景致为背景投影。(8.3/10)

处处是英伦味道,表现手法非常高级。大量英式幽默的欢快垫景之上,任何对轻松诙谐气氛的搅扰都会激起观众自发的紧张感,以至于当画风突变之后,连火车鸣笛都能联想到女人的尖叫,乘客僵硬的笑容更是让人感到后背发凉。人物的表现同样充满英伦特色,对偷情男女的第三视角揣度与第一视角自白,和对同性暧昧的隐晦暗示,还有对年轻女性肢体的窥视般的快速镜头捕捉几乎已经达到当时对情色的最大限度表达。后三分之一部分的剧情走向充满了不和谐感,显得十分刻意。但考虑到影片的时代背景,战争年代下互不相识的英国人众志成城一致对外的场面非常振奋人心;而在战争中,即便是相同的行为,我方总是代表着正义。这一部分更像是对战争寄托了美好的愿景。相比起后来在另一片土地上诞生的故作惊险高度同质化的产品,这部全英式的作品不够克制,但充满诚意和才情。

如果把这部电影比喻成为天生骨相好、五官精致的美人,电影的色彩画质风景则像美人脸上浓妆艳抹一样,可有可无。每个人物都太有意思了,先是隐藏在家庭教师角色的可爱特工老奶奶、时刻只关注板球比赛的英国男人、心理分析师的犯罪头目……都是这个电影的结构,支撑起电影的形和内容。像是建筑里面的地基,地基打造好,才能塑建筑的形。观影过程中,情绪完全和希区柯克企图引发的情绪一模一样,先是是否真的有失踪老太太,再是找到失踪老太太,最后如何躲过被抓捕,情绪强烈波动甚至激动。今晚听了李厚辰关于这部电影的评论,这部电影是在二战背景下创作的,对希区柯克的敬意又多了几分。李还说电影里面犯罪头目运用心理分析解释女主角的幻觉,是希区柯克对当时流行的心理分析的戏虐,这点我保持怀疑态度。毕竟,评论容易过于自由与放大。

希胖的悬疑电影里较为平庸的一部。从开头不知所云的喜剧片(歌舞片?)再到希胖惯用的悬疑伎俩,话锋一转成为了谍战片,然后成为了又搞笑又激烈的枪战动作片,最后又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爱情片。前半部分的引进有些无趣,和后边没有太好的衔接,后半部分悬疑的结构显得有些莫名其妙,政治上的隐喻也暗含不够,修女悔过以及火车突然停下来和弗洛伊老太太的梗更是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但希胖还是那个希胖,火车的急驰而过快速镜头以及在车厢后半部分玩了一把马戏团和魔术师的道具,非常有趣。希胖的女主角总是前半段非常神经质,后半部分却展现出女性独有的细腻敏锐和勇敢。前半部分乍一看以为又是心理学范本的电影,但是到最后却发现就是比较平庸的悬疑和谍战…有一点点失望吧,大师剧本应该再仔细斟酌一些,显得虎头蛇尾了。

所谓的希区柯克惊悚六部曲就是指1934版的擒凶记、39级台阶、间谍、破坏、年轻姑娘和贵妇失踪案。这部我最后看,但确觉得是最好看的一部。之前在白朗宁观点中,目睹了michael redgrave的touching演技,没想到在这部片中可以看到他的另一面:年轻、幽默、勇敢、会使小把戏(逼女主角打电话给经理改变主意...)、偶尔又会有些小紧张(在明白女主角是回去结婚的时候),在好莱坞巨星盛行“只演自己”的年代,他的逗趣演出多少让我眼前一亮。更何况这是他第二次出演电影,之前还只是个舞台剧演员。cc附带的评论片也指出,同样是舞台剧出生的laurence oliver就绝作不到这样。呵呵,基于l.o.在多部剧中的夸张的戏剧表现手法看来,的确是这样。

我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前25分钟和希区柯克后来惯常的单刀直入的方式差别很大,我也和大多数人一样认同那25分钟里铺垫的一些东西还是很多的,但是25分钟的确还是长了点,至少能剪掉7-8分钟吧,或者把可爱的老太太再铺垫一些,开始出场我还以为她是个路人甲呢。后面的剧情,希区柯克的标签已经出来了,就不用赘述了,是值得一看的那种。当然早期影片么,肯定有一些明显的漏洞瑕疵什么的,比如那一帮“带刀侍卫”就摆不平这七八个人一两条枪,比如那个假修女就因为是英国人就忽然撂挑不干了,还有那两个明显笔墨过多的看球者,可以宽容了,我们主要是看主线抓重点,呵呵。结局不错,大团圆啊,喜气洋洋的。 还有就是,迈克尔·雷德格瑞夫,爵士,好帅啊!

这是我看过的几部希区柯克里最清新可喜的一部电影和一对有情人!至少他们没有一见面就突然拥抱亲亲。女孩子动鼻子动眼和记者互动超甜!和《歌厅》一样在小事件中暗藏大局势(比如不同的语言),不过没有《歌厅》那样明显的阶级性和背后的沉重质感。很喜欢这个故事,在本来通往乏味婚姻的旅途中闯入一个阴谋,参考《后窗》;喜欢一些细节——一个陌生人如何让你记住她:共同抱怨楼上的噪音,一个百万墨西哥人喜欢享用的茶包,用手指在车窗写下自己的名字:和joy谐音,这些痕迹转瞬即逝,但也只有“seeing things”的女孩会有这么美丽的缘分吧!对英国的调侃贯穿始终,开头还有一些像默剧的小玩笑。
用轻喜剧的形式上演了一部悬疑谍战剧。第一幕的群戏建立了众多丰富立体的人物,且最后的激战过程显现了每个人物身上的隐喻性。第二幕主要是女主行动推动剧情,“精分”和“循迹”由于大量细节铺垫而模糊不清,因此悬疑氛围浓厚调动了心理节奏(前期作品中除《蝴蝶梦》第二部不会感到无聊的电影)火车轨道和眩晕状态的叠化惊艳也颇有几分表现主义的感觉。第三幕的枪战戏跟闹着玩似的真是出戏,结局还是不变的合家欢:)但政治影射实在太犀利了。
本以为是暴风雪山庄,结果是全员说谎的东方快车(到后面才知道旅馆并无废戏);Froy 众口铄金→本以为是心理悬疑,结果是推理 谍战 一点点爱情。开头的长镜头有点像用微缩模型特摄?扒车进包厢有点意思。魔术师的道具不错。男主拍脑袋就能想到掉包的计策有点太强了?牛津打哈佛。曲调就是麦格芬,也解释了为何要扼死楼下歌手。最不能容忍的都在停车后:枪战太儿戏,车上持枪敌人怎么办,这么简单就能脱逃吗没人封锁路线吗。
一群人都否认一个亲眼目睹的事实足以让个体陷入彻骨的迷惑和绝望,这点算是这片的核心了。有意思的是,片里那一对英国傻萌中年哼哈二将其实特别抢眼,在两年后的《开往慕尼黑的夜车》里,他俩扮演了一模一样的两个角色,也是在纳粹德国的火车上谈论板球,稀里糊涂地给男女主角添乱,在最后也和党卫军枪战一场,也大受欢迎。他们在随后的十年里,出演了一系列把板球和纳粹烩在一起的片,直到其中一位在1952年心脏病发作去世。
如果后面不是的神转折可能会给五星。男主的出现跟案件的原因一样奇怪…就算一直模糊地暗示政治。神转折把我心也带走了,还不如像三十九级台阶一样直接告诉是间谍好了…或者也是跟时代背景相关。真是古早的味道,开头差点以为是默片,妆容也相对夸张。谁能知道是个hd意外是真的好笑哈哈,前段的英式幽默,是看过的希区柯克真的好笑的哈哈。没想到是这种失踪,实在的trick。拍摄省成本真是各种花招,部分镜头也是很拼。
相当好看!不知不觉全片就看完了!不愧是火车戏,真的是经典的时代密室啊,一帮英国佬讽刺起自己来也是不遗余力,什么因为是下午茶时间所以所有英国人都在那,靠,结果还真的就都在那…Gilbert真的是老片里少见的帅气又可爱的男主了!真的是第一眼开始就令人心动啊!从他开始陪伴女主角调查真相开始,我作为观众就得到了无与伦比的安全感…最后他了然地坐进车里与爱人拥吻,哇,我的少女心
以欧洲间谍为背景的悬疑片。列车上被牵连的乘客们对这一出绑架案的反应又构成了一出战时政治讽刺片:有粉饰太平的伪君子,有奴颜婢膝的“和平主义者”,有拿钱办事背叛祖国利益的人,但最终还是以“英国人”的共同身份团结在一起。还有对英国人生活习性的吐槽:“只要在下午茶时间去餐车,就能在那儿找到车上全部的英国人。”不过英式爱国主义教育氛围还是浓厚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