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末日危途 约翰·希尔寇特
与08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老无所依》同样改编自美国小说家考麦克·麦卡锡的作品,其中《路》更让他摘下了2007年普利策小说奖并受到了奥普拉书会的推荐。
与08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老无所依》同样改编自美国小说家考麦克·麦卡锡的作品,其中《路》更让他摘下了2007年普利策小说奖并受到了奥普拉书会的推荐。
这是一个发生人类文明大毁灭后的寓言故事,幸存下来的一对父子穿过寒冷的城市废墟、荒无人烟的沙漠不断地向南行走,希望到达温暖的海边,寻找到活下去的可能,寒冷、饥饿侵袭着他们,还有吃人的人。孩子的母亲不堪面对这样的绝望,选择了自杀。不愿放弃的父亲,带着幼小的儿子,推一辆超市的手推车,里面放着毛毯、油布、沿路找到还没变质的食物罐头,随身携带一把只剩一颗子弹的手枪,向南方不停跋涉。途中他们几度陷入饥寒交迫的绝境,几次又幸运的绝处逢生。一路上,父亲不时警惕着避开可能有人的足迹以求自保,幼年的儿子却常常寄望能遇上和他们一样的好人。
不断向南的求生之旅,将父子俩带到了期望中的海边,可是茫茫的大洋,依然看不到任何生的希望,在海滩上停留数日后,他们继续前行。父亲的咳嗽日益严重,加上腿部受伤,终于不支倒下,处于惊恐中的儿子,在父亲的遗言下,拿着手枪,独自走到了路上。一个有妻有儿有女的男人收留了他,男孩被一个出现的女人搂在怀中,文学里女性以救赎者身份现身的意象,再次出现,人类也在此刻终于见到了重生的希望。
幕后制作
末日景致
考麦克·麦卡锡是当今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他1992年的作品《All the Pretty Horses》被改编成了《脱缰野马》,2006年的《老无所依》被科恩兄弟搬上了银幕,并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而本片的改编来源--一本名为《The Road》的小说也为他获得了2007年的普利策小说奖。
影片描绘了一个在地球毁灭之后,人类寻找希望,艰苦生存的故事。小说中最令人难忘的就是麦卡锡对末日景色的描绘,那么怎么才能在生活中找到这样的荒凉的景致呢?导演约翰·希尔寇特说:"小说里没有具体写是什么原因使地球毁灭,所以我决定放弃一切背景说明,让观众自己去猜测发生了什么。为了找到这种末世景色,我们得排除一切生命迹象--有颜色的东西部能要,植物不能要,鲜亮颜色的衣服不能要,小动物不能要--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单色的世界。不过我又不需要一个人为制造出来的世界,我希望电影里的世界尽可能地保持原生态的模样。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最后在匹兹堡找到了合适的外景。"匹兹堡是宾夕法尼亚州的第二大城市,在它的近郊曾经都是重工业公司的住宅区。随着上一次经济衰退的来袭,大部分企业倒闭,这些职工也都搬了出去。于是在上个世纪的80年,这个小镇子就被废弃了,在也没有人居住,甚至连流浪汉也不来这里。导演发现了这个"风水宝地"后,就在这里安营扎寨,拍摄起了电影。
为了能更加贴切地表达出"末日"这个概念,导演在影片的音乐上也是煞费苦心。不同于一般好莱坞电影的音效轰炸,希尔寇特在电影里非常节制地使用了声音元素。他说:"我不希望电影里的声音和画面看起来不搭调,所以我基本没有在影片里加什么音乐,可以说这部电影是没有音乐的电影。而且为了让背景声音一样末日和死寂,我让录音师使用了单向的麦克风,录下来的只有风的声音,听着电影里呼呼的、单调的、甚至是乏兜牧钊瞬豢斓拇蟮厣胍鞯姆缟叶杂捌辛艘恢直鹧母芯酢?quot;
由于拍摄时间的加长,天气渐渐转暖,树木发出了新芽,地上的积雪渐渐融化,这是导演最头疼的事情。希尔寇特说:"身上的厚衣服渐渐穿不住了,太阳也越来越大,这让我很头疼。每次开拍前,我们都要在地上洒上一层人工的粉末,演员也必须装出很冷的样子,后期制作的时候也要为他们的呼吸里加上白色的雾气。实在没办法的话,一切只有借助于后期了。
维果·莫特森挑战演技
虽然被电影界称为"演技派"的维果·莫特森有着丰富的表演经验,可是他对《末日危途》中父亲的角色依然不敢掉以轻心。这位擅长出演低成本独立制作影片的明星,此次拍摄本片,可谓是遇到了极大的挑战。他说:"当导演找到我的时候,我正准备好好休息上一阵子。前面两年,我都在疲于应付各种电影的拍摄。整整两年时间,我一直在工作,所以我决定开几场摄影展,放松一下。后来希尔寇特找到我,给我看了剧本和小说原著,我明白我没法拒绝这个角色。这个筋疲力尽的父亲非常完美地契合着我当时的心理和生理状态,而且我还觉得虽然这个父亲很疲劳、不知道他们走到海边会发生什么,但是他还是充满希望的。所以我觉得这个角色由我来演是很恰当的。"莫特森答应扮演男主角之后,事情就简单多了,对于导演希尔寇特而言,电影的一个重头戏有了着落;对于莫特森而言,他需要做的就是养养头发和胡子,并且减一点点体重。
为了达到小说中父亲的"悲天悯人"的精神境界,莫特森开始了对自己的打造。他开始有选择地进行一些阅读,听固定的音乐,每天严格得像僧侣一样安排自己的作息,他甚至改变了自己的一些饮食习惯。他说:"无论处于怎么样的生活环境之下,人都会有自己的理想,都会有自己的希望。我和一些流浪汉交谈过,这些人非常各异,要么有暴力倾向,要么平易近人。不过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希望自己能改善当下的生活。对于这样的一种生活,在地球的末日之后的人类也一样会有怜悯之心。不过在层层的压力的重压之下,他们可能忘记了同情,有的只是暴怒。因为要活命、要吃饱肚子、要穿暖衣服会让人类失去理智和自己的社会性--这就是小说里展示的地球。我不敢说电影能超越小说,成为一流的作品,但是它一定会给人以不同一般电影的启示。"
《末日危途》下载观后评论:
片子整体比较沉闷,没有太多的冲突,没有曲折的情节,喜欢刺激感的观众可能会失望,但此片质感是不俗的,只是在剧情上相对薄弱一些,而画面、布景、特效上绝对是一流水准。全片用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角度来呈现出末日的残酷面,以及幸存者在这独特背景下的生存状况。少了你来我往的擦枪走火,少了成群结队的行尸走肉,少了狗血多余的谈情说爱,展示在你眼前的,只有雾霭沉沉的天空,寸草不留的大地,支离破碎的城市,一对行走在这苍凉天地间的父子,极端恶劣的环境,麻木苟活的人类,随着文明一起消逝的,是那卑微的人性,取而代之的是屈从本能的兽性:人——或为捕食者,或为猎物,无一人可幸免。电影的氛围和设定是同题材中较为少见的,算是另辟蹊径,但脱离了庸俗的同时,也丢失了大众吸引力。建议:诸君若看此片,需有耐心,细细品味,方得其妙。

对自己保证未来看电影不带偏见,不想看就不看省的低估好电影。可能是因为被人逼看这部电影,所以才不喜欢。小男孩的演技搞得我一度以为男女主是近亲结合生下的智障,明明出生起就在野外长大哪来那么大圣母心,完全不符合逻辑,天天看死人还那么容易被吓到,胆小懦弱还智商低真的应该当时母子俩一起自杀。人设看的生气,他每次带着哭腔一张口喊爸爸我就生气。相比walking dead里carl的性格更符合逻辑。整部电影节奏慢又灰暗把食人描述的十恶不赦一样,别再乱预测末世就是对humanity最大的尊重。

片名翻译有问题,末日危途的心理暗示是在接近终点前经历了许多大风大浪,而原片名the road则是一个很平淡的名词并无波澜。片名翻译问题造成了很多人期待有大场面有各种刺激的镜头,可惜没有,这里只有一路的经历,小男孩在末世仍保持着一颗善良的心,爸爸虽不是强人但始终陪在小男孩的身边保护着他,有的只是父爱,纯真这样美好的情感,最后也是由于小男孩的善良遇到了善良的路人接纳,演职员表的背景声是虫鸣,人声,发动机,狗叫,也许生活在这之后恢复了日常。在任何环境中保持善良的心是最高洁的品质

这个电影好久之前看过。当时看完之后就觉得如果地球变成那样的话那就太惨了,可以说是少有的让我看完难以忘记的电影,但如果让我看第二次,似乎没有勇气看第二次。因为那样的环境,那样的地球是我不忍心也不想看到的。看完内心会非常沉重!刚开始妻子毅然选择在风雪中,任由自己死去也没信心活下去让人绝望,中途两父子碰见那些吃人党,被关在地窖里等着再杀的人,断腿残臂,无不让人看到人为了生存下去的自相残杀的毫无人性。当这一切如果真得来临的时候,地球还真得有两父子要寻找 的那一线生机吗?

调色扣分:风格化不一定是好的 海水我愣没看出来浑浊 因为现实时空全是灰色调 所以遗漏了海水颜色这个信息量剪辑扣分:这片的文艺范主要得益于剪辑的割裂感 大量跳切 内心独白和硬切转场 见仁见智 有人非得把凑合事解释成艺术风格那也没办法设定扣分:到结尾也没交代灾难的成因 这真的非常必要 即便是角色在剧中的猜测也行 不然我没法理解角色的动机人物扣分:小孩秉承着和平年代的价值观活在末世 导演可能想借此对比出人性价值 然而我只想小孩快点死

本片非末日生存 而是末日情感。 场景设计不错 很有代入感。 人设方面。因为主打情感。也没什么可说的。不满孩子的人设,过于软弱了。化妆行。 剧情方面 有点没有头没尾。某些细节 有些太刻意 例如 开始的 歹徒 撒尿戏份。还有母亲出走戏份 。天气不好 风高浪急 去游泳 登船 结果物品被黑人偷了。有点刻意。还有就是结尾 部分的那一家人 刻意了。 主打父子情感。 也能忍吧!整体7.7分也OK 在低一点也行。

除了塞隆女神,其他演员一概无法辨认。电影版的呈现并不是非常出色,多一星给全程压抑的氛围还有对道德和人性的思考。看了这么多末日电影,我相信如果末日来临,我一定在最开始的时候自我结束生命。活着对某些人来说如此重要,即使是在极端情况下,但并非人人如此,选择死亡的我就是懦弱的吗?难道我不是怀着最美好的善意死去的吗?是否只有在最幸福和最有希望的时候结束生命才能拥有与在最绝望的情境下挣扎生存同等高贵的价值呢?
太喜欢看Viggo演爸爸了在这里还能奉献背面全裸呢大家是有多喜欢看他脱衣服结局太莫名其妙太败笔了这种乌托邦式的家庭在那种情况下真的会存在吗感觉像是作者一厢情愿地给了一个圆满结局在这种末世我是真的找不到strugglingforsurvival的意义了大概在耗光食物之前先自杀的就是我了这个儿子太蠢太气人太白眼狼了善良跟愚蠢只有一线之隔真的是这样
普通中产及以下阶层面临世界末日的状况富人及顶级阶层肯定不是这个状况吧感觉父子两人完全没有长久规划这种情况下奔波能带来希望么好不容易碰到仓库大享一顿后 要考虑的是把食物趁晚上分开储藏好啊然后找个相对安全可以逃生的地方住起来啊建立革命根据地啊这瞎跑啥呢能捡到食物还是咋滴还不是白白去送死又不是说外面有希望啥的自己也没有武装力量瞎折腾
这场景这色调这成熟的叙事!懂事的小孩子最可爱了warmending我居然不反感或许是因为这小孩子太懂事我太喜欢他了这不就是那种无论自己坠入多深的黑暗多没有人性多么冷酷无情妖艳贱货杀人不眨眼都会誓死保护的东西么我觉得很多人不清楚末世环境下没有精神寄托没有活生生的希望我看你们这些个所谓极端理性逼活不过一个月至少指精神层面上的活着
哲学问题写在长评里了,只说一个结尾问题,四口之家的妈妈说他们一直在跟着,而且还有狗,两个孩子见到同龄人也并非多么开心。联想到父子两人被带着狗的人从地窖逼走,是否有可能四口之家一路上就把父子俩遇到的人当做了食物,正准备对他们下手的时候发现了地窖,所以妈妈才“很开心”,是因为不用再吃人了,还是因为有了新的食物?
深夜观影让我看这个,我可去您的:)之前看过来自新世界、1942、少女终末旅行,这种末世题材的剧情,只能说不出所料。之前看没什么想法,觉得末日了唉全是两难怎样选择都好算了,后来读了应用伦理学,我疯了。就目前全球的生产-生态的取向,我看全球生态灾难在一百年内必然发生。很快就能看到电影里的景象叻!
谁也别教谁该相信什么。相信美好,活的善良没什么可值得羞愧的。人吃人是人性, good guy /bad guy也是人性。我一直觉得喜欢末日题材,但不是,我喜欢的其实是有一片足够大且任由自己挥霍的不劳而获的虚妄般处处惊喜的探险。换作我,大概是不会坚持。希望我们都是 good one.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