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倭寇的踪迹 徐浩峰
◎片 名 倭寇的踪迹
◎译 名
◎年 代 2012
◎国 家 中国大陆
◎电影类型 剧情
◎片 名 倭寇的踪迹
◎译 名 The Sword Identity
◎年 代 2012
◎国 家 中国大陆
◎电影类型 剧情 动作 武侠 古装
◎语 言 汉语普通话
◎iMDB评分 4.7/10 (119 votes)
◎iMDB链接
◎片 长 108分钟
◎上映日期 2012-02-24(中国大陆)
◎导 演 徐浩峰
◎编 剧 徐浩峰
◎演 员 于承惠
宋洋
赵圆圆
◎简 介
万历年间,天下太平。早年倭寇横行,幸得戚继光和俞大猷两位将军评定,终于换得今日的内外祥和。此时武林由四大家族坐镇,任何人试图开宗立派须经四大门 派同意方可。某天,京城刀光四起,两名手持倭刀的神秘之人令武林打乱阵脚。当年戚继光从倭刀的持法中悟出玄机,因此对倭刀进行改良,以彼之道还之彼身,令 倭寇闻风丧胆。随着戚继光去世和天下安定,戚家倭刀渐渐失传,中原武林也斥之为邪道不予承认。这二人正是戚家军营的高手,他们挑战四大门派,只望为戚家倭 刀正名。
而武林各派也干脆将他们当作倭寇予以围捕,连归隐山中多年的霜叶城第一高手裘冬月(于承惠 饰)也下山擒贼…
《倭寇的踪迹》下载观后评论:
三分半比较合适。徐皓峰的武侠电影开创了自己的风格,在动作片史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有些人可能会看不惯,觉得单调乏味装逼造作,但是我觉得还挺适应。此片故事相对简单,人物脸谱化不严重,很市井的背景刻画。对戚家刀的展现真的挺帅。徐皓峰对传武的理解我觉得也比较接近历史真实,传武打架并不好看,其实都是杀招,讲究一招制敌,一击必杀。高手对决不是谁打的帅,打得高潮起伏,而是相互试探很久,最终一击就定输赢。最后两大高手的对决集中体现了这一点。所以徐皓峰的武侠打斗不够帅,要在荧幕上好看,靠的就是气氛的营造,以及要够决够狠够犀利。格斗术最致命的往往最朴实,所以最后高手说要看脚步。(跆拳道好看,但是跆拳道招数在UFC里却不实用,最常见是拳击的脚步和招式)电影节奏剪辑和叙事都还有很大问题,《师傅》是更成熟的作品。

评论里有帖子说得好,这是武功,不是武术,这是武士,拳师,不是演员,搏击是为了致人死地,俗语说得好,高手一抬手就知有没有,生死从来在电光火石间决定。徐导还原了最真实得中国武术,没有吊威亚,没有花哨剪辑,没有炫目特效,相比之后箭士柳白猿和师父,确实青涩很多,也在摸索中开宗立派,不得不说裘冬月这个老头儿啊,众多大侠中如此接地气儿,有人情味儿,虽武林盟主似得地位威名赫赫,却也有着难以言说家丑,老夫少妻中不忍戳破妻子与护卫得奸情而不得不借归隐之名避世,又对俏村妇动了心思,染了胡子也会自说自话道是不染太黑了,在意念中杀了奸夫淫妇,又在最后一念起救了他们,自说道老了,结尾处不忘要回金子去找那个村妇,多么真实,可爱的老头儿,这才是真实的武林,真实的有血有肉得人。

同样的明朝,是一部反面的《笑傲江湖》,正义又仁慈的江湖,没有偷袭,没有暗箭伤人,要面子,要光明正大,君子一诺,要说到做到。无怪自明朝始武林只剩下了面子,江湖迅速坍缩了。反倒是“军界”的实用主义技术主义占了上风,被武林正派视为歪门邪道奇淫巧技。只可惜当时的落魄的少壮派被腐朽不堪的庙堂政治排挤,投靠了日薄西山的武林,不是最坏的安排,但远说不上好。从最后长刀封存的暗喻已窥见结局。武打动作的蒙太奇过于省略视角跳脱是事实,但脑中过小电影尝试不同策略的蒙太奇也耳目一新。有句台词爆点了:“我们不是坏人,只是起了邪念。”片中的武林就是。

极度写实简练不花哨不讨好观众的武侠片,具体体现在镜头动作设计剪辑等方面;如影如响、模拟马战的漫长前戏 一招分高下、鸳鸯阵、纸浆铠甲、不开刃增加一掌的戚家倭刀,很新颖的概念和想法。感觉在服化道布景等方面和前述的这些点上对古代的还原做的很棒,怀疑是为了这些武术和历史方面的细节和冷知识拍的电影……故事和台词都很简单直白……表演上镜头语言上格调气质上是不是有点绷着有点做作故作深沉了?塔塔的存在意义是什么,仅仅是给男主加爱情戏给官员加铁甲吗?改娥(和裘夫人一个演员)的存在是展现裘秋月对夫人的心软不舍吗?有点懵,先给三星

别树一帜风格的武侠片,虽然不确定里面是不是有武侠。青砖白墙的背景,简单的道化服,画面简洁到有点让现代人不习惯。幽默的语言和冷峻的动作(虽然动作场面不算太多,第一组四大门弟子上船跟歌姬隔着布帘对打时很明显棍子还没动,两名四大门弟子已经倒地。)荒诞的故事情节,道貌岸然但又害怕丢人现眼的四大门,第一高手的年龄和家庭上的尴尬,热情无杂念的歌姬……一个个过目难忘的人物啊。总是感觉导演是不是针砭时弊,是不是在恶心现在的谁、

8,徐浩峰拍的是武,而无侠,他讲的是规矩,是人情,是世道,完全放弃套招的打斗风格虽然看着生涩,倒也别有一番韵味,其实反叛徐克依赖剪辑和威亚的新派武侠一定程度上就是回归传统,这一点我还是挺认可徐浩峰的实验态度的。其实除了武打,电影对明朝中后期社会世情和武林门风的暗讽其实挺棒的,很好地消解了舞台化夸张带来的不适感,特别是用倭刀来隐喻新旧之争,我还蛮欣赏的。

剧本框架相当好,虽然在凡是复数人物出场、不是打戏的时间都打出了电影频道自制剧的操作,但低手打高手的“如影如响”对武功的巧妙解构和硬核的械斗——不能说完全“写实”只是风格崭新——都引人入胜,跟《师父》长处缺点都一样,比之闲散一些,没有太装逼。五分到六分之间。有些地方深得我心,有些地方太尴尬啦,这观感就像握着一个橡胶钉钉球,抓得牢抓不实ಠ_ರೃ……
不想学习,最终又看了一遍。跟早年比起来还是有进步的,仿佛多看懂了一些,也算对得起上课学的《纪效新书》…也不知道看之前怎么就把电影里的世界想得那么坏,记成最后家破人亡的……不过也希望现实真的有电影里那么好。永远记得当初徐克的武侠看多了之后 第一次见《师父》里八斩刀的新奇;现在过了一学年之后,重新看电影里的兵营武术和民间武术…都是有了新发现的感觉
19世纪末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了“师夷之技以制夷”的著名口号。可惜最后也只是口号而已。倒是早他们两百多年的戚继光才真正做到了知己知彼。还有一件事是我万万没想到的。作为徐浩峰导最早期的作品。本以为应该是他所有作品当中结尾最玄幻的作品。但没想到最后的结局居然是我看过的他的所有作品当中最最美好和理想化的的结局。
比《柳白猿》好点。五个兵把三异域女押进牢房:我们不是坏人,但是起了邪念,要怪就怪文化吧,汉族女孩不跳舞,我们哪见过这个(跳舞)啊。三女说你们五个太多,五人就准备抽签,女的说你们太不男人,应该杀死两个,五人真的拿起兵器自相残杀,不想杀得只剩下一个……脑残的情节多得很,数次哑然失笑。
还是外地武人闯进本地武林,还是讲究和不讲究,还是能动手就少逼逼,还是能一招制敌就别磨磨唧唧,还是拿着一股腔调。武人越来越简单、武行越来越复杂复杂,功夫在规矩面前显得软弱无力和不堪一击。相形之下,《倭寇的踪迹》其实有很多粗糙在《师傅》里被完善和精致了,但也同理,《倭寇》更纯更直接。
里面的黑色幽默笑死我了,特别是那个海防,“我就是喜欢铁的”,“要怪就怪文化,汉族女孩不跳舞”,“我们不是坏人,只是动了邪念”,也还是徐氏武侠风格,科学可信,爱这个调调,只是开始误解了裘老爷子,以为是毒计失败了,原来是最终放弃了邪念。可惜斯人已逝,怀念于承惠老爷子,永远的宗师。
承认导演徐浩峰有些东西,把黑色幽默玩到了明朝,TMD还是中国电影最重要的类型,武侠片!哲学意义颇为浓厚,功夫实战和江湖派系是两个概念,如同现实生活和网络世界一样,也算是颠覆和挑战了传统武侠片!不过不好看,必定会有观众无法接受,权当武侠片在搞艺术创作,向一代名将戚继光致敬吧!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