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演员的家庭,父母都是演员,三个女儿也都是演员。大姐汉娜是个有些天才的演员,她的丈夫是胆小怕事的摇滚乐明星经纪人爱略特。二姐霍莉也是个演员,但才华很一般,加上性情暴躁又有些神经质,所以事业上不太成功,甚至有些厌世情绪。汉娜的小妹妹莉和她的老师弗雷德里克同居生活,弗雷德里克是个傲慢的艺术家,上了年纪又沉迷艺术不问世事,莉几乎是他和外界的唯一接触。《汉娜姐妹》下载观后评论: 姐妹午餐旋转镜头精彩,再次意识到米亚法罗是个好演员;这部和解构哈里共用几个情节元素,却更适合与Husbands and Wives同组看待,想说的比后者多,但不如后者搞笑,更明确的内容表述最后出来的效果反而没有后者好。伍迪投奔各种宗教以对抗mortality和meaningless的段子全场最佳,既好笑又起到明喻作用,人生就是寻寻觅觅嘛,迈克尔凯恩和Lee寻觅爱情,戴安韦斯特寻觅事业方向,只有Hannah蒲苇磐石灯塔三位一体地支持和供给她的姐妹父母丈夫们,每一个找到她的人都赞美她依赖她向她索取,同时也厌烦她憎恨她以至于折磨她,她很无聊,上帝都比她有趣因为上帝不如她可靠。电影里唯独她的寻觅部分留白,但不难设想现实中Hannah也会有质问生活本身意义何在的时刻,写一个不可爱的参照系人物未免不公。
无意间点开这部,惊讶与昨天看的《独立时代》相似度之高,杨德昌应该是在伍迪艾伦这里借鉴了不少,但杨明显格局更大,伍迪艾伦则更加把重点放在人身上,两个电影文本都各具风格,也都是时代的必然产物,之前许知远和西川聊天,说美国已经没什么好批判的了,但其丰富的人文积淀保持着其表现和探讨的深度,中国却是刚刚步入门槛,《汉娜姐妹》和《独立时代》之间地对比和呼应完美地证明了这一点。就两部电影本身来讲,伍迪艾伦的完成度明显要更高,相比之下杨的人物略为失控,杨的野心略超过才能,伍迪艾伦犬儒式的思维方式必然导致其强大的电影控制力。两部电影里面都出现了一个类似的空间,即《汉娜姐妹》中李与教授的家和《独立时代》中作家姐夫的家,其共同点是几乎没有隔间,没有客厅厨房和卧室等空间的概念,挺后现代的符号,有意思。
中产阶级的故事怎么那么无聊啊......绕来绕去都是婚姻危机、性关系混乱这些事,可能真如某句话所言,和钱无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轻飘飘的,霍莉长久处于失业危机中,偏偏又爱吸鸦片,但从来不用担心什么经济危机,有姐妹慷慨解囊;米奇放下工作,在城市里到处漫游,寻找生命的意义......只能说真的非常中产,对普通人来说什么小问题都是大问题,而对中产阶级来说,什么大问题在他们眼中都是小问题。三姐妹的现实处境看似是汉娜比莉过得好,莉比霍莉过得好,实际上,问题频出的反而是汉娜,莉一直处于左右摇摆的境地,没心没肺的霍莉,从不把烦恼牵记在心上,反倒是最后最幸福的一个,米奇也被她的单纯直率所打动。三姐妹饭馆对峙的一幕尤为精彩,剑拔弩张的关系在镜头不动声色的旋转之中,伍迪.艾伦的执行能力异常强悍。
给我自己: 学会看完后思考出 故事深层的meaning,把你的感受都抓住,不要过于注重无关的细节!那些只是叙事中的一个小过程!!每个人物的塑造和整体的叙事。引:!主题仍然是伍迪·艾伦热衷讨论的人生、爱情与欲望,但这次的结构有如精彩的乐章,在段落与段落之间有强烈的音乐性。!一组组人物呈现出大都市某个阶层的人生百态。!在故事中加入更多角色,更复杂的家庭和关系,尝试分摊掉主角的戏份。!对永恒和变化的探讨,年复一年的感恩节聚餐,相似的气氛,暗地是错综复杂的关系,一切都在变,狂热到厌倦,难处到相爱,与其追求终极意义不如享受不同的每天。!中产阶级已婚男子的虚伪懦弱自欺欺人,猥琐形象简直深入人心;影片一转换到伍迪就转变画风幽默十足,饰演一个拼命寻求生命意义的怕死鬼。!结构工整,叙述流畅。
为什么女人独立或者优于男人就必定会被男人心生嫌隙呢?一段婚姻的长久在于互相尊重和仰望。Elliot我唾弃.Hejustrandomlyyieldshimselftoaromancehedesireswhilehavingnointentionofretainingitorfeelingresponsibleforthis.Heclearlyknowsthathehasabackupplanwhilecourtingthegirlforreal.ButIappreciatewhatthegirldoesasshelateridentifieswhatexactlythemanmeans.
最喜欢的WA的电影之一。三姐妹和三个男人,三种性格和三种命运,生活有不明所以却有始有终的爱,有无休止的争吵与离别,有永恒的痛苦也有偶尔的欢喜,生老病死,家庭与事业,这都道尽了一切了……老头迷茫地晃进电影院,大屏幕上正放映着《鸭羹》,他那段独白的台词带着一点不惹人生厌的悲观消极,这段不需要有人回应的絮絮叨叨是何等的温和豁达,是我最爱的WA哲学式话唠。自伤自恋的知识分子,说出了生活本质:“最后没有人比我更了解生活。”这适用于每一个人。霍莉写的剧本的最后一句台词颇有意趣,过日子如同打牌,有牌就看招出,看到王牌和三张二,其实也能轻轻释然。我以圣经新约作结:“爱是恒久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我心深处后又一个家庭3姐妹的故事,每一个家庭都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虽然小,但包含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故事依旧精彩,分段结构下的叙事非常流畅,伍迪扮演的米奇承包了所有笑点(尤其是米奇听摇滚的那段,会不会和马丁看漫威差不多哈哈哈)。每个人的故事里,还是更喜欢米奇和荷莉。在得知并无癌症后,米奇陷入了不信上帝生命就无意义的情景,然后在天主教(他一个犹太人信天主绝对是笑点)印度教之间徘徊,而荷莉戒毒后事业和情感都不顺利,转而投向写作,这两个人的改变非常触动我。(刚好最近读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生命只能活一次,那么成为经验又有何不可?
看的伍迪艾伦的第一部。大体印象:爆炸式的语言输出(需要完全的集中注意力),伦理的探讨、良性结局。整体的配乐很有感觉,故事前期有些无聊、蕴含的人物小心思太多但着实细腻,后期在三姐妹在餐厅聚餐后开始大爆发,并在mick重逢Holly时达到了高潮。结局的比喻和怀孕amazing关于生命意义的探讨(没有答案,唯有存在放手),关于爱情伦理的谈论(爱情不是全部,爱往往比想象的更少或更多),中年危机。小吐槽:片名是汉娜姐妹,汉娜戏份却最少,预想姐妹情也不是重点,重点全在导演自己。ps:心脏是最强劲的肌肉,最近看到的第二次(分手后 1)
只有伍迪艾伦的线比较有趣,突然失聪的情节令人想起《好莱坞式结局》导演的突然失明,不愿意投身宗教、思考人生的意义无果后企图自杀,在枪走火之后无目的漫游,在电影中顿悟还是活着比较有趣... 其它的线都太无聊了,虽然我承认也许很真实,也许这就是生活...(也许这就是伍迪艾伦想自杀的理由,人们被欲望驱使着,在失望中追求偶尔的满足,只是活着的动物罢了),最后回到大团圆的结局,一片欢乐的氛围,爱的作用使然。80年代的曼哈顿街头和好几个片子里一模一样...整个片子节奏有点慢,不能快进很痛苦
话外解说将它用作对照和衬托。长镜头、去街上拍电影、戏剧结构,都非常好。懂了为什么故事高潮和危机要放在结局了;因为激励事件引起的故事高潮和危机放在中间不是结局的话,后面的45分钟将会是多余和厌倦的。打个比方你和朋友说:故事的写作原理是结构,就像是人,有鼻子、耳朵、眼睛;你在交流的中间已经告诉了别人答案你觉得还要讲后面的话吗?当然我只是打个比方,生活中的对话是可以重复的因为它只是为了可以持续的交流。而剧本的交流是不可重复和必须有转折点的。除非是多线性叙述和多重主人公。
章回体结构,中产阶级群像。从感恩节开始,到感恩节结束,以一个家庭三姐妹为主体,结构上又学了一次伯格曼《芬尼与亚历山大》。主题倒也相近,各有各的生活,各有各的问题,总结起来就是托尔斯泰的那句“人类唯一可以确定的真理是,人生无意义。”本片还出现了伍迪艾伦电影中少见的摇滚乐,还是个现场演出版。不过摇滚之后马上安排了一场爵士乐现场演出。哈哈哈哈,伍迪艾伦的私心太明显了,热爱爵士,嫌弃摇滚。本片的爵士配乐倒真的很棒。。以及电影开场的聚会还出现了童年的宋宜,有点惊讶。。。
结构有点散,差不多各说各的感觉,题目的姐妹们反倒对于我而言不太深刻,最符合小老头通常所写的故事的是迈克尔凯恩的线,整体下来一般,最喜欢的伍迪艾伦自己演的那条线,既有笑点,又有对生死宗教的深刻思想,特别是最后有段于电影院的思考总结,非常令人深刻。标记的第2000部电影,特地选的是在迷影初期最有影响的导演之一伍迪艾伦,他的作品既有哲思又有趣味调侃,不知道看什么的时候会选择他的作品,希望还能看几年他的作品
刷新了我看过的伍迪艾伦的最好上限!以前一直醉心于《安妮霍尔》里的荒谬爱情笑话和那不可理喻的鸡蛋,看完这片之后,才发现《安妮霍尔》格局还是太小了,《汉娜姐妹》里伍迪费劲了心思,尽可能平淡地讲述了一切关乎人的遭遇、情感和伦理的感悟。章回体结构,沁人心脾恰到好处的配乐,流水般的剧情走向,一切几乎都是那么完美。我想用我能想到的最美好的诗句去描述这部电影,但实则却还是无从下笔,大概人生也是这么的无法言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