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罗曼·波兰斯基
编剧: 罗曼·波兰斯基 / 雅丝米娜·雷札
主演: 朱迪·福斯特 / 凯特·温丝莱特 / 克里斯托弗·沃尔兹 / 约翰·C·赖利
类型: 剧情 / 喜剧
官方网站: www.sonyclassics.com/carnage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 德国 / 波兰 / 西班牙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1-09-01(威尼斯电影节)
片长: 80分钟
又名: 躁爸爸狂妈妈(港) / 今晚谁当家(台) / 杀戮之神 / 会客厅杀戮 / 屠杀之神 / 文明的野蛮人
IMDb链接: tt1692486
杀戮的剧情简介 · · · · · ·
平凡的一天,名叫扎克利和伊森的小男孩在某公园内发生争执,前者用棍子将后者的嘴打破。这起不大不小的儿童纠纷,将两对本没有任何交集的夫妇拉到了一起。经营小百货商店的麦克·朗斯特里特(约翰·C·赖利 John C Reilly 饰)与身为作家的潘妮洛普(朱迪·福斯特 Jodie Foster 饰)是伊森的父母,他们在家中迎来扎克利的父母——律师艾伦·考温(克里斯托弗·沃尔兹 Christoph Waltz 饰)以及投资经纪人南希(凯特·温斯莱特 KateWinslet 饰)——的拜访。他们就孩子的伤害事件协商、讨论、争执、冷嘲热讽、旁敲侧击,时而强作欢颜,时而面露不快,可是又不得不面对面度过这难熬与痛苦的一天……
本片荣获2011年波士顿影评人奖最佳群戏奖、2011年威尼斯电影节小金狮奖。
《杀戮/燥爸爸狂妈妈》下载观后评论:
讽刺关于文明的种种论调。因为当人真正决定进行沟通时,通常都是带着情感的,而文明的建立往往是基于理智的。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情感问题,儿子被打了,儿子打人了。针对一个情感问题,期许文明理智地解决办法,或许本来就找不到什么让所有人都满意的方式。这也许就是矛盾的根源所在。于是话题开始被延伸开去,涉及到了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生活品味。由一开始的说理,演变成了捍卫个人原则的混战,其实每个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话的。每个人都不再让步,咄咄逼人,症结所在就是,期望文明解决方式并不能说服别人,相反会让人感觉像是在抢占道德制高点,泡过水的手机完好无损,被遗弃的仓鼠活着滋润,打了架的孩子嬉闹如初~原来,很多东西是自己想复杂想太多,小题大做了,生活中的鸡毛蒜皮,概莫如此

太短了,怎么就这么结束了,以凯特温斯莱特的爆发结束,这可怜的郁金香。意犹未尽。完美陌生人看的比这部电影早,精彩程度不相上下。一对小朋友,从矛盾开始到和平结束;两对夫妻,从和平开始到矛盾结束!一套房间里,有限的场景,无限的发挥空间,因为人心人性的捉摸不透,因为四个人不同的生长生活环境。都是在压抑的过日子,表面上互相迁就着,内心里谁也不服谁。这个男主人生活品味不错的,有各种好的雪茄,有各种好酒。这瓶威士忌品质真的不错。好品质的酒必然发挥好的作用,每个人内心的野兽就这样勾引出来。细细回味,每一个场景,都值得细细回味。朱迪居然都已经是大妈了,全靠演员功力不够的,导演,编剧,简直了

低成本电影的完美示例。虽然是根据话剧改编,波兰斯基却利用镜头语言巧妙增添了更多的趣味。同为讽刺中产阶级,甩掉伍迪艾伦一千里。两对夫妇由于孩子打架的问题凑在一起,本该着重解决的道歉问题,因4个人的博弈,搁置或猛地被提起。律师的工作电话、店主妈妈的电话、基金经理的呕吐、仓鼠…都分别加入了编排,形成好玩儿的节奏。4个人的结盟是流动的,一个人、一对夫妇、两个女人、两个男人,甚至一个文明对另一种文明。虽然电影的物理空间基本局限在客厅,却因为话题的延展(上有老下有小,内忧外患)拓宽了空间。女权主义&男性解放、与文明&野蛮的议题,同样适用于今天。P.S.海报设计得也特别好!

【3星半】现在站在你面前争吵的,是四位一共获得了三尊奥斯卡影后和两尊奥斯卡男配的家长,导演是手握小金人和金棕榈金熊的波兰斯基,配乐则是由两度斩获奥斯卡的亚历山大•迪斯普拉特担任,如此豪华不可思议的阵容配置,却拍出了仿佛我在看伍迪•艾伦的都市文艺喜剧的感觉,不过更为直白激进。四位家长分别代表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不同状态:装正经、打马哈、爱面子、凑热闹,情绪爆发时在不分敌我地拼命针对、揭短抱怨和无理取闹中相互转换,压抑的矛盾一触即发,因此很容易在自己和他人身上找到熟悉的同感。凯特那一吐真是精彩的导火线。

8.9/10.0波兰斯基经典的封闭空间场面调度,四人行叙事结构。文本十分戏剧化,台词与潜台词冲突不断,简单的布景并没有消减情节的趣味性,情境的代入感也极强;但是个人认为在人物塑造方面,四人组合之中至少两组人是趋同的,虽然可能是为了体现“人”与“礼”这一主题,但是不鲜明的形象会使得影片旨要显得浅显直白,缺少深度。几位老戏骨的表演是加分项,张力十足;而波兰斯基手法的处理甚至精细到了演员的站位,使得不管是叙事节奏、还是颜色道具与构图的强对比都强抓着观众的吸引力,这也便就是波兰斯基独特的导演魅力。

当成为父母就有义务为自己的子女在受伤的时候抱不平,但有时候就是那种刚愎自用的意志驱使自己据理力争而结果却是得不偿失,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结婚是不许要考试的,但婚姻是两个人一辈子都在考试中达到平衡基分点的过程。说会电影,两对夫妻为了自己的孩子唇枪舌战,到最后殊不知这样做完全是徒劳无功。孩子们是还小,是需要引导,但不是嘴巴动动就能实现的。终究还是要去相对于陪伴一样的指引才有效果。电影节奏紧凑,看的丝毫没有松懈之意,这也许就是那种大导演能够成名的原因吧。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顶级大导演,顶级戏骨,把一台话剧搬上了荧幕,通过两对家长处理小孩打架的故事,(在片尾也交代了两个小朋友早已言归于好),探讨婚姻生活已经两性关系,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关系只是只是剧情转折和情绪推进的引线,4个人两两联合形成了多组阵营转换,这是电影最大的看点。每个人都固执坚持着自己的价值观,却没人因为家庭去共情去隐忍,这是东西方的一大文化冲突。10几岁的男孩打架是家常便饭,从这一点来讲两个父亲一开始关于打架这件事的态度是正常的。凯特真是从20岁性感到40岁。
改编自话剧,所以是单一场景,导演演员都是大牌,略显夸张的表演可能与戏剧本子也有关系。也许这就是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模式,东方人表示不很理解。磨磨叽叽、不明就里,一通胡聊,没聊孩子赔偿,就担心文明趋势问题了…顺带手还暴露下自家婚姻问题。我个人觉得借孩子间打闹表现家庭甚至文明都是非常棒的题材,可展开的余地也大,可能还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所以get不到这个戏剧冲突点。我瞎想,这个题材放在中国家庭背景里,不同省份的家庭里,可能会更有趣…
密闭空间 固定人物对谈 相似的模式如《十二怒汉》《这个男人来自地球》限于场景单一人物单一 台词对话以及表演成为剧情重要推动力 改编自话剧《杀戮之神》 艺术人类学者 五金店老板 冷漠律师 投资人 四人碰撞亦敌亦友 人类沟通困境 中产阶级虚伪 一地鸡毛 你为生活拼刀枪 生活完好无损该过过 剧本很强挺有意思 波兰斯基还好 存在感不是很强 片头片尾不错 其余亮点不高 7.2 拍个中国版《撕逼》应该也是不错的 徐峥导演没人有异议吧
8分左右。影片从一开始就透露着”虚伪”,两家大人客气得仿佛真的就是好朋友和亲戚似的,但要是因为解决事端而聚在一起那就是不同的意味了。当这种“虚伪”逐渐蔓延开的时候,简直引起了我强烈的不适,看名字《杀戮》还以为会有一场昆汀似的的爆发,但结果是吐了……最有趣的是,当这些大人虚伪又自以为是地解决问题时,俩孩子一如往常地勾肩搭背玩闹起来了,就像那只大人以为离开笼子之后一定会遭遇不测的仓鼠一样,人家不知道多快乐呢。
看了完美陌生人,觉得还可以接受,虽然成本太低,就是个长时间的小品,然后有很多人说不如这个杀戮,就来看这个,结果更“雷人”,全片就四个演员在哪叨叨叨,哔哔哔,叨逼叨叨逼叨,看了一半,后半段直接快进了,这哪叫电影,最多也就是个小成本话剧,戏剧太夸张了,走了又回来,又走,又回来,冲突太刻意了,大多数人应该都发生过因为小孩淘气而面对对方父母的事,但就问问有一个会像电影那样进行吗,算了吧,留给装逼的人打高分去吧
波兰斯基实在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大师级导演。看过他的四部片子,居然没有一部是类似的,感觉他是把自己对标库布里克呀。电影短小精悍,随着情绪的微小变化的累积,导演和剧本通过精巧的节奏控制,让观众能够轻而易举地体验到那个房间内的气氛变化,同时期待着崩溃的一幕,这种剧本强大导演牛逼演员厉害的组合,也就不太再依靠什么视听了,结尾两个小孩的那个远景与开头相对称,更是给了中间那两对中产阶级父母一个响亮的巴掌。4.5
群像戏,两个家庭的对立,两对夫妻的对立,两性之间的对立。Nancy,精致得体的股票经纪人,看似有一番见解,但是冷漠自私怨气颇深,Alan更是如此,将生命依附在事业和手机上。Penelope,深埋艺术当中的作家,有着天真的理想主义,更有教化众人的讨厌感,而五金店老板Micheal更是显得庸俗无知。想起灯塔的故事,在海上迷失方向的船,船员们断水断粮只能每天喝酒,最后把文明都喝没了,彼此互相屠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