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双亡的忠良(张国荣)投靠嫁入庞家的姐姐秀仪(何赛飞)时,处处受到姐夫的挤兑和侮辱,一怒之下用鸦片毒废了姐夫,逃到上海后,阴差阳错投入黑帮头目大大门下,成为利用色相勾引富家太太上钩再勒索其钱财的“拆白党”。
庞府老爷死后,大小姐如意(巩俐)被立为主事,为骗庞家财产,大大命忠良回到庞府引诱如意,岂料两人日久生出真情,不忍再欺骗如意的忠良独身返回上海,而如意也被大大接到上海,眼见了忠良所从事的“拆白党”勾当,心生死灰。
第49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陈凯歌
第33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 最佳男主角(提名)张国荣
第1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提名)巩俐
《风月》下载观后评论:
原来陈凯歌20年前便这么病态文艺。这片大意大概是他从小被人玩长大玩别人,悔悟后她不要他了他就毁了她。她没人爱爱上人又被骗还自困牢笼抽身不得。张国荣的美好在于能把个十足渣男演得那么惹人怜爱,端午这忠犬又迷失自我的人设本应讨喜却演得像个跳梁小丑般讨厌。总之可能是个禁毒宣传片吧。还用了性和伦理作为夺人眼球的元素。开篇的小如意瘆得慌,很有古早时候日本片里中国人的怪奇劲儿。小忠良颜真好看。林永健和张世傻傻分不清楚。40岁的张国荣比31岁的巩俐显嫩!不过都比33岁何赛飞看着年轻。但何赛飞角色完成得好。另我对男女平权没意见,可真理解不了一女的为了和男人搞先和别人试水的举动,也不怪爱的人不爱你爱你的人要疯。做女方的又要不了多少技术含量。免辩。光影和韵味还可以。也有些许值得深挖的内涵,只是演员选得不合适,实在可惜。

“想看”的第十一年。第一次见到这部电影是在楼下的一个DVD出租屋里,和索多玛放在一个册子里。想必那个时候看不一定能领会到它真正的风采。舞台似的布光,大多是近景和超近景的面部特写,强烈的表现主义张力十足,甚至不在乎多几个可有可无的镜头,因为陈凯歌造的每一个“景”都太美了。江南大宅的阔绰繁复、陈旧凋弊和上海犬马声色、险恶江湖之间的映衬,时而阴森幽闭,时而富丽暧昧,杜可风的摄影功不可没。一些故意倾斜镜头(木马上)和追随镜头(进祠堂里)要么恣肆要,要么诚惶诚恐。鸦片膏子氤氲出贵族的奢靡和没落,祠堂里是满的,舞池里也是满的,时代恢弘,什么事就要发生了,陈凯歌实在擅长营造这种巨变紧张氛围。最爱藏书楼的追逐戏,背景音里有绕梁三日的做法声,像是鼎盛时期的昔日余晖困在此处,哪管物是人非。周野芒的大少爷实在太厉害

杜可风啊杜可风 镜头下的旧上海也如此风韵十足 对着鱼缸拨弄头发的舅少爷 什么是真正的眉目如画 每一个表情都是一幅画 精美绝伦 美到每一秒钟都要反复斟酌慢慢品尝 看哥哥演戏真的是绝顶享受 眼神 表情 侧脸 神色 背影 就连步子都唯美 人物塑造的足够饱满 说国语也绝顶好听 太喜欢每一部里对着镜子整理衣装头发的哥哥 这个动作简直就是量身为哥哥而打造而存在的吧 除了阿飞最后伟仔的独角戏以外 无人能匹敌 端午的角色也塑造的很立体很完整 巩俐周迅何赛飞都很棒 虽然在哥哥旁边便黯然失色了点 总觉得菊仙比大小姐更适合巩俐一些 其实看着他们一路的作品也真的感受到时间的沉淀 这部在我心中绝对是满分的作品 旧社会大家族的风雨飘摇 爱情对人的成就和毁灭 都刻画的入微 我不懂爱 我不能爱 我说不出爱 但是 我爱你。

灰色的基调,变态的社会背景,阴暗的成长环境注定了悲剧。忠良本是个纯真的男孩,却被自己的姐姐姐夫害了,害他失去了爱人的能力,害人终害己,最后不得善终。他和如意相处的过程中没看出多少对如意的爱,可能只是不忍心欺骗这么傻的一个乡下姑娘,倒是天香里的那个有夫之妇他肯定喜欢过,可惜性情刚烈自杀了,最后他只有如意了,结果却发现她要嫁人了,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让他无法接受,于是想要重蹈覆辙毁了如意,最后后悔却来不及了。。。整部电影的最大赢家就是端午了,从懵懂的小跟班到情窦初开的年纪,再到后期的反抗、黑化,一步步走到了人生巅峰。电影很沉重,尤其是张国荣的角色,只有开场的时候笑了,以后的人生路就越走越歪,心理越来越扭曲,从头到尾都压抑的不行,看到张国荣哭就会感到心疼,他真的是位不可多得的好演员,可惜了

电影衔接得不太好,不知道是情节安排不合理还是节奏不太对或是其他问题,总之看下来就是有一种我暂时还形容不出的怪异感……有一些场景让我感觉很迷糊……我认为这可能也是抓不住观众心的原因吧。我看时并不很能沉进去,对整部电影是有些失望的,热情减退,但不可否认的是演员们的表现力都很强。哥哥永远是心上的哥哥,我见他哭,见他痛,见他捧着玫瑰……只能惊叹。光论电影内容的话,我的感受就是:眼见一朵玫瑰枯萎,落在地上。接着是另一朵,另一朵,再另一朵……淌着血流着泪,而它们本不该是以如此鲜艳夺目的方式逝去的。遭受过的或还在遭受着的精神摧残,无尽的空虚与折磨。所有人事,所有情愫,循环往复。是谁说过的来着……从前有过的,如今还有。能发生第二次的事情还会发生第三次。红尘滚滚,一言难尽。

#?影荐#花了两周时间陆续看完了陈凯歌导演的早期作品《风月》。陈导的作品极具自我风格,杜可风的摄影更是让片子质量如虎添翼。民国年代暗黑压抑的中式美学,开局半小时看得不知所云,就像鬼片一样恐怖又压抑,分分钟想放弃。过了一周,今天一口气把最后半小时看完,这个畸形的封建大家族造成的悲剧,人物心理扭曲,张国荣和巩俐把爱和不爱演绎地细腻有条理,尽管他们都死去,让观影者沉浸在悲伤揪心的情绪里难以自拔。耐心看到最后立刻明白导演的电影逻辑。本片还有年轻的周公子,这貌似是她第一部电影,满脸胶原令人怀念,下巴尖尖炯炯双眸,眼泪成串好不可怜。周公子稚嫩但演技绝不青涩,每一滴泪每一个眼神都恰到好处。何赛飞颜值巅峰期,把疯癫畸恋的姐姐演得很好,忍不住让人骂娘、打他那种的变态。

目之所及 陈凯歌美学大野心最澎湃的一本 但年代和乡土的局限 说穿了还是对意图构建的美学一知半解 王安忆的象征文学加成到一块 都远不如开篇15分钟杜可风的运镜曼妙. 风月似鸦片 有毒有瘾 认真调情认真爱恋 那是古典时代的奢侈 一个是今生只想亲姐姐 一个是为姐姐可以不做男人 而姐姐是为了你我跟端午试过了的断然不想做姑娘. 上海是男人的天下 玲珑七窍心却只产在江南的小镇 除了江南庞氏这四个媚俗惨白大字 最不堪忍受的就是硬塞进的北京美好畅想 尤其是让张国荣去念那一大段. 选角则是自以为是的傲慢 巩俐满满大妞味儿 不如何赛飞姐姐精致远甚 所以张国荣怎么可能会爱上 童年那个光脚的精瘦灵秀妹妹倒有可能
整个电影的氛围好像从开始就沉浸在鸦片烟里一样,人物角色都特别病态。每个角色的感情诉求都像烟瘾发作。清末民初,这种“苟延残喘”的大家族旧传统为什么被革新派口诛笔伐。传统的“美”变得鬼魅一般,只让人触目惊心罢了。巩俐真的厉害,大小姐纯情脆弱自卑她真的演得绝妙啊。所以忠良对黑社会大boss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忠良和天香里妇人还有大小姐之间到底属于什么状态的感情羁绊?为什么吴大维演的留日少爷非要娶旧式太太?(不是我问题多,是真的很难理解)老哥最后回来那段混乱中告白真得演得太绝了!全篇过于颓靡,看得不那么舒服。说是cult片是真cult。杜可风真好啊。昏暗恐怖中都不失美啊。
导演居然是陈凯歌。和1993年的「霸王别姬」比起来,差远了。原本是因为周迅而看的,结果是张国荣和巩俐的爱情故事,周迅不过是上海滩上的一道艳丽过场罢了。“拆白党”的小白脸和江南大户小姐的爱情孽缘。看到最后,我却没有来的喜欢庞端午这个角色,从近亲的过继、到和姐姐的乱伦、直至成为面不改色可以独当一面的当家人,他一直不被爱、但是却又一直甘心被爱所利用。庞端午的形象,才是我们大部分渴望爱却又得不到人的样子。故事结局有几分「胭脂扣」的意思,巩俐最后因为鸦片而和哥哥一样沦落致残。而她心爱的男人,早已被枪击毙,死在了码头某个不知名的黄昏。
#在新型社会中,浪子的人性苏醒,而他终于渴求得到一个传统女性的心,这时他从西装革履换成长袍马褂;在新型社会中,一个唯唯诺诺的男佣人的男权意识苏醒,让他成为传统家庭的统领者;无论是新型社会还是传统社会中的女性都成为男性的牺牲品。这个故事有种古希腊命运悲剧式的意味,宿命与轮回似乎怎么也逃不脱,卑微的人所得到的奢华必定是短暂的,结尾处的开始一定不是终结,而是一段新的悲剧的起点。影片的影像很棒,无论是场景设计、布光、构图、服装……都很精准,共同参与叙事,很有力量。
“你知道这十年,外面发生了什么事吗?你知道吗?苏俄革命……世界大战……北伐……国共联盟、列宁、孙文、打倒列强……自由恋爱、男女平权……年轻人流血不流泪……这些你都知道吗?北京的女学生,穿着黑长裙,上衣短短的,腰身紧紧的,手里举着小小的纸旗,走在那宫墙下面。那墙是红的,又高又直。两边全是一行一行的垂柳,飘飘拂拂。北京的天,又高又蓝,紫禁城的角楼是金的,白色的风筝飞上天,越飞越高,越飞越远,看不见了!……你真的想永远呆在这儿吗?”
陈凯歌是被张艺谋附体了吗,那么喜欢拍人走路?而且几处展现人物心境的时候真特么像鬼片。拍得也挺作,要么特写手持推推推,要么人物从阴影中缓慢抬头或侧脸。张国荣真是难得在镜头里不那么好看,导演想把他拍得像情感猎手感觉也操之过急,额…不如说整个片子除了一些镜头其余看起来都不太浪漫。再就是结尾,莫名其妙以三人童年同框镜头收场,也许是想表现历史的宏大和三人之间的羁绊?反正一点感觉没有。奔着周迅来的,结果看了个寂寞。。。
《风月》真的是要看好几遍才会懂(而且年纪越大感触越深),最早看的时候年纪太小,以至于不明白陈凯歌的野心,只是觉得画面拍摄的很阴暗特别像是恐怖片,其实这个陈凯歌原创的剧本要隐喻的东西太多了。也许大家都冲着张国荣和巩俐的再度合作来看的,但是就演技而言,《风月》我个人觉得反而是女配何赛飞演得最好,那种姐姐偏执癫狂的分寸感拿捏的最到位。PS:忠良不忠良,如意也活的不如意。周迅一句对白都没有,却和哥哥来尬舞了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