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蕾雅·马萨利 Lea Massari 饰)在与外交官父亲的一席不愉快的谈话之后,气愤地和女友克劳迪娅(莫尼卡·维蒂 Monica Vitti 饰)驾车去找男友桑德罗(加比利艾尔·费泽蒂 Gabriele Ferzetti 饰)。安娜犹豫着进了男友的公寓,留下克劳迪娅一人在外面等候。安娜虽然和桑德罗谈婚论嫁,但两人早已貌合神离。他们与一群朋友驾着游艇出海时,两人之间的矛盾越发尖锐。众人来到一个荒岛上休息,安娜与桑德罗言谈不和,两人不欢而散。正当众人准备返航时,却发现安娜神秘地失踪了。大家寻遍整个小岛,却不见安娜任何踪迹。在找寻安娜的过程中,克劳迪亚和桑德罗相互产生了暧昧,虽然克劳迪亚努力克制心中的悸动,但在桑德罗的热情追求下,她坠入了情网。内疚的克劳迪娅一直无法摆脱安娜的阴影,无法心无旁骛地与桑德罗在一起。而当她下定决心与桑德罗建立关系时,却发现他与别的女人在一起。
影片获得1960年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奖。
第13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第13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评审团奖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奇遇》下载观后评论: 在安东尼奥尼的故事中会有缺席与不在场,安娜的失踪就是麦高芬,但安不是希区柯克,他无意也讲不好一个悬疑故事。安东尼奥尼核心的议题还是在讲述现代人必然的孤独,人与人之间完全无法交流与互相理解。但我实在觉得奇遇的文本极其空洞,没有色彩的景又完全无法满足安东尼奥尼内心世界的外化,显得毫无特色极其无聊,唯一的亮点就是场面调度,石头小岛上摇晃的镜头与分立的众人,就是孤岛人类的具象化。空心的城市就是死亡的意大利,你高声呼唤,但只能听到自己的回声,无论上层下层都已经堕落,无论人流再聚集,宴会再热闹,都无话可说。人与人之间无法抱团取暖,只能互相伤害自我毁灭。和所谓的闲逛电影很不一样,主角没有旺盛的必须要消耗生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场景的流动其实就是人物情感的流动,很像里维特的女教徒。实在不觉得莫妮卡维蒂美。
安东尼奥里的奠基之作,对现代爱情的焦虑从此贯穿于安东尼奥里的所有作品之中。克劳迪似乎以安娜替代品的身份出现,两人共享同一张面孔, 甚至同一份鲜活的感情,却走向不同的结局。安娜的消失无疑是对现代爱情的一种怀疑及审视。最后的镜头,城市阒寂,桑德罗靠性依存的爱意乏味之时,脱离躯体的灵魂无限渐进于死亡。他和克劳迪娅困陷道德失贞的境遇之中,情绪在流离中生成的幻象云层和山间不住颠簸。乌云落下灰黯的影在地上凝结,克劳迪娅静滞不动,因“奇遇”而含混的爱情,虽至于一尺仍在潜流。残存的法则无法将二人固定在一个多义的现代世界中。宽恕也常受心灵的欺骗,也许“爱意”之外,才是精神明亮的地方。惟有安娜是幸存者,用问号终结一纸荒诞的奢望,绵长的诀别供后人寻味,将个性从无爱的感情空洞中释放出来,让一切想法冲破限制,落地生根
一部用优秀的视觉语言来反叙事套路的电影。从开头就主导大量镜头焦点的安娜本以为会是女主,却早早失踪下线,跟《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一样“主角”提前下线的设定。安娜在孤岛的突然失踪成了推动剧情发展的引线,本以为会是一部孤岛悬疑挖掘真相的片子,然而接下来的发展却是男友与闺蜜克劳迪娅之间模糊不清的出轨行动,他俩竟成了本片真正的主角,至此安娜失踪的原因反而被淡化了。结局以为闺蜜会对男友的再次出轨行动大发雷霆,却反而冷静得可怕的选择原谅安慰(why)。好一个连环反套路,其实我觉得要是整部电影都在围绕孤岛来展开就更好了,在一个相对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应该会有点意思,虽然这可能会成为一部流俗的类型片…
第一次看的安东尼奥尼早期的电影,并没有跟费里尼的作品一样能很快挖掘出独有的特色,希望之后的作品能稍微理清一些。
2024.8.8 @Metrograph 男女之间的拉扯真是好看~1)女孩精心打扮却没有盼来意中人时,期待之后的失望总会成为压死“骆驼”—禁忌—的最后一棵稻草。2)当我再次出现在你面前,已然已经做好了决定。后来发生的一切不过水到渠成。3)男主最后可爱的表白那一幕,是他全剧最有魅力的时刻—阂上门又徐徐打开,他探出脑袋,认真中带着几分俏皮地说着:That is kidding. I love you. 4) 只可惜,爱你也许是真的,对他人性放纵也是认真的。5)最后一幕不断试图触碰的手,爱恨之间,依旧情难自已。感性与理性的对决中,永远是爱胜出么?!可是,一旦产生了冲突,似乎孰胜孰负,终究是不快活的。也许,对的人,会站在你的未来里……PS. 终于打卡了安东尼奥尼的电影~
男性令人震惊的性别权力,即使是新电影也无法做到完全的摆脱。看似女性在传统伦理与爱情中拥有了自我的主动,但终究选择权落在了桑德罗身上。对其中那个凝视的情节印象深刻,来自社会的注视是如何让一个女性被迫注视自己?尽管电影直面地反思了这种暴力,但安东尼奥尼从未考虑着去回应/反抗这样的规训。这部如此,红色沙漠如此,到90年代拍出的云上的日子依旧如此。在这个角度而言安东尼奥尼的电影从不是新的,而一直都从属于中产阶级的男性幻想。有意思的是,安娜的失踪是他们两个爱情中一定存在的污点,骷髅。找寻安娜并非重点,而过程是二人维系关系的道德允许,或者是男性选择的爱情的道德允许。
克劳迪娅美绝,难以想象在镜头外的现实中是怎样的一种美存在于世界之上。
#百子湾 人之间的关系有一种几乎无法形容的催眠,这种感觉既陌生又本能地真实。它让人疏远,把存在简化为自满和欺骗。开始时,两个人之间几乎没有探索的欲望,慢慢演变为疏远和痛苦。Antonioni似乎对群体与商品之间的关系有种迷恋。在《放大》中是吉他,在《夜》中是作家,在《蚀》中是股票,而在这里是众人追逐的女性。当每个人都聚焦于这些事物时,场面无比混乱,而当这些事物消逝后,人们又恢复平静。最终留下的是一个道德荒漠,现代灵魂的迷宫。除了对空间的运用以及建筑与火山的镜头,这部电影像活死人之夜, as if the light is on but nobody is home
对于人性描写太妙了。
“消失的女性”/缺席的存在,围绕着这个人物,其他人物关系要如何进行。从希望她还活着来减轻自己的负罪感,到希望她不存在,好让我们可以摆脱过去的阴影,过上新生活,等待戈多式的命题啊。安东尼奥尼对于人性把握的太恰当了,我竟然从电影中读出了文学!!!虽然电影语言极简化,人物表情都像是支离破碎的砖瓦,暗涌的情绪始终贯穿。最后结尾太棒了,又归为我最爱结尾之一。见到男人的背叛,没有争吵,没有解释,只是静静靠着,抚慰着,似乎是一种包容吗是一种接受吗,还是说大家都知道,阻挡二人的不仅是占据画面一半空间的高墙,还有人心。引用学长说的一句话“我誓死捍卫复杂性”
情感的震荡之下是存在的焦虑,不用探明消失的爱人去到了哪里,不必辨认游移的爱人要去向哪里,因为明明你哪都不想去。看似主角的突然消失作为变奏的结构处理实在大胆又深刻,孤岛的意象运用和关系隐喻也到位,再往后的情感拉锯段落的处理现在看就有点繁复和过时了,只靠其中闪现的精巧设计和女主的朴实又神秘的演出来维系张力,但是当两人确立关系后的结尾部分,灵动和力量又回来了,那种空虚和软弱,那份冷漠和无力,呈示得太生动和到位了,结尾的定点也抓得动人。在呈现上,摄影和选景实在太出色,那种胶着和迷离感通过影像声效直接赋予观众某种直觉和知觉,还是显示出安东尼奥尼和本片在当时的超前性。
安东尼奥尼的现代爱情三部曲看完,感觉爱情就是一种虚幻飘渺的感觉,一件易碎的价值连城的艺术品,没有永恒,没有安稳,有的只是变化的感情。男主角和三个女性的情感纠葛,不过是男性最真实的一面——性高于爱,也是女性敏感脆弱的一面——陪伴胜过爱。异地恋的情侣爱情就像是度假时的欢愉,剩下漫长的孤独的回味;道德感在爱情面前不堪一击,但是这个爱情常常被长时间的陪伴迷惑,让人看不清楚;男人的征服欲建立在同为男性的爱慕,男主和那个多情妩媚的女作家只见了一面,就奠定了后来的悲剧。没有人在意失踪的女性友人,也没有人在乎男女主角的爱情是否还会继续,剩下的只是对脆弱爱情的叹息。
8.2/10分 第一部安东尼奥尼。
1.视听语言是牛逼的,演员调度以及摄影构图都很精准,对声音以及空间的运用都十分有效。但是这一个狗血三角恋剧情能拍到将近两个半小时也真是够无聊的。
2.安娜走丢了,安娜的男朋友桑德罗转而追求安娜的闺蜜克劳迪娅,当桑德罗收获了克劳迪娅的芳心却又在酒店里乱搞,这剧情真的太俗套了。豆瓣还把这部电影归到悬疑片里,可是电影到最后都没告诉我观众安娜究竟怎么样了。
3.除了故事主线之外,影片还有一些对于意大利上流社会的展示,一些对于意大利国内问题的影射,这部分总体而言不如同年费里尼的《甜蜜的生活》。
“生活流”式的影片,和安东尼奥尼的《蚀》给人的观感一样,同样都是“由一系列毫无因果关系的随意的偶然的行动、事件、情景和人物堆积起来的,不仅结构松散,而且无法用通常的因果关系来说明”。人物在动机不明的行为驱动下做着让人云里雾里的运动,这种运动好像是一种随性的漫游,但实质上却是无目的的“原地打转”,久而久之,观众便迷失其中。在《奇遇》中,安东尼奥尼为影片蒙上了一层看似薄纱似的,但却虚假的悬疑色彩,直到影片尾声,仍是无尽的空洞,始终没有给予观众一个合理的解释,在这种呈现下,便更让人摸不着头脑……
影片在内容与表达形式上都是焦虑且疏离的。无论是主角三人还是药店争吵的夫妻,皆处于男女对抗状态与两性关系的困境中。失踪女主的离经叛道则体现在,她尝试除妻子女儿角色外的主体性,努力夺回自我支配权,最后也充满反抗意识地从片子里“消失”了。多处对克劳迪亚内心的外化,则更直接地点名主题:被强吻从船上走出后,船变成了第一视角,摆动的岛屿和海浪外化此刻的不安,在广场上被男人围睹的场景再次强调了躲避和卑贱的心理。形式上,侵入感削弱的影像和强制插入的诡谲配乐,都通过提醒影片的人为性,让观众从中疏离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