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魂断蓝桥 茂文·勒鲁瓦
《魂断蓝桥》在全世界范围内享有极高的声誉,被称作电影史上三大凄美不朽的爱情之一,那首《过去的好时光》更是风靡全世界,流传至今。影片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正
《魂断蓝桥》在全世界范围内享有极高的声誉,被称作电影史上三大凄美不朽的爱情之一,那首《过去的好时光》更是风靡全世界,流传至今。影片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正值空袭,罗伊上尉在滑铁卢桥上偶遇芭蕾舞女演员玛拉,两人一见钟情。当晚,罗伊去观看玛拉的演出,并约她见面。玛拉和罗伊在“烛光俱乐部”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第二天,罗伊决定和她结婚,但因误了时间,教堂当天不愿再行婚礼仪式。晚上,罗伊所在的部队突然开赴前线,一对恋人只得依依惜别。由于屡犯戒规,玛拉终被剧团开除。罗伊托人捎来一封信,说他母亲想见玛拉,于是玛拉在饭店等待婆婆,不料从报纸上看到罗伊阵亡的消息,一时心慌意乱,两人不欢而散。《魂断蓝桥》下载观后评论: 这部电影用一个凄美的剧情宣扬了一种绝对忠贞纯洁的爱情,在那个年代可能带给人巨大的感动与惋惜,但是现在看来毫无感觉。首先两个人快速坠入爱河就非常地戏剧,甚至觉得有些不真实。结局用今天的价值观看更是不可理解,女主因为自己不洁的经历,无法在精神上面对男主。而男人还是一如既往地悲催,其实一开始就能预料到男主不会因为女主不洁的经历而放弃她,在女主主动选择放弃于男主结婚并且消失之后,男主就开始了凄惨地追寻,用那个时代的审美来看,可能会感叹“相爱的人为什么不能在一起”。女主最后忍受不住明明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的痛,自杀了,留给男主无尽的悲痛和遗憾,放在现在这样一个功利主义的社会就更无法理解了。那个年代的人们真的向往或者相信这种绝对忠贞纯洁的爱情吗?如果是的话,还挺想去那个年代看一看的。
成熟而经典的爱情故事。时移世易之下,跟随本心的姑娘,平常时有自己的事业(战争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借口)-热恋时开心享受(真该让未来慢一点)-分别时真心道句珍重(keep well)-又累又心烦的时候好好休息(rubbish)-拿定主意便放心(永远不让你走)-没什么一定之规(他觉得好你也觉得好)...这些美好祥和的线下,同时,再折腾便承受不起的,疯狂是美好感觉的,就这样定了,这样肯定了,这样决定了的,是爱情。今天再去看这样的爱情故事,仍然会被看似“不合时宜”的忠贞所打动。不论经历多少世代,最复杂的感情都不会有多大变化,人性如此。
命运开了个很大的玩笑 如果没有相遇 如果没有一见钟情 如果没有私定终身 如果没有战争 如果没有被芭蕾舞团开除 如果在信中写出自己的遭遇 如果没有沦为妓女 如果…如果… 这都是爱 我爱你 我没爱过别人 我不会的!!出于对爱情的忠贞 她接受不了自己的经历 她过不了自己这关,哪怕试着说出实情或许会得到理解和原谅,但她没有!她没有说!!悲剧凄美的爱情真棒???正所谓造化弄人 好好珍惜身边的人吧 愿长厢厮守❤️❤️❤️ 友谊地久天长?
爱之而不可得,“这么近,那么远”的一种经典叙事模式,尤其作为爱情题材的元祖范式之一,这种缺憾的美感是近乎永恒的存在,以悲剧结束比团圆结局更有力量,更凄美也更耐人寻味。而译名的用典更是信达雅的标准,不仅典故出处应和着剧情的走向,连人物意象的比附也非常精准。从英国文学一路传承下来的人物形象,女性除了嫁个好人家几乎就没有更好的出路,将爱情看成高于生命和个人价值的所在,以至于因自身的“残花败柳”而自惭形秽,因怯懦与幸福遥遥相对,宁可寻短见而不愿见梦之破碎,可悲,可叹。
费雯真的好美啊。一见钟情后就许下终身,这样的爱情固然美好,因为在那个时代,成为人妇是件很美好的事情,但是后续因为爱情所吃的苦也太过沉重,个人是不喜欢这种唯爱至上的性格,或许像我这样的双鱼座处在那个时代一定也和她一样,但庆幸我活在当下,卡拉的自杀对她来说其实也是解脱,就算罗伊不介意她的遭遇但是她也会介意一辈子,在那个时代女人的贞洁是最好的嫁妆,反之,情愿心爱之人不在,也无法以如此身躯与之相伴到老。卡尔悲观的性格也终究会将她的人生引入悲剧中去。
经典老片,终于有机会看看。总体有比较浓的戏剧味道,在情节中制造矛盾冲突,前面是自由爱情和工作纪律的冲突,后面是自己良心和外在道德的冲突。看似一切都很美好,洋溢着乐观的调子,忽而又悲观起来,最终酿成了悲剧的结尾。那个时候美国的道德要求其实挺高的,而且是发自内心的那种,形成了巨大的压迫力。而故事的戏剧性让人想起明朝的“三言二拍”,又让人想起西方美学史里提到的古希腊悲剧理论,正是美好的主角却由于自身缺点导致的不幸命运,才会激发我们的同情。
我恨b站?十分钟的悲惨结局,弹幕让我从教堂那里就开始提心吊胆,都没有好好感受一下男主的深情!不过也因为如此我仿佛拥有了Myra的眼睛,在甜蜜中也一样提心吊胆如履薄冰,费雯丽的双眼中满是忧愁,让你一看到她就觉得这个姑娘满是沉甸甸的心事,仿佛没有明天Roy犹如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他太纯真太美好,也正因此,他不能解救Myra的悲哀,反而成了她的劫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勤把银烛照,相逢犹恐是梦中
费雯丽太美了,男主声音很苏。然而无法理解这样的爱情,更谈不上触动,没想到西方人也对女性的忠贞看得这么重的吗?玛拉实在是太拧巴了,天真的冒着傻气,你有你的小小自尊不想寻求帮助,那沦落风尘就不影响自尊了吗?看个报纸还没确认呢就要死要活了,和罗伊母亲见面本来是个很好的机会,即使觉得是事实心里悲痛也该坦然说出来好好沟通啊。性格造就玛拉的悲剧,还是喜欢凯蒂,勇敢又坚强。感觉是时代滤镜造就的所谓“经典”
时代造化弄人,性格决定命运。玛拉的悲剧也许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战争使人患得患失,一见钟情的爱情就像雾里看花的朦胧,门当户对的门户成见一直存在,只是里面理想化的人物刻画一反常态狗血剧情,体现出人物的善良和矛盾,加强了结局的遗憾的程度。剧里的人物仿佛是活在象牙塔里的,虽有生活的苟且,但还是通过一种很美好的方式呈现,编者也是十分的柏拉图,不现实感中又夹杂着战争现世的无奈,令人回味悠长。
一个在战争年代下经典的爱情故事,小人物的命运被大时代和环境所改写,同时也通过小人物的悲剧反应了当时社会阶级和等级的残酷以及战争下普通人群的众生相。是一个爱情故事,但也传递出了反战的内核以及自我认知的矛盾与冲突,不可接受的不是经历,而是自己不再纯洁的心灵。贯穿始终的苏格兰民间歌谣《Auld lang syne》,让电影多了一份被岁月蹉跎的痕迹。人生只若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我在看的时候一直在想,结局会是什么,两个人阴差阳错在等待中度过?女主被迫嫁给了别人?受到家族反对?最后看到报纸上死讯差不多猜到了,可能是时代局限也可能一直如此,女主找活的时候会去火车站因为那里有士兵,明明做的是双向的事,一直被节操约束的是女人,男主最后那句我会一直寻找她,但是一直找不到,其实是默认放弃了吧。女主看似放弃了其实是在坚守,而男主看似坚守其实已经放弃了
费雯丽太美了,她的眼睛太迷人。结局很悲伤,即使是前段的甜蜜部分也看得为Myra担心,太恋爱脑了,一时冲动只考虑当下。她的悲剧有自己性格的一部分原因。不过也能理解他们这种热烈,战争在即,有今天没明天。后半段真的揪心,Roy依然像以前一样,而Myra却无法回到过去了。Kitty是真朋友,为你出头,在你最脆弱的时候照顾你保护你,做的比男主强多了。
经典的闭合式结构,但不要以旧好莱坞的眼光去看待这部电影,玛拉得死亡破解了大团圆结局的魔咒,或许这才是它得以流传下来的原因。结尾颇有些超现实的意味,玛拉消失在伦敦的大雾里,其实她早已经将自己的灵魂放逐在了得知洛依"死去"的那一天。欢乐颂的悲伤曲调贯穿整部电影,何为欢乐,极致悲伤。整部片子我最心疼的是凯蒂,她付出了所有,然后一无所得。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