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纪念妈妈的电影,讲述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农村七天发生的故事。故事里记载了小咸(葛文丹 饰),一个十二岁女孩对家庭和村庄的记忆。在这七天里,发生了三次死亡和两次出生。
第77届威尼斯电影节欧洲电影联盟奖 威尼斯日最佳影片(提名)李冬梅
第45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新秀电影竞赛 火鸟电影大奖(华语)(提名)李冬梅
第4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费穆荣誉最佳影片李冬梅
《妈妈和七天的时间》下载观后评论: 细节很多,画面很美,刻意呈现了无意识的重复。虽然设置了时空和人物背景等等,但仍然是一部纯粹内在的电影。不得不说是有才气的,如此这般的日常生活看得人从心到胃到眼的不适。单向地观看电影还原现实时间是否不太公平? 另外看评论说有人会觉得男性角色缺乏存在感,天呐,我觉得男性角色已经够有存在感了,那不到处都是吗?尤其是母亲死后的父亲的几个单人特写和近景,已经是一种非常努力在去共情父亲的表现了。全片里父亲的面目是最清楚、最特别的,只有他的外表干净挺拔,所出现的空间最为现代和开放。完全想象不到这样外表的人在妈妈她们生活的那间几乎要风干了的房子过漫长的日常生活,所以倒是也可以理解为父亲或主动或被动地完全被排除在外了。(补:看小咸到姥姥家的镜头,一下子就感觉年代在2010年之前,后面发现是07年,印证猜想:)
湖南农村版《让娜·迪尔曼》,用最克制的手法呈现一位中国农村妇女从临产到难产去世后的七天时间。从形式到内容都做到了“物质现实的复原”,充分尊重了时间的流逝。冒着超生罚款的风险也要生第五胎只为生男孩,为了躲避计生办选择去医疗水平落后交通不发达的农村待产,这种压力来自那些看似少言寡语的长辈,完全是对女性身体一种约定俗成、理所应当的剥削。前两天里死亡的阴影就已经悄悄靠近,第五天的深夜男人们打着手电筒微弱的光点抬着母亲穿过曲折的山路的一个个横摇镜头格外漫长,年迈的外婆一个人跟在后面是那么孤独。母亲的牌位上没有姓名,只有“李氏孺人”的封建称呼,年幼的女儿也被植入了“像儿子一样孝顺你”这样的观念。这些苦难全部没有用语言明说,都藏在了影像的细节之中。从最私人的情感出发,触及整个时代的伤痛,这是电影的胜利。
(24.05.24 映后场二刷)用长镜头给出的相对完整的时空展现出了私影像应有的自然与真实感,这样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导演不想要的标签化和议题式的控诉,而且在这样看似波澜不惊的影像中,一些微小的举动就能完成汹涌又绵长的表情。但看到胤祥拿阿克曼和阿巴斯来比,想了一下就觉得还是有些不满足,比如《让娜·迪尔曼》前面也是完全的日常,但之后逐渐失控最后导向那一刀,整个失控的渐进过程可以说几乎没有一点多余,十分完整且必要,而且人物与视角极端集中,让你不得不去思考人物处境,而本片仅仅靠导演说的情感和直觉去编排会不会还是有点欠缺呢;又如本片除了结尾两姐妹打着手电筒在林间穿行的少数几个镜头外,就很少有《生生长流》那样对生死有一些超然态度下画面蕴含的美感和诗意,当然更没有对电影本体的思考,仅仅是自然还是不够的吧。
#导演交流场二刷更新 映后有个男观众提问说看过这部电影感觉痛苦和绝望 说不明白为什么母亲非要一个接一个地生孩子 为什么总是让自己陷入这种痛苦认为这种人生没有快乐令人绝望 李导反问在场所有观众还有人有这样的问题吗 大家非常一致地说没有 导演最终也没有回答他这个问题 父权社会把他保护得真好|一刷原评:莫名想起Fight Club里那首俳句诗“Worker bees can leave Even drones can fly away The queen is their slave”劳作、妊娠和分娩的循环组成了母亲的一生 就好像蜂群里一生都在产卵的蜂后 为繁衍而生也因生育而死 七天的时间里 除了在世时寡言的沉默就是离世后永久性的失语 这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代际间蔓延的常态真是一种乡土社会的绝症
长镜头滥用示范,请没有水平的摄影师和导演以此为警示。首先长镜头只有固定机位啊,最多就是左摇右摇,啊这也要你来拍吗?全片就像动态壁纸啊,唯一一个惊艳到我的会动的镜头就是姐姐半夜给妈妈送灯,133分钟就1分钟能看。其次,长镜头是不是体现一种纪录的真实感?可是这里演得都好做作啊,配上精心安排的背景就是精致做作的农村美。唯一不做作的是送葬团体,那段就真的有纪录电影之美了。而且怎么都没有台词?农村人这么沉默?还是说因为没有演技调教不了所以干脆不说话了?真的是连狗都不会叫,这种村里散养的狗不可能啊,狗路过看到人能不叫吗?!我真是服了。全片无意义的沉默 无意义的长镜头=东施效颦版都灵之马。我懂导演对母亲的真心,但是这种作品不要拿出来祸害我这种普通观众,去电影节放映做成“影迷耐心大比拼”可以了。
#导演映后场# MovieMovie,4.3分。在我的体验里挺纪录片的;听映后的时候导演说在完成一次和解,对那一句引发争议的台词她也是以“它发生过”为主要理由保留;所以完全可以理解为拼贴过去的日常素材来实现对“那五天”的想象性完成,什么样的五天呢,一个被剥削的妻子“见不得人”甚至除了自己的女儿和母亲也不会被记得的五天,毫无情节重复到可怕。但我特别喜欢这种对时间的提醒,一点点温柔浪漫(其实构图还是有点浪漫的)也没有,直到母亲的母亲追着送她去分娩/抢救的壮年们但她追不上,剪辑干涩又准确的告诉你,女儿死了她也追不上啊;就这样的环境,甚至丈夫回来的时间也被平分为极快和极慢的两段,唯一的拖车也没有的地方让她生了五个孩子。看起来那么素,但我又觉得这是我这几年在电影银幕上看到相当有力的控诉。
非常克制的一部作品,在映后谈里才知道很多现实中更狗血的情节被隐去了,确实从头到尾都在做与商业背道而驰的选择,相信导演这么做是想让自己对母亲的纪念更加纯粹。电影一直在沉默里缓缓流淌,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有各种琐碎平淡的日常。直到第五天晚上,日常突然变为无常。然而在那片沉寂的土地上,连死亡都是悄无声息的,哭泣、哀悼也是克制、小声的。这让送葬的唢呐、锣鼓、鞭炮声显得更加刺耳,让人窒息和麻木,无暇思考。我开始怀疑,所以这就是哀乐的意图吗?让人不要去咀嚼悲伤?不让人表达愤怒?作品本身让人悲伤,但作品背后,导演敢于袒露自己创伤的勇气令人敬佩。映后活动里好几位观众分享了从电影中得到的共鸣,让我相信,再私人化的情感,只要真诚地表达出来,总会收到真诚的回应。
我觉得最出色的地方是个人记忆和自我表达的结合。 导演从几个记忆点出发,然后根据情绪记忆来还原幼时的场景,这就让电影既属于私人,又属于大众。出来的时候一个小女孩和她妈妈说,妈妈我看懂了。 这个应该是所有创作者应该去做的方向。 映后环节 我最喜欢的是导演说,为什么那么多的吃饭戏,为什么每次都是不同人的组合,因为每一次吃饭都是妈妈和这些亲人的永别。 在农村这样内敛的社会里, 吃饭很可能就是亲人和亲人交流的场所了。 大家不说话,或者说着无关紧要的话, 但是不知道哪次就完成了告别。 这些是日常, 无声但是具有力量。 对于我个人,所有已经离去的亲人,他们的离别都是这么突然没有预兆,我最无法释怀的不是有什么没有说出的话,没有做过的事,而是没有办法重返这种日常。
极度私密化的艺术表达 大片哑然和失语 在周而复始的重复中无声呐喊 夏日村落山峦连绵 蝉鸣风起 种种美好意向成为最残酷的阻隔 冰凉浸骨 缓慢绵长的空镜头 幽暗如墨的夜 闪烁林间的零星烛火…是独白 是梦境 是呓语 剧情是最不足以被言说的部分 难过的依然是死亡还有天人相隔 在母女三代间的关照 小女儿稚嫩的“妈妈我帮你” 外婆躺着捏了妈妈肿胀双脚时的疼惜 小咸和妹妹去坟前点一盏烛火的回程……才是最漫长的潮湿 根据真实改编又让此变得可怖 葬礼上小咸披麻戴孝 磕头上香 被拉拽着“形式化”的和妈妈告别 夹杂了太多茫然不解 直到这部影像的落地 让我们看到创作者这份非常私有的 对妈妈最深切厚重的思念 被掰开揉碎的思悼之词 微小个体的叙事也有万钧之力
文艺瘾大犯在下着雨的周一坐了一个小时地铁跑来看这部电影,饿着的肚子让一顿又一顿的平常的饭显得都像盛宴,异常安静的环境显得片中一切声音都更加清晰,没有背景音乐甚至很少有说话声,风声、鸟叫、脚步声、咀嚼声都把我带入那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情境,仿佛在和画中人共同呼吸…第五日平地起惊雷,个体生命的脆弱在这个环境中被捕捉并呈现,大家都好像忙着生忙着死,很少停下来感受停下来悲痛。外婆打着手电筒跟着难产的母亲,妹妹见到姐姐忍不住在怀里抽泣…女性的情感或许不是声势浩大的宣誓而是平淡下的暗流汹涌,导演说创作这个故事是自我救赎,是直面自己最私密的伤痛,是记忆的余震。这是无声的表达,是和母亲的告别也是重逢,至此,私人的记忆也变成了我们共同的记忆。
余味悠长的酸涩回忆,这是独属于李冬梅导演私人影像,在排片有限的情况下,最终还是有幸看了本片,虽然节奏缓慢克制却情真意切,7天的结构也颇有趣(纪录妈妈“难产”猝然长逝前后的日子),看似不温不火平淡如水,却具有生活的琐碎真实质感(有点像阿彼察邦&万玛才旦),人物对话不多,弱化音乐,每个场景几乎都离不开一日三餐,平静影像背后却是人生无常骨肉分离,生死轮回与土地交织,同时也批判了农村“重男轻女”封建思想对女性身心健康的毒害(否则妈妈不会那么早就过世了)。日常生活让剧作显得松散,人物扁平(不分主次),其实总体还有进步空间……ps,除了对1990s乡村生活的精准还原,导演对儿童演员的引导也很到位,几位小女孩的本色出演令人难忘。
情绪延宕了两天。乡村很美也很残酷,现实比影片更惨烈。从姥姥、母亲到三姊妹,活在父权阴影下的女性的不同年纪切片。时间的感受极慢,沉淀出那个年代的日常。突如其来的死亡,步速不一的夜路。很喜欢导演捕捉到的母女关系,细微真实:母亲目送女儿走远,记得被送走的女儿的生日,帮女儿整理衣衫,手里的毛线;姥姥替怀孕临产的女儿承担劳作,背着地瓜叶艰难站起身来,夜里给女儿扇风捏脚;女儿们懂事听话,教母亲写“莞”字,喊长辈吃饭,画四个穿红裙子开心笑着的画。至真至纯的情感隐在克制冷静的表达中。//个人感觉写实风格中唯一“不谐”之处是一家人整整齐齐但没人说话的饭桌。小时候回村里吃饭,很多时候是很吵闹的,其中不乏大人对小孩的严声训斥。
7.4(3⃣️),寂静无声的长镜头,凝视着山野村落中如幽灵一般的风景,也凝视着隐匿于此的女性苦难。对于家庭的日常琐碎的捕捉,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点点拼凑出母亲生与死的真相,沉默已久的情绪在第五日的真空中爆发然后即刻陨灭。极度私人化的视角中,妈妈长久的哀伤,年迈外婆无声的悲恸,女儿们的懵懂与早慧,被悄然送出的女婴,勾勒出这块土地上女性生存秘史的一处景象。而长期缺失的父亲与丈夫的角色,葬礼上履行流程抽烟说笑的男性,要像儿子一样孝顺父亲的承诺,则为这一处景象泼上鲜血。影像片段的无序零碎的拼接的确令这份自然主义的表达附上某种沉闷,但导演真诚的情绪则让悲哀与无力在山谷中坠落,耳畔回荡巨大的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