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西斯卡(多利斯·道灵 Doris Dowling 饰)是小偷沃尔特(维托里奥·加斯曼 Vittorio Gassman 饰)的情妇,沃尔特自私贪婪心狠手辣,常常虐待弗朗西斯卡,令她苦不堪言。最终,弗朗西斯卡决定从他的身边逃开,前往波流河自寻生路。
在波流河,弗朗西斯卡结识了同事希尔瓦纳(肖瓦娜·曼加诺 Silvana Mangano 饰),希尔瓦纳拥有俊俏的外表和高傲的性格,她暗暗的将弗朗西斯卡认定为竞争对手。沃尔特循着弗朗西斯卡的踪迹也来到了波流河,他被希尔瓦纳的美貌所吸引,向她展开热情的攻势。原来,沃尔特想要利用希尔瓦纳的职位之便来偷窃营地里的粮食,弗朗西斯卡虽然百般提醒希尔瓦纳,但后者并不相信她。
第2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电影故事(提名)朱塞佩·德桑蒂斯 / 卡洛·利扎尼
第3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朱塞佩·德桑蒂斯
《艰辛的米》下载观后评论:
非常厚重但又带有浓烈得让人不适的男性凝视,像新现实主义与黑色电影的结合,在看似纯朴的波河流域产稻区的春耕时节两男两女上演了一场情欲大戏。农民与职业演员同场高亮了脸蛋与诚实的主题。这种诡异感在大胸女明星插秧唱劳动号子的场景里达到了高潮。片子一个神奇之处是它揭示了战后贫穷的意大利却远比那些发达的国家开放,晚上休工后男女青年们欲望满溢的翻墙娱乐、舞蹈的场景要到60年代的英美法才会出现,更别提SM式的虐恋了。被小偷男二用树枝抽打到倒下痛哭的农村少女彻底沦陷在了这种物欲与情欲的双重征服之中。 女主与其是因为单纯被欺骗不如说是因为她的面容将她从农民中隔绝了出来,而农民反而是缺席的。这种矛盾在意大利北部工业化富有之后更是成为常态,男女主是否转身就加入了劳动人民的队伍?还是如他们的明星身份一般永远脱离人民?

用长镜头展示现实的连续性,用环境音响展示现实的真实性。女农的全景几乎完全是俯拍,暗示她们处于社会底层。而监工全部是仰拍,并且用裆下的三角构图暗示着他们对于女农的剥削。而男人们也是在高墙之上,女人要靠男人才能爬上去。草帽是农民身份的象征,但影片中的黑工却连这个身份都无法获得。雨中带病插秧的片段展现出女农耕种的艰辛。但这种对于底层人民艰辛的刻画却成为了这段四角恋的背景,完全偏离了片名的主题。两个男主一个是秩序的守护者,为了集体利益可以牺牲个人利益;另一个是危险的冒险者,为了个人利益侵犯集体利益。两个女主选择的变化也是在这种艰苦的现实中发生的心态的变化。一个被同伴的乐观感动,一个被耕种的艰辛击溃。而最终冒险者被击杀,挂在了肉架上,暗示着为了个人利益侵犯集体利益的都是畜生,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自我毁灭。

如《魔戒》一样,因表面被「巫师」镀上价值感、使命感和荣誉感,内在被「巫师」刻上归属感、安全感、责任感而光彩夺目,生来便带着「创造、装饰、迷惑」特性的项链与生来便带着「被收割、被消耗、被扬弃」诉求,朴素又《艰辛的米》是什么关系?桑蒂斯借着小资产阶级「两面性、摇摆性和革命不彻底性」的性格特点给出了极为深刻的分析。隐藏在人民群众队伍当中,带有强烈的「自我实现」欲望和明显的「小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倾向的「黑市/第五纵队」劳工的自我暴露,既有外部环境因素的偶然性推助,也有内在心理因素的必然性铺路。我们注意到,作为一名像《小武》那样被「警察/人民群众」发现、拿捏住并公开处刑的小偷,沃尔特以及他的情妇一方面正在被占据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爱情观离间,一方面也在被「人民」艺术家所领导的「自由平等」价值观吸引。

灾难,我看过老电影里最烂的一部,烂到令人发指,根本不能用语言来形容。而且还不同于一般的烂片,女主角是史诗级大美女,演过帕索里尼的电影,印象非常深,这里的表演同样非常好(自行把老戏骨代入琼瑶剧的感觉)。导演不时会展示一段他们嘴里的“长镜头”,严肃的说这部作品里段落镜头的质量比罗马11时强多了,但是我实在没法理解,这种段落长镜头和冒险情景剧,黑色悬疑剧,琼瑶剧,SM剧,双圣母白莲剧,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患者群集合剧是怎么做到无缝切换的,真的是无缝切换,都把我看傻了,最恶心的莫过于消费女主角的白大腿和找一群意大利女模特和男模特来演庄稼地时装秀,说现实主义的人眼睛都瞎了,该去看眼科了。这种所谓的”长镜头“就是来凑时长的,而且意图十分恶心,不过度揣测了,但我知道大部分人都是这么”欣赏”电影的。

新现实主义与好莱坞式戏剧结合。全片两条线,新现实主义下反应意大利二战后民生和两对情人之间由一场盗窃开启的纠缠。现实部分反应劳动人民的艰苦,戏剧部分更像一个宗教寓言故事,希瓦纳从纯洁善良到被沃尔特引诱利用最终背叛并自戕身亡,弗朗西斯卡开篇被引诱犯下罪责,在与善良的女工们相处后看清沃尔特的真面目,最后与上尉一起组织沃尔特的阴谋完成赎罪。希瓦纳和弗朗西斯卡分别代表未被污染的纯良之人和失足犯罪者,沃尔特是用利益诱惑她们犯罪的恶魔,而项链是假的则代表恶魔许下的承诺实为虚假。还有一点值得思考,希瓦纳受美国杂志grand hotel影响深厚,她所喜爱的音乐舞蹈以及向往的地方都与美国分不开,某种程度上这本杂志给她的影响间接导致她走上邪路。

相比于中国三十年代的左翼更会刻画人物,相比于最典型的新现实主义影片,一是有更多的阶级意味,二是坏人形象更脸谱化,三是男女情爱占了情节的很大一部分(而典型新现实主义里男女情爱要么没有要么是背景板),所以可能就是它带点好莱坞味儿的原因之一,并且最后有小小的枪战,这也是典型新现实主义里没怎么出现的。总的来说挺不错,哪怕是阶级矛盾刻画、坏人脸谱化也没有让人感觉很生硬很不适,两个女性人物之间的关系波动刻画得也细致真实,以“小偷”为主角算是开先河了。最后一段逆人流而行并走上高塔自杀,我想谢飞《本命年》和安东尼奥尼《呐喊》大概是受了这段一点启发的。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几个主要女性角色丰腴强壮美丽 双女主从开篇到结束有一个正反派的身份互换 带些film noir 动机都源于那该死的爱情 天真的小女人总是被坏坏的颜男拐骗 搞晕自己 误伤自己 这是谈不完的选题 影片中充斥着大量壮观的劳动场景 一群佳丽撅着屁股插秧的场面还是很震撼的 期间配合的劳动号子也比较有特色 女演员表演方式都有些夸张豪放 凸显女人多愁善感的情绪化一面 结局反派自挂屠宰钩略带戏虐 1949年的片子竟然还有SM的元素和女人肉搏团战 这是意想不到的前卫之处 很赞 蓝光原盘效果不错 3.5
我只是想看看战后北意插秧女的艰苦生活,不是想来看腿和听道德教训的啊,这两段爱情太戏剧化了,坏男人和坏女人一出场就很讨人厌。女群众很给力,合同工和黑工在田里打架、斗歌(听说bella ciao有插秧版),然后联合起来向老板反抗,为所有女同胞争取利益;集体宿舍里苦中作乐的消遣;为了正常赚钱,暴雨也不停工;水淹稻田后大家齐心协力筑堤抢救;坏女人狠心牺牲同胞的劳动成果来成全自己的富贵生活,最后走投无路,一跃自jin,工友们却仍然不忘与她共同度过的日子,各自洒下一把米埋葬了她。煽情过分了啊...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下的女性视角,同时兼有黑色电影的主题与元素,大环境下呈现出了劳苦大众在稻田里的辛勤劳作和普遍存在的劳工问题,而电影更想表达的东西集中在了四个人身上,两个男人有着不同的道德观念,而两个女人因为各自的男人而走向截然不同的道路,女性在片中仍处于一种相对被动的地位,受男性主导,不免显得有点软弱,结局自然而然地歌颂了劳动人民的价值,谴责了蛊惑人心,不劳而获,妄图坐享其成而破坏他人成果的小偷,同时借用镜头描绘了人们向死去的女人身上撒米的场景,从而完成了对主题的升华。
跟《沉沦》感觉很像,新现实主义电影中的黑色电影。揉杂的风格很多,叙事结构是好莱坞的经典叙事,有些俗套。尽管手法、结构、部分视角有向美国商业电影偏移,但战后经济不堪导致的民众失业问题的悲剧内核依然符合新现实主义的重要命题。另外,人性的张力也是电影所想探讨的,就如同《罗马十一时》,在面临利益危机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该何去何从,这种从古至今都存在的问题不是一直没有得出结论,而是人性劣根性所致的张口结舌——人性中两种恶性的包庇。
第一部朱佩塞德桑蒂斯,将新现实主义的题材套上黑色电影的模板,导演以自信爽朗的农耕号子描绘一群勤劳淳朴的劳动女性,辛勤的劳作可以让艰辛的生活变得充实,然而贪婪的欲望可以葬送一切甜言蜜语的爱情骗术,导演既批判了想依靠坑蒙拐骗的获取个人利益的行径,也歌颂了力图拜托黑暗正义感觉醒的智慧女性形象,而仅有的两位男性形象呈现截然相反的价值观,碰撞在一起产生的化学反应给予影片极强的宿命意味,谁知人心险,粒粒皆辛苦,结尾的处理实在悲壮。
算是看过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里最有意思的一部了 看到后面的决斗以及自杀有一种希区柯克电影的电影 评论说一位女主像费雯丽 我觉得另一位像维斯塔潘 很有意思的经典电影 很多内容放到现在也不过时 四位性格迥异的男女主 发展出来的复杂爱情友情复仇抢劫社会的主题 100多分钟也不会完全无聊或者俗套 以及 导演好会拍女人 好喜欢两位女主 好美啊,,,最后因为给了太多米仓的画面 我决定今天晚上就吃米饭
人应该是属于田野的,属于生活的,妇人们站在老式大卡车上和工人们打招呼,挽起袖子在田间劳作,歌唱,在篝火晚会上尽情舞蹈,在宿舍里嬉闹聊天,打开窗子迎接雨的到来,在傍晚时分去墙那边幽会情人......每日每日流汗,可是流完就有一夜好眠,这样人才像是真的活着吧。米是艰辛的,生活是艰辛的,可那种与大地与人亲密相处的快乐也是真实的,是被圈禁在方寸之地的我所无法拥有的。