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年少日记》一样同为现实题材的港片,一样不惜剖开沉重晦暗的生活,刀向内令人心疼,使人无声流泪流得头昏脑涨。从动荡不安而敏感的童年走来,人都劣迹斑斑地摸索着成长。但就像树一样,纵然长大以后看起来稳定强健,童年河水急流的记忆仍然是铭刻在年轮里的疤痕。一生的旅程既是昏黄路灯下的踽踽独行,也是交织进亲情的爱恨羁绊。尽管修辞和想象力所赞颂的感情往往光滑梦幻,现实中人情更像月球,坑坑洼洼,有明有暗,时圆时缺:M记番茄点绛唇的温馨一刻是我们,逼仄劏房里歇斯底里嘶吼相对也是我们。但不忘月球也是挂在心头的温存诗篇。《但愿人长久》的英译名是Fly Me to the Moon, 不仅是句意相衔,月球之上应该也是指往世人的所在。追忆亡者,就像当年过海探监,我们一起沉默面对真实的无奈和窘迫,再偶尔满怀希冀地说笑。
【7】由破碎片段组成强行拉长的时空故事。祝紫嫣太想讲好一个属于她自己的香港-大陆,身份认同的故事了。不惜自己都演上第三part,但成也在此,败也在此。架起时空串起了三十年的往事,从香港,到东京,再湖南,从湖南话,普通话,到广东话,日语,英语,组成了大量的词不达意让和欲说还休。很多时候我觉得可以结束了,但电影还在讲。电影留下淡淡的殇愁,但除此之外,电影的成立依旧是对东南亚女人一生宿命的父爱的惩罚,但凡片中的两个女儿变成男的,整个电影完全不成立的。整个电影淡淡的,以寄表相思祝愿,是中英片名《但愿人长久》,“Fly me to the moon”的一种寄托,但缺乏真情实意的触动情感戏,是无法“千里共婵娟”的。@英皇中环娱乐行。
作为处女作完成度相当不错,比《美国女孩》要好。昨天现场听祝紫嫣分享细节的提问时,很惊喜她对拍摄的克制和对人物刻画思考里的成熟与留白。虽然这个横跨二十年的新移民家庭投射出太多迷茫,但无论是身份认同的缺失还是亲缘拉扯的爱恨,镜头都聪明地选择了用细节填充而非血淋淋的直给。像是妹妹墙上的海报暗示投身社运的反抗,或是子园在带团参观东京铁塔搭乘观光梯时无处安放的凝望,更是父亲塞红包的执拗和待到满山百合花开放回乡看看的期盼。喜欢两姊妹名字寓意的“阴晴圆缺”和片名英文译成fly me to the moon,和中文名构成了故事文本最巧妙又深长的呼应。ps:虽然吴慷仁很努力了但衡阳话还有进步的空间421戏剧日高先电影院,主线应该是父女关系的近和疏,副线才是外来者与香港的格格不入?结果导演呈现上副线更为深入人心。R开头的身份证,每个来港人都知道的痛……一些读音的差异,不懂粤语时那种错落。97 07 17三个时间点很巧,父亲角色爱不起来但也深感吴慷仁付出太多还学了一门语言!吸毒状态抓得很对对家人那种六亲不认,也在最后归为女儿长大身影中的一种互文,对爱情的不信任,对相似偷盗行为初恋的某种迷恋,展开太多反而有点收不回来。小妹的态度转化,强融到主动接受关心,到真正变成一个爱港人,残忍但是纯真的一种理想。最后父亲离世,家乡百合花也消失,不也是一种照应,很多事情就这样啦。
即使知道是導演取材於自身成長背景,還是有很強烈的空心感,排布了很多議題,但好像並沒有真的拿出真心去挖掘。 (我沒有在說不能展開的部分喔) 生硬的對照有點太多,本身有真實的東西都變得輕浮了。還有很多場口一定要這樣才可以講新移民、身份認同嗎?repeating what's already being perceived hardly updates the discourse. there should be more to this. 吳慷仁撐起了三分之二的時間。angela 演得越來越好了,可惜沒有更多的發揮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