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李翰祥繼《梁祝》之後的又一力作。由李翰祥創立的國聯公司與臺灣省電影製片廠合作拍制的歷史巨片,動用港臺兩地精英合作,拍攝勾踐複國的故事。本片在製作及宣傳上不遺餘力,耗資巨大,演職員陣寵大,製作不惜工本。從開鏡到完成,整整歷時十四個月。本片反映的主題有一定的文化統戰,政治宣傳意味濃厚。製作進行期間一波三折,卒於1965年完成。此片曾以上下兩集發行,後剪輯成另一較短版本,主要演員有江青﹑趙雷﹑朱牧﹑洪波等港臺兩地精英。
第4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 最佳剧情片
第4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 最佳导演李翰祥
第4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 最佳男主角赵雷
《西施》下载观后评论:
李翰祥四大美人系列之四,彼时他已经离开邵氏自立门户,成立国联到台湾拍电影了。尽管画面糊到连人物都看不清,但开头横扫过残垣败瓦的镜头一出,隐隐约约已经有几分史诗气魄了。西施不是唯一主角,而更像是坚强而隐忍的越国百姓代表,电影也适时删去了她和范蠡的感情线。除了卧薪尝胆的勾践,其中也不乏对越国普通百姓的描写,渲染着一种自上而下众志成城的悲壮氛围。这也让故事摆脱了李翰祥前作总爱掺些稗官野史的坏习气,变得宏大而庄重了。场面戏足够精彩,吴越决战的战争戏战车奔腾人头攒动,不仅远胜同期邵氏的小打小闹,而且看起来已经不输同期的好莱坞历史电影了。江青的西施虽然不够漂亮,但媚眼如丝,从吴国视角看确实像个倾国倾城的妖妃(但「西子捧心」的一幕略显雷人),而赵雷演起勾践来也英气十足,不再是唐高宗和汉元帝一般愁眉苦脸了。

开场还不错,“泽国江山入战图”,海边宫殿,远处洋面巡船,在没有视效的年代,李翰祥搞的大阵仗。民女有复仇意识,但复仇角色上要服从分配,本想看个女谍故事,结果发现是伍子胥送人头:赌局要挟就不是进谏忠言而是操控了。从小看武则天杨贵妃慈禧的影视剧都有“预言者”说次女不详,不知是追求谶语迷思,还是以命运脱责。后半程几乎没西施什么事儿,既无貂蝉的智谋,也无王佳芝的身不由己(若选择西子沉江的故事线便是兔死狗烹),索然无味,我又翻出鲍学礼的《刺客列传》(夫差他爸用专诸刺王僚的故事)听听燕娘对侯门以道义为名玩弄权术的批判。朱牧的夫差演得好,征服女人的自负也是中年危机体现。赵雷的勾践是他罕见的戏路,完成不错。鼓励生育却是为了打仗,百姓欢呼拥军出城,实在不是滋味

终于看了这部气势恢宏的史诗巨片,数位修复版的画面实在太赞了,一帧帧画面把历史画卷真真切切的呈现在我们面前,李翰祥的古典世界大观和执行力让人叹为观止,这部电影是他离开邵氏去台湾创办国联时期的最庞大制作,光是吴王夫差在越国禹王庙前接受越王勾践投降的场景就花费了新台币一百二十万元,全片耗资两千三百余万台币,片长两万呎。本片的票房成绩算是相当卓越的,并且赢得了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彩色摄影和最佳彩色美术设计五项金马奖,可惜耗资太大,最终没能收回成本,但这部并不妨碍这部影片成为时代的骄傲,永载影史。

轰隆的战车荡起满天沙土,将渺小的观影者淹没在淤积了万丈的尘埃之中。倾全岛之力拍出的恢宏巨制的说法并不夸张,即便不钻研春秋历史,也能看出李导在服装布景礼制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可是本片的缺点和优点一样明显,再加上剪辑版本删去大段全版内容导致情节上的不连贯简直是灾难。名为“西施”,却在越国的忍辱负重与吴国的内部斗争中着墨甚多,突兀的剪辑版结尾更彻底将西施作为了工具人处理,她的仇恨,她的纠结,她的彷徨……这些本该重点刻画的内容全部被一场浩大的战争场面所代替。李翰祥,始终都差着一口气。

李黑的历史片就脱离不了人物只为故事服务的魔咒 看的友邻分享的154minTFAI修复 看了个故事 不见历史上活色生香复杂多样的人 不入流历史导演 一级聊斋风月导演 能看出李黑的西施已经脱离了旧时影片的渐入渐出 若李翰祥把俗中取乐的一半功夫用到历史上 拍出来也绝对能超越他现今的所有历史宫闱电影 以故事角度拍历史片用大场景衬托 有点蠢也有点可爱 但这就是李翰祥 该说什么好呢。。四分推荐 不为电影 只为我心中金瓶聊斋风月信手拈来的李翰祥

传说中的国联大作近期终于出土,知道李翰祥肯定又会魔改历史,但依然没想到会把忍辱负重的勾践搞成宁折不弯的样子,这么顶撞吴国还不被弄死,把吴国人都搞成智障了…并且大大美化了越国战争动机。李翰祥号称古装大片,其实满脑子龌龊、迷信、野史、阴谋论。另外这种古代片用到成语尤其要注意,穿越的台词包括 离乡背井、倾城倾国、势如破竹…李翰祥这部最想拍的应该就是后面的会盟系列,然而和主题有点偏离,开头和结尾很长时间里西施都没出场。

题目上挂的是西施,但她却并不出彩,我可以理解,毕竟实际上是跟吴越有联系的,不过这方面也很十分糟糕,情节缺乏拉伸,无聊又没有吸引力,表演很平庸,最后的收场也很过于急促,但只要跟言语比较后它们也就显得让人可以接受了,但要是都需要这样子啦嘞我们又怎么可以去赞美呢?也许它的确是宏大的,但就像是被渲染的民众跟上下一样,显露的只有滑稽,它跟梁山伯与祝英台(1954)是一样的水平 -11- (四个小时的模糊画质版)
終於也看到了,2小時34分,錄影帶商剪切頗多。將來有機會還是得看國家電影資料館的三小時40分完整版才是。以前的古裝片只是缺錢,其它什麽都不缺。現在的古裝片不缺錢,但是劇本、造型、服裝包括演員的表情、儀態、舉止,沒一個比得上過去的,李翰祥調教江青很成功!我真的相信她就是畫里走出來的西施
修复版终于面世。鸿篇巨制不假,但屡有冗长累赘、脉络杂乱之感,可能是李黑的宫闱巨片探索作吧,风格尚不明。赵雷这个影帝还不如给朱牧,戏份不足对方1/5,亦没有贡献什么精彩演出,特别是用杨群的配音,夭寿了,太不贴;江青的演技也不似次年《几度》那般纯熟,原来角色养人。2023.11.09
李大导早年代表作,开始的越国宫阙想模仿当年的好莱坞大片,可来来去去就那一片景,透出制作经费不足。没想到最后的黄池之会壮观肃穆,历史大片的风范出来了。皇帝专业户赵雷的戏份其实没有朱牧扮演的夫差戏份多,得影帝多半是因为寄托了“北上戡乱”的政治理想。这里头最大的悲剧人物其实是伍子胥。
154分钟版,部分剧情有些跳跃,不连贯,大概是与删减有关,还蛮想看完整版的。李翰祥在执导起历史片来游刃有余,以场面来说的确是一部恢宏巨制,观赏性十足的影片,其次故事上虽以西施为名,不以西施为主,更旨在两国之斗及君臣之言,尤以朱牧饰演的夫差及江青的西施,演绎相当精彩。
修复版色彩恰到好处:既不过分浓烈也不过分寡淡。李翰祥四大美女系列投资最大的一部,1965年的电影能拍的如此宏大真不敢信,服化道虽不贴历史,但很精美,电影叫西施只是噱头,结合60年代时代背景,意味更深长……
有些看1950年代意大利那些“古罗马大片”的意思,其实讲的是吴越春秋,西施只是作配。154分钟都嫌长,更别提四小时版本了。以当时的情景看,在海峡那岸拍“卧薪尝胆”,是否有含沙射影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