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亲爱的小孩 Mahnaz Mohammadi
莱拉日以继夜地在一间老旧的工厂工作,只为糊口并养活12岁的儿子阿米尔与刚出生的宝宝。此时一个足以拯救她贫困生活的提议出现,工厂的巴士司机卡赞打算娶她,但麻烦的是
莱拉日以继夜地在一间老旧的工厂工作,只为糊口并养活12岁的儿子阿米尔与刚出生的宝宝。此时一个足以拯救她贫困生活的提议出现,工厂的巴士司机卡赞打算娶她,但麻烦的是,卡赞也有一个跟阿米尔差不多大的女儿,在传统礼节下,改嫁的莱拉是不能带与男方女儿年龄相近的大儿子进门的。社会大众无情的眼睛,以及公司同僚心怀不轨的看好戏,莱拉如果要摆脱她的悲惨命运,只有一个办法。迫于无奈,她只好将阿米尔送去聋哑寄宿学校,她要儿子装聋作哑等她三个月,三个月确认完婚后就会接他回来。实际到了那边的阿米尔,才发现身边同学都是一些被妈妈永远抛弃的小孩,所以他决定逃回家,然而屡次回去他都会因看到妈妈的辛苦而不舍再回来。阿米尔必须做出他小小年纪的第一个重大决定......
《亲爱的小孩》下载观后评论:
伊朗把这种类型的片子已经拍得出神入化了。母亲和儿子双视角,平淡叙事中流露出深深无奈。这个国家总是有这样那样奇怪的规矩,同个工厂里的人不能结婚,年龄相近的继子继女不能住在一起。这个国家有着贫穷的单身母亲和艰难求生的工人,也有着神奇的救助体系,聋哑人寄宿学校和孤儿院能保障孩子的基本生活。片中出现的三款手机很有意思,母亲的老年按键机、继父的三星触屏机和公交车女人自拍用的智能机,恰好代表了伊朗社会的不同阶层。就像德黑兰高级商场里露出时髦卷发的摩登女郎和小城市里从头到脚裹得严严实实的妇女,完全是不同世界的人物。两次买冰淇淋的片段很妙,小男孩在车上说自己父亲是小巴司机的时候有点儿被触动,然后马上被突然出现的变态司机吓了一跳。伊朗的道路交通还是如印象中一般混乱,隔着屏幕看他们过马路都觉得提心吊胆。

观看了那么多部电影,如果以国家来区分,那么平均拍摄水准最高的既不是美国好莱坞,也不是最近火的发烫的韩国,而是伊朗。几乎每一部看过的伊朗电影都让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本片首先中文译名就有问题,《母与子》更为贴切。其次为了再婚不得已送孩子进聋哑学校已经让人瞠目结舌,后来同学告诉他母亲不会再回来时基本已经猜到悲惨的结局,但当最后儿子为了母亲的幸福,妹妹的人生开始使用手语时你不得不佩服导演的处心积虑实在是让人震撼,而最让我佩服的是每一部伊朗电影都不煽情,与棒子电影形成强烈反差,儿子望着漫天白雪不再害羞,同时也不再期待,影片就此结束,毫不拖泥带水,实在是非常高明!

7分。还以为结局会不一样。电影分两幕,第一幕用非常重的笔墨刻画母亲的不易。单身母亲带两个孩子,自己在工厂打工,收入微薄,还面临失业,连给小女儿买尿布的钱都没有。在有鳏夫打算娶她的时候她毅然拒绝,因为鳏夫的要求是舍弃大儿子,而她表示绝对不可能。第二幕,母亲决定暂时妥协,将儿子送到聋哑学校去寄宿一段时间,情况稍好就会接回儿子,最多一个月。必须装聋作哑的孩子选择相信母亲,可是学校里有同样经历的男孩说不必再等了,他已经等了三年了。我一直以为这次会不一样,结果还是一样的。冬天到了,男孩看着窗外的积雪,再浓烈的爱在现实面前也会被撕得粉碎。

如此让人泪水涟涟的伊朗电影!再次通过儿童为主角的故事折射出极为酷烈的社会现实。影片在构图上,经常让人物只占据一边,使画面有一种失衡感,那可能正是无论是妈妈也好还是儿子也好,无法掌控自我命运的一种隐喻。残障学校另一个男孩子的对自己命运的诉说也可能正暗示了阿米尔的命运:他也可能被妈妈和妈妈新嫁的丈夫所遗弃在残障学校。出逃时,男孩的无声帮助,如同一股暖流,这是同命相连着的彼此扶助,也反衬出成人世界的冷漠。

这个小男孩懂事的让人心疼,爸爸死了,妈妈下岗了,为了生活,妈妈嫁给了一直求爱的班车司机,但前提条件是男孩必须离开,因为司机有个年龄相当的女儿,怕别人说闲话,男孩被送到了特殊教育学校,一直装聋哑人,妈妈答应他两周后来接他,就再也没来过,他逃出来后,看到那个司机对妈妈和妹妹很好,自己又回到了学校……寝室的小男孩也是装的聋哑人,帮他逃走,还给了他一些钱,我淋过雨,我想给你打伞……

特殊社会环境下的特殊情况,但这种特殊情况足够引起观者的同情心,伊朗信奉的伊斯兰教,尽管我们觉得很多事情不合理,但我们要尊重对方的宗教信仰以及社会传统观念,毕竟我们正是因为跟对方信仰不同,或者价值观不同,所以才会对这部电影产生共鸣。就电影本身而言很朴实无华,剧情展开的也很简单,正是因为我们不同的世界观,导致有了共情的分数在。三星半吧!

人做自己以为绝不会做的坏事,其实只需要一个善良的理由而已。半个月、一个月、三年……被母亲遗弃的孩子,逃出聋哑学校,却发现无家可归,只能回去装聋作哑。被欺骗的寡妇,以为南方女儿出家就可以接回孩子,结果却遥遥无期。感觉像是伊朗社会的隐喻。另外不得不佩服的是伊朗今天还有这种现实主义反映底层人民的电影。而我们一部隐入尘烟真的被归于尘烟
前半部分讲母亲的无奈和选择,后半部分讲孩子的选择和无奈,母亲迫于无奈做了选择题也做了不选项,孩子没有选择题也没有优选项,你可以说方法那么多选择那么多可行性那么多,可当你在伊朗这样一个社会里,所有的选项都不成立。小男孩最后真的变成了聋哑人了吧,那双无神又期盼的双眸看的让人唏嘘。一个社会和一种制度,是可以让一个正常人变聋变哑的。
有时候在想都21世纪了,有些国家怎么还一直沉浸和束缚在旧文明里。但是事实就是,一直在。每当看到伊朗,阿富汗这类的国家,女性被束缚和压迫就感到特别的无奈和痛苦。这个电影拍出来了,但是还是改变不了现实社会。小男孩的演技我说不出来,因为他一直面无表情,我也是面无表情的看完。多打一星给历史以来受压迫的妇女和孩子。
情节一步步推进,很多情节似乎就已经放在明线推进了,从妈妈和儿子两个主观视角完成叙述。妈妈下岗—妹妹生病—媒婆劝说—班车司机的示好,一步步推向一个必然的结局发展,问题在于如何安顿儿子。进入聋哑学校,从最初的坚信妈妈一定会按时来接他,随着时间消逝,出逃而后回来,妈妈的背影已经化作一个渺茫希望了…
這部電影深深的打動了我,更多的原因可能是看到了很多自己的影子吧,多麼的無奈和諷刺,也能深深的理解他們雙方的無奈,最終那個孩子接受了一切選擇了離開,這種生離死別一樣是割裂情感,是可以觸及很多人的情感,但只有經歷的人會有更深的體會,這樣的故事在那個時代那個國度都會發生,這就是人性的一種選擇吧!
一切悲剧的源头就是父权制 女主被欺因为失夫 孩子被欺因为失父 女性处于离开男性寸步难行 只作为男性挂件完全丧失主体性的失权困境 更可笑的是波斯语片名为“母亲 儿子” 转译英文为“son mother”再译中文片名“亲爱的小孩” 女性在不同文化语境中逐渐再次隐身失权 真是好笑至极
切入点很好,视听语言也到位,小男主演技神了,妥妥未来的影帝;佩佩的光芒盖过了影片中所有人,最佳女配人选。结构很有特点,前后两个视角,很巧妙,比单一视角更好。不喜欢结尾的镜头,比较刻意,小男主没必要眼含泪水,就是冷漠地看着外面就行,甚至邪魅地微笑一下都行,比这个好。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