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活着 范俭
叶红梅和祝俊生是汶川地震中幸存的一对夫妻,不幸的是,他们8岁的女儿在这场大地震中遇难。像叶红梅夫妇一样的家庭还有很多,2009年他们大多住在临时板房区等待家园重
叶红梅和祝俊生是汶川地震中幸存的一对夫妻,不幸的是,他们8岁的女儿在这场大地震中遇难。像叶红梅夫妇一样的家庭还有很多,2009年他们大多住在临时板房区等待家园重建,同时也希望能再次生育一个孩子,让死去的那个生命"轮回"到新生命中。叶红梅已经40岁,她却依然放弃领养而选择了试管婴儿受孕,这条再次孕育的路却十分不顺利。叶红梅的身体有些吃不消,不菲的营养费也让这个刚经历过灾难的家庭感到吃力。丈夫祝俊生却一直坚定的想要再生一个女儿,自从女儿遇难后他的内心一直为没能救出女儿而内疚不已,他渴望救赎。新生命会如夫妻俩期待那样降临吗?
《活着》下载观后评论:
这部纪录片结尾祝老四给已逝去的女儿说的一句“对不起”瞬间让人泪崩。
致敬导演,
这位非常有社会责任感的导演关注到汶川地震灾后失独家庭的生活,
一对极其普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夫妻。
汶川地震让他们失去了懂事优秀的女儿,
悲痛之后依旧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他们想再生一个孩子,
像女儿不曾离开他们一样。
四十多岁的夫妻,
忍住身体精神的疼痛与折磨,
为了生孩子做了多次试管婴儿,
但一次次失望,
他们却不曾放弃。
他们相互扶持,
坚韧以及想办法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心态真的感染到我。
当祝老四看到妻子因为做试管婴儿而导致的疼痛,
他竟多次大哭,
真的看到一个男人对于妻子的疼惜和爱。
命运终于打开了一扇窗,
三年后,
他们自然怀孕,
终于生了一个孩子,
生命的轮回以及对自我的救赎让人感动。
生活苦难,悲喜自渡!

再绝妙的文笔也难以精确描绘出一个家庭的丧子之痛,但纪录片可以。片头夫妻两人在桥上仍孩子的旧物时的悲伤,周围夫妻成功得子后男主的失落和强颜欢笑,尤其那次送走试管成功的熟人,前一秒对熟人说你们不要给我打电话我成功了再给你打电话,这是多么害怕试管失败,然后转身嘟囔一句车子都没车牌,回去的路上买了不少酒,见到妻子就背着镜头哭了,一个大男人的心酸。妻子去陵园祭奠女儿,走的时候依依不舍,不停说妈妈走了(看哭了)对试管彻底死心的夫妻俩坐在门口对着菜地有一搭没一搭地说话,一种如死般的气氛。后来妻子成功自然怀孕,男主哭着说这不是高兴,而是感激感动(感谢上天他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孩子),最后男主对着女儿的照片哭着说对不起(因为后来生的是个男孩)还有男主为了照顾妻子没有出去工作二人生活很拮据的窘境,生活啊,真的是难。

太好哭了太好哭了… 我以后这看电影的量再这么哭我眼睛就快离瞎不远了…zyy说整不明白为什么非要再生 总要接受现实还是要活下去的…我说这才是关系的羁绊和轮回的魅力 都能理得清还哪还算凡尘走一遭… 里面的爸爸和老许太像了 背着心疼老婆但嘴里就不知哄 心极善对闺女极疼… 里面几个点抓得可真是好 在地震后听到闺女埋在地下的声音但最后还是没能救回 觉得亏欠娃娃哭着说一辈子对不起她 心心念念想生个女娃娃等闺女投胎 最后得到个儿子本该欢天喜地却抱着女儿的照片哭 看着纪念墙上闺女的不锈钢像觉得差太远想硬生生掰下 嫌弃儿子爱玩女儿什么都好… 爸爸们可能真的天生对闺女有着世界上最温柔的情感 我喜欢这个老爸 整得有点想老许 在厕所里拿着厕纸边哭边擦眼泪还擤鼻涕的我可真丢人… 要是这系列一直拍我就一直看……

可能因为没有为人父母,我始终体会不到他们迫切想要一个孩子的心理。家里这么贫穷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让一个孩子降生?ta生下来就是姐姐的替代品,这对ta是极不公平的。如果说是为了稳固夫妻感情,为了老年生活不孤单,那就更扯了,孩子长大了始终是要离开家的,最后还不是只有老两口自己过日子,那你现在能做的就是尽量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啊。
看到女人们说“生不出来我们就离婚,你去找年轻的再生一个”,觉得女人们真的太善良,太惨了,不仅要忍受做试管婴儿的生理痛苦,还要忍受各方压力各种精神折磨,仿佛她们生而为人就只有生育价值,其他什么都没有。
纪录片拍得很好,感情线故事线都梳理得很好,爸爸的四次落泪尤其动人,只是很多观点我无法认同。
汶川地震失独家庭进行试管婴儿的记录。其独生女生前就读都江堰新建小学。我搜了一下,该学校是“豆腐渣”工程,地震时教学楼崩塌导致她遇难。片中父亲说,他在废墟中救出其他孩子,就是没找到自己女儿,虽然还能听见她的声音。后来救援队来了,把他赶走了,但没有救出他女儿,这成了他永远的痛。以及后来每年祭日母亲说想去学校旧址默哀,但它们禁止,影片画面上出现了一排排身穿制服的。不想说什么了,郑州那次也是。
唉,希望明年不要发生战争,不然又会出现一大堆失独家庭。
且最受伤的还是母亲,又得再次进行生育,试管婴儿过程是复杂且难熬的。实在是不行的话,则可能导致离婚,因为你没有生育能力了(片中母亲说一个班上有三对夫妇离婚)。

我对汶川地震的记忆像是拼图,周边的几块拼好了连在一起,而中心的几块却消失得无影无踪。记得学校如何号召捐款活动,记得我担心捐得太少会“丢脸”,记得铺天盖地的对英雄人物的报道,却不记得它究竟是如何结束的。听那个父亲描述他如何在凌晨挖到楼底、听见女儿的声音大松一口气,结果最后始终没救出女儿的时候,我对灾难的感受又回来了。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人们,手里什么也没有,却还要继续失去。生命的逝去就像丢进河里的衣服那样,顺着河流迅疾地漂走,并没有留下什么。而我们的孩子——如果她们真的曾经存在过——是飘在坟墓上的雨点,落下来,落到脸上,流进大地,最后又回到母亲的子宫里。妈妈重新创造了女儿。
范俭的纪录片镜头,更像是在诉说一个故事,关于地震灾后重建,关于受灾人群的心理阴影,失去女儿的夫妻俩,在延续生命的路上,同样百般波折。救了很多孩子却没有救出自己女儿的父亲,老式手机里留存着女儿视频影像的母亲,在失意的人生路上想寻找一个出口,“人工受孕”是他们唯一的路,但这条路同样不好走。灾区在不断重建,但是失去亲人的那些苦命人的破碎心理谁来负责重建?纪录片的结尾还是迎来了希望,叶红梅顺利产下了儿子,不是通过人工受孕,而是意外怀孕,这就像故事圆满的结局,象征着新的希望。
片名宏大,题材深度还未到达如此程度。整部影片主题方面与探讨活着的意义相比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对于崩塌后重筑过程的呈现,灾区是如此,生活本身亦是如此。失去女儿令夫妻两人的内心以及原本的生活坍塌崩裂,而孩子作为夫妻两人继续活着的希望寄托贯穿始终,已然成为其二人活着的意义本身。最终,新生命的意外降临预示着二人崩坏生活的重筑,就如同灾区新秩序的重建,他们新的生活也已经开始。生活不需要借助任何生命之外的意义依托,因而我们生来都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导演将镜头对准地震后的失独家庭,通过叶红梅一家的一次又一次的试管婴儿受孕,一次次的抽血打针,一次次的痛苦难过和失望,多少个午夜梦回,他们的女儿依然在身边,若不是因为对着孩子的爱,他们怎么愿意接受一次次失败的打击,各种细节和小事都能把他们带回到往日时光中去,最后的意外怀孕好像是一个圆满的结局,但是对于一直想要有一个女儿的夫妻俩老师,这不是女儿的轮回,这一次他们彻底失去了女儿,但生活还要继续,因为他们迎来了新生命和新生活。
我猜这部多少有致敬94年那部的意味,两张海报多像!那部是凌迟的话,这部就是车裂,更直接,血淋淋撕开伤疤给你看。一开场夫妇二人往河里扔衣服,到后来活动板房门口的对联,到政府控制纪念活动,到回忆救援,到医院的急切等待,纪录片把这个社会的伤疤揭开了,纪录片也正是因此才能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相册。
补:正好最近在看陈剑那本书,生育问题一直是笼罩在中国上空的阴云。片子结尾,有一半人生下了“灾后宝宝”,那另一半呢?
都江堰,这样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地方。讲512地震后的失独家庭,讲高龄产妇试管婴儿的艰难,讲那个代替的被代替的孩子。就像导演讲的,有很多人拍地震,也有各种各样的角度,但这部纪录片选取的角度和人选,有戏剧冲突人物有性格张力,一拍就是好几年,终于还有了心心念念的结果。看的时候就总是想起大学室友讲的她在都江堰读书时的故事,讲她在地震时的经历,然后就发现我什么都记得,当影像放映时我是那么想念她。
能感受到失独家庭的痛苦与无奈,但依旧不愿放弃希望,努力生活着。平凡朴实的夫妻俩,怀揣着对女儿无限的思念和希望女儿投胎回来的执念,即使辛苦也一次次尝试,比起生理的折磨让人更难受的是心里的痛苦吧。
希望夫妻俩的痛苦即使无法抹平也能随新生活的开始慢慢减轻,希望乖巧懂事的星雨在天堂做个快乐的小天使,希望小川川能健康快乐地长大,希望一家人往后余生尽是幸福。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