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失败者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关于年轻人犯下谋杀罪的三个故事。在法国的故事里,一群高中生为了钱杀害了一个校友。在意大利的故事里,一位大学生牵涉进一桩香烟走私案。在英国的故事里,一个慵懒的诗人
关于年轻人犯下谋杀罪的三个故事。在法国的故事里,一群高中生为了钱杀害了一个校友。在意大利的故事里,一位大学生牵涉进一桩香烟走私案。在英国的故事里,一个慵懒的诗人在丘陵地上发现一具女尸,然后试图把这件事卖给新闻报社。
第14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 (提名)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失败者》下载观后评论:
法国篇最后主角的直视镜头。意大利篇故事大体与《精疲力尽》相似,当然侧重不同。父亲说:“我抚养他那么多年,突然间却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陌生人。”英国篇故事最迷人,一个不甘于平庸生活,向往独特渴望被世人看到的年轻人走上一条奇异的毁灭道路。一个喜欢写诗的人,同时又具有拉斯柯尔尼科夫式的偏执头脑。一开始表现得好像还只是为了吃人血馒头,后来却惊人地深入到变异的心灵,为了彰显自己的非凡独特,可以轻易毫不愧疚地杀死他眼中无所谓的凡人。这种无动机的恶,或者说目的不在于事件本身的恶最为可怕。最后看客们关心的也不外乎他会否被处死。延展性很强的故事。PS.片头和片尾的解说是硬加上去的。

暴力得意洋洋地出现,迈着高兴、活泼的步伐,假装出一副幼稚的无辜,它的法律是蔑视任何法律,它的社会特征是轻视任何社会,只剩下放肆的个人,愤世嫉俗、又缺乏自责。“心力交瘁的一代”受普遍的暴力的鼓动,伴着一系列犯罪出现在新闻中,这不是因财产和社会差异而引起的违法,驱使他们犯罪的,不是需要或社会自卑情结,而是对特立独行的渴望,是为了凸显自我,把对暴力的赞颂作为个人的胜利,对他们来说,进行谋杀的唯一理由是从一种残酷姿态的邪恶角度,宣称自我文化的胜利。

第三部分明显优于前两部分,叙事没有那么掰开揉碎,技法上有了变化的美感。安东尼奥尼开始关注社会普遍性问题 —— 关于开篇和结尾的画外评述众说纷纭,但我没觉得在实质上对影片主旨产生巨大的影响,说与不说,青年人对生活对死亡对善恶对特立独行的迷惘与误解,都是当时欧洲真实存在的问题,导演选择三地故事无非就是从大欧洲着眼。战争、瘟疫、社会革命之后,社会秩序的重建,艺术家思考在前表达在后,政治家主张在前实践在后。前者带给人启迪,后者决定人命运。

全篇三个篇章,法国篇和意大利篇无论是剧情和镜头都显得乏善可陈,唯有英国篇,细嚼有味道,对人与人关系的超越性评估借由青年诗人躁动之壳完美嵌套,但细究之,那又不完全是躁动,而更是一种的幻灭的暴力感,兼《局外人》之存在苦涩和《放大》摇摆伦敦之空虚,因此诗人的行走和穿行,显得更有力量,显示了安氏超脱剧情和道德说外的艺术兴趣,可惜受当时卢卡契代表的左派影响和教会干预,本片的制作过程受到很大程度冲击,表达的完整性收到一定程度的损害。

1、分别讲了发生在巴黎罗马伦敦的故事。三个故事好像全是意大利语对白,还都是快速语速,密集对白,即使如此导演还特地强调了地点。2、第一个结尾,父亲带着儿子去警局,夜晚的街道落了些树叶,灯光稀疏。3、第二部的配乐很棒,比如经过一夜逃亡,年轻人来到阳光明媚的街边报摊,人来人往。浪荡了一天后他终于回到了家。这两段配乐就很棒。4、每日观察报,daily witness。5、三个年轻人的犯罪毫无缘故。尤其第三个。

第三部安东尼奥尼长片,感觉大师风格初见倪端。影像结构更为断裂延展,三个篇幅整体和每一篇幅内部的叙事保持碎片化与松散化,场面调度更为游移不定——法国篇的郊外青年游玩部分多组交谈场面的镜头摇移展示人与人关系的断裂,意大利篇男主穿越破败建筑与的逃亡的长镜头展示人对自我的反叛,开放融贯的时空处理+景物的主体化加强——景物前置与后置(“以景结情”)增多,人物深度融入建筑内部。但说教意味明显,存在主义被削弱。

开场说了,这是一部关于“心力交瘁的一代”的电影。不同于以后著名的三部曲那样对精致的中产阶级人际关系的批判,这里致力于描写战后年轻人的空虚和迷惘,他们力图在行动中标出自己的存在,存在主义命题再现。法国和英国篇很好,后者更是发展出Blow-up。意大利那里有些奇怪,男主那种漫游者式的空虚匹配不上故事内容,而且结构稍显局促,匆匆收尾。看影评说是因为审查,似乎有道理。
观影盘点:个人感觉这部安东尼奥尼的作品,并不具备什么所谓大师电影的特质。可能是早期作品的原因,并没有在镜头语言或者剪辑等等制作方面玩儿什么花样。更多是导演对年轻一代迷茫精神的思索,像三篇社会评论短文。只是不知现在都以垂垂老矣的那一代年轻人,不知在回首往事中会感觉到他们曾经如此地身在福中不知福。
由于电影审查的原因影片的片头和片尾被加上了些莫名其妙的宣传语,也因为同样的原因,三部短片中的第二部意大利篇被改的面目全非。编剧之一说第三部英国篇是最好的,这其实也说明了安东的盎格鲁撒克逊嗜好,而这种嗜好在13年后的电影放大中达到了顶点。PS一种完美的犯罪一种在某种意义上没有动机的犯罪
托尼,一个职业拳击手,在职业生涯的巅峰时期遭遇了失败和荒废,托尼曾是一名备受瞩目的拳击冠军,但他却无法应对成功所带来的压力和诱惑,他沉迷于名利和享乐,最终导致了他的职业生涯的衰败和个人堕落,托尼的失败向观众展示了成功和纪律之间的危险平衡,并带来了关于职业运动员的压力和心理困境的反思
第一个法国故事明显可以感觉出来安东尼奥尼导演真不适合拍群像,没有焦点与展开,也没有串联,只有不断而絮叨的对白;第二个意大利故事将注意力放到个人身上就好多了,但人物还是单薄,情节交待不够清楚;第三个英国故事最完整,但又太常规,因为审查的问题,导致电影说教意味很浓,缺少艺术性的表达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导演,关于年轻人犯下谋杀罪的三个故事。在法国的故事里,一群高中生为了钱杀害了一个校友。在意大利的故事里,一位大学生牵涉进一桩香烟走私案。在英国的故事里,一个慵懒的诗人在丘陵地上发现一具女尸,然后试图把这件事卖给新闻报社。第二个故事公映版本有所改动。
与布列松的《很可能是魔鬼》相似但却不及,均描绘漂亮皮囊下虚无缥缈的灵魂,“心力交瘁的一代”现在也不难看到。法国篇挺无趣,意大利篇很新现实主义,不知以后能不能看到最初的版本,英国篇的部分元素后来融入了Blow-Up之中(尸身、谋杀、媒体、网球)。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