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郑少秋 / 徐少强 / 高雄 / 陈琪琪 / 刘兆铭 / 徐杰
导演:谭家明
语言:粤语
地区: 香港
编剧:谭家明 / 刘天赐 / 卢自强 / 黄鹰
类型:动作 / 爱情 / 武侠 / 古装
上映时间:1980-08-14
别名:The Sword
用户标签:谭家明,香港,武侠,郑少秋,香港电影,1980,徐少强,香港新浪潮
片长:85 分钟
imdb编号:tt0080958
剑术名家花千树(田丰 饰)所拥有的“寒星”和李驀然(郑少秋 饰)手中的“齐物”并称江湖中的两大绝世名剑。李驀然一直想要找花千树一决高下,然而淡泊名利不喜纷争的花千树一直都躲着他。某日,李驀然偶然之中遇见了花千树的女儿花盈之,两人之间产生了纯洁的感情。
陈琪琪是李驀然曾经的恋人,如今已身为人妻,然而心中依然留存着对于李驀然的感情。陈琪琪的丈夫派出此刻暗杀李驀然,与此同时花盈之亦有性命之虞,李驀然奋不顾身的救花盈之于水火之中,令花千树十分感动,遂同意与他比武。在比武中,花千树受伤落败,两人就此别过,可是不久之后居然传来了花千树死亡,“寒星”失窃的消息,一时间,李驀然成为了江湖中人人喊打的头号公敌。
《名剑》下载观后评论:
谭家明从电视转战电影的处女作就能拍得这么先锋,不愧为香港新浪潮的旗手。影片的人物、故事和主题都很有古龙风格,但谭家明对形式感的拿捏却完全是有别于楚原、张彻这些邵氏片场导演的。首先是在拍摄上,不再是影棚搭景,而重在户外实拍,场景更具现实性;其次是在构图、色彩的运用上,不再是胡乱堆砌、浓墨重彩,而是淡雅澄净、匠心考究;再次是在对剪辑的把控上,暴力≠动作,暴力意识总是先于暴力动作而产生(连环掌掴言小语,陈铁衣击杀白鸽老人两场戏),各种匹配剪辑、离切剪辑、蒙太奇剪辑收放自如,几场剑术比拼更是凌厉多变(最后一场大战12秒便有19个镜头,被影评人石琪评为“剑走龙蛇,石破天惊,堪称香港片最佳剑斗”),电光火石之间让观众应接不暇。影片意境高远,时刻都在强调一种宿命感,“名利是镜花水月,得到了,亦不外如是。”

剧情实在太俗套了,得亏有前面的感情戏撑着。前面的感情戏拍的真的很不错,人物台词很考究,如何在古代语境下表达感情,藏着掖着端着,这块的确用心了。导演是几乎完全不同于邵氏的一种拍摄手法,大量外景,少量空镜塑造氛围,构图打光讲究,人物出画入画都很讲究。一想出品公司,哦,嘉禾啊,那果然。但是仍然不得不吐糟最后的结局大战,我用0.5倍速看了三遍,才能明白其中的逻辑,基本上就没有逻辑,好像就是让反派快点下线。但是又引申出一个思考:邪物的齐物剑断了正义的寒星剑。正与邪?(徐杰真的太好看了,啊真的太好看了,明眸皓齿,真的沦陷了。)

于无声处听惊雷。那个年代的港影当真是宝藏,既不用考虑因为分级而有的内容限制,且导演的美学喜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输出。其实每个作者导演都在寻找风格及叙事的平衡,而剪辑出身的谭家明自然是更擅长在风格与形式上做文章。在此基础上,有一些并不自然的取景和构图,镜头也切得非常地碎。打斗场面则是看得我老眼昏花,这都已经不是跳轴的问题,而是根本找不到轴线标准的问题了。当然,最惊悚的还是突如其来的断头和裂身时刻,大量血浆喷溅而出,毫无预警的cult画面在修复版本中极为显眼,也算是极具趣味性的一次观影体验了。

本片是譚家明導演的處女作,他在片中強調電影語言的創新,因此情節的發展不再是以往線狀的連續性,而是點狀的跳躍性,這樣的創作帶來人物行為動作的機械性的弊端,缺乏日常生活的氣息。演員彷彿只是編導的傀儡。但本片在畫面構圖,鏡頭調度,影像營造和氣氛塑造有許多令人讚嘆不已的成就。譚家明大膽地起用程小東做動作設計,程小東以突破傳統武俠片的套招方式來設計動作,充分發揮剪輯上的功能,把多場動作戲設計得光彩奪目,尤其是壓軸戲李驀然決戰連環,其精彩燦爛之處不遜于《俠女》的竹林大戰

构图工整、剪辑凌厉、音乐撩人。没有当时动作电影文戏急躁、武戏冗长的缺点,通篇贯穿着对侠客身份的反思,显得从容深沉。片中的惊悚片手法运用娴熟,高雄神出鬼没的出手,让人不寒而栗。无论是亭台、院落,还是服饰、帷帐极尽东方气质。郑少秋很少在银幕亮相,本片的侠客扮相可谓经典。戏骨田丰的形象并无突破,但花盈之的扮演者徐杰可谓惊艳。谭家明先生首执导筒已足以震撼影坛,放在现在也不过时,程小东的动作虽然没有呈现出九十年代飞天遁地的奇幻想象,但已经呈现出了飘逸、写意的风格。

二刷修复版,香港电影新浪潮代表作,故事泛泛,但画面构图,高山流水,江湖意境,乃至台词到剪辑都有一种不可言状的韵味,整体都是含蓄的表达,但猝不及防给你猛烈的冲击。打斗写实,镜头抒情,完全不同于同期楚原等人的缥缈风格的邵氏武侠,整体大致是介于胡金铨式的古风武侠与徐克新派武侠之间,还是独此一家。画面修复后谭家明的美术效果更上一层楼,衬托出郑少秋的帅,还有徐杰真美

本来是为了新浪潮而看,然而全程却被徐杰的娇俏甜美牵动视线。此片相较徐克和桂治洪等人的同时期古装武打,剧情上并未有太大突破(依然是楚原古龙调调),最明显的当然是谭对于三原色大胆的尝试以及人物间的疏离关系。引入精神分析,“名剑”显然更有一层菲勒斯象征物的隐喻,片中众剑客似乎都是丧失了性能力的人物,唯有以剑术而实现自我之建构。
谭家明的武侠片有一种绝佳的武侠意境,令人回味无穷。而这剧转影后的第一部作品也有对影像极尽探索,包括“风格化的美术色彩,精彩的比剑场面,快速剪接和动静对比的节奏”。主旨还是对武林中人追名逐利的反思,人名皆来自《青玉案·元夕》,最后的镜头也停在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意象里
十年一觉电影梦,二刷,对名、物、技术的过度偏执,都是可笑的,人活于世,最终莫过于一个情字,过去这十年,对于自己,也是一个弃剑的过程,电影与我,好像是宿命一样,印证的我的足迹,谭导的片子,布景,构图都很讲究,动作戏也干净利落,新浪潮时期少有的、作品高完成度的导演,作品的风格化都很强烈
香港电影新浪潮果然厉害;比起同期邵氏武侠室内布景,谭家明已经开始使用大量外景,人物服装也更加自然清新,已经超出邵氏一套衣服几部戏用的寒酸一大截;构图尤其工整,不仅是外景的各种结构性对称,仔细观看还会发现,乌云遮蔽月亮的空镜头以及各种室内场景的烛火都在画面主中央;可与《蝶变》对照。
勉强两分。有谭家明特色并且算优点的是他对红色的使用,主要看点是程小东的动作编排,在当年非常现代了,尤其结尾大战有笑傲江湖2的那种酷烈感。故事只能算傻乎乎,一票演员在观众面前努力的证明自己被冤枉,另外江湖上比个武这么大条的话大家都去死好了练什么功夫啊,谭家明终归是黏糊文人气,不长进
好深沉。主题简单表达有力。徐杰的角色有些青春不近情理的烦人,倒也衬托出郑少秋的各种情怀。谭家明的剪辑是不是在做实验?或者拍摄之初企划不周全?那么多地方都连不上,还左右相反,看着好别扭。武打设计也算尽心尽力,郑受伤时的表情真好看啊!姑娘们都有风韵,就是含胸得厉害了。
香港新浪潮武侠之作,谭家明不愧是王家卫师傅,在剪辑、画面等都有相似之处。此时的郑少秋和徐少强,一个代表TVB的《楚留香》,一个代表亚视的《天蚕变》,楚留香和云飞扬的斗争最后以楚留香大胜而归,无论是戏里戏外。盛世浮名,得到的人感到孤寂,没得到的人争得头破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